大冶湖畔有个吴王坛|黄石往事
吴王坛考略
文|刘远芳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街道下辖的行政村中,有一个名叫王坛。王坛村境内有王坛自然村,村中有一座吴王坛道观,“王坛”地名即因之而来。
一
吴王坛有何来历?
现存历代《大冶县志》的“古迹”或“丛祠”类,都没有关于吴王坛的记载,可知古时在县内名气并不很大。主持道人明崇泰提供了一册新编《吴王坛志》,该书称是宋末元初由向秀春建造。据载,向秀春在朝为官,爵至六品,因不满朝政,告老还乡,常闲游于周边庙宇,与黄荆山南麓圣水泉道观的云程法师李妙华的道徒刘仁礼友善(可参看拙作《李氏七庄与圣水泉古刹》)。刘出师后有意另立道观,向氏家资丰裕,而膝下无子,于是捐资建私庙两座,一为吴王坛,一为安田寺,一以安祖宗,一以妥神灵。吴王坛于1210年建成,刘仁礼为首住道人。
庙志中提到了安田寺!这个地名,旧志中倒是有,而且与一个重要的矿冶管理机构有关。
明嘉靖《大冶县志·古迹》载:“铁冶所,在县治东二十里,地名安田炉。本朝己巳年建,洪武十八年住罢,二十六年复建,二十八年住罢,三十二年仍设衙门煎销,三十五年复罢。”(按:此处有误。洪武己巳年为洪武二十二年,且洪武年号至三十一年止。)又载:“安田寺,在县治东二十里。”清康熙《大冶县志·古迹》载:“铁冶所,在县东二十里,一名安田炉。明洪武初设,旋罢。有大使赵景先创七宝庙,以佑炉冶,今俱废。”
迭经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战乱,元代至明代嘉靖年间,大冶县铜绿山、白雉山、青山场、铁山各处铜、铁的开采和冶炼俱废;县治西十里的银场曾开炉煎银,遇兵变,炉户散亡,矿口湮没,不复出银。上段引文则证明:枫树堡有安田寺,安田寺所在地或附近,洪武初大冶县曾设铁冶所管理炉冶,不久废罢。以此可知,“三千年炉火不熄”的说法是有些夸张的。
清同治《大冶县志》载明了安田寺的位置:“安田庙,在枫树堡,有老、新二庙。”而吴王坛大约是一个很小的私庙,遍查旧志,均未见载录。
二
那么,吴王坛供奉的是何神祇?
一种可能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甘宁。一种可能是孙权。鄂东南长期在吴治下,吴国君臣如孙权、鲁肃、吕蒙、甘宁等被民间当作神祇供奉。甘宁死后被追封为吴王,鄂东南多地建有吴王庙。(事详拙作《甘宁在阳新:由人而神的传奇》。)孙权称帝前,曾于黄武元年(222年)受魏文帝之封为吴王。阳新太子镇的大王殿又称吴帝宫,供奉的就是孙权。
不过,吴王坛前为向氏宗祠废基,始建者为向氏,且当代主事重修者亦是向氏族人向前和等,那么所奉神祇与向氏是否有某种特殊关系呢?笔者查阅大冶《向氏宗谱》后,发现还有第三种可能:吴王坛当初供奉的可能是向氏先祖向经。
追本溯源,要从宋代名相向敏中说起。
向敏中(949—1020),开封人,宋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姿表瑰硕,端厚恺悌,善处繁剧,慎于采拔。”文兼武略,出将入相,为有宋一代名臣,《宋史》有传。南宋建炎初,金兵大举攻宋,原居河南淮宁的向敏中五世孙向鸿举家南迁,定居于阳新,成为阳新向氏始迁祖。元末,向鸿八世孙向世祥携子向福九迁居大冶章山里枫树堡(在今金山街道宝山村一带)甘棠湾,是为大冶始迁祖。
此处补叙一下关于向氏大冶始迁祖向世祥的生卒年代,读者可与拙作《大冶向氏列传》相互参看。
向氏宗谱说向世祥生于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卒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又说他于元癸未年(1283年)中进士。又有记载说向世祥“生于元至正三年癸未进士”,这涉及到断句问题。如果他生于至正三年(1343年),则其时其父已经去世40余年,其兄已经去世10余年,这是不可能的。向世祥的生卒年并无准确依据,而是后人根据世系推算出来的。因此就出了问题。
如果向世祥的生年无误,且于1283年中进士,其时他才23岁,可谓少年得志,在中国科举史上亦属罕见。而据大冶旧县志,向世祥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中进士,时年83岁,在科举史上也极罕见。另据翟国璋主编的《中国科举辞典》,1315年以前,元朝并未举行科举考试,故1283年中进士之说不靠谱;1343年也未举行进士试,之前的1342年和之后1345年,进士名单中并无向世祥;整个元朝的进士名单中也找不到向世祥。
当然,因为元代的史料多有缺失,其科举考试次数和进士名单可能也有缺漏,故不能断定向世祥是否中过进士,何年中进士,但根据以上辨析可知,他的生卒年极有可能与事实不符。
向秀春为向福九次子,向敏中十五世孙,无功名(此说与庙志有异),无子嗣,依靠地租和两个侄子寄回的银钱发家致富。他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三年(1370-1380),购得观音山后山黄荆山下一块地,建造安田寺;又购得马家宕下扁担垴丛林,建造吴王坛。坛本是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的台型建筑,在农村,寺、庙、坛、观称呼混乱,一说小庙称坛。
向敏中的曾孙女向妙英,为宋神宗赵顼皇后,称钦圣宪肃向皇后。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去世,向氏一度临朝听政。她力排宰相章惇之议,主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向氏有决断,知进退,守礼节,尚节俭,因而深受朝野尊崇。殁后宋徽宗追念不已,乃加封其父向经为吴王,弟向宗回、向宗良为郡王;又自向敏中以上三世,皆追列王爵。崇隆备至,“非常典也”。
向景春、向秀春兄弟为向鸿的十世孙,向绶的十三世孙。向经三兄弟,长兄向综和三弟向绶未封王,只有向太后之父、曾任青州知府的向经被追封为吴王。因此,吴王坛可能是向秀春为纪念其十三世祖向绶之兄向经而建。在封王的先祖中,向经是与向秀春血缘最近的一位,建坛供奉他在情理之中。
三
吴王坛前有太子观,二者前后相连,一门可入。《向氏宗谱》收有吴王坛和安田寺的形势图,没有太子观,也没有关于太子观的记载。清道光年八年(1828)春,向氏后人向葵有古风十二韵《游吴王坛安田寺留诗》,其序称“自吴王坛至安田寺,僧索诗”,可知其时坛寺俱存,且不在一处(与前述向秀春购地分建之记载相吻合),而太子观尚未建造。
太子观可能建于清末或民初,所供神祇,可能是孙权之太子孙登,这与阳新太子庙中供奉孙登是一致的;庙志则认为是吴国第二个皇帝孙亮。现在太子观供奉的是道教诸神。
如吴王坛果真建于南宋嘉定初年,则距今已800年,可称历史悠久,其间想必屡有废兴。安田寺早已消失,吴王坛则在清朝初年由向氏家庙演变为公共庙宇,由当地20多个姓氏协助山主向氏共同管理。由于有了吴王坛,当地逐渐形成人烟辐凑的小型集市,1949年以前还有郭记肉铺、李氏布庄、詹记药房、周记作坊、李记绒行等20余家店面,方便了周边村民的日常生活。
自晚清经民国至新中国初期,吴王坛曾是大冶上章乡乡公所、湖山区政府驻地,也曾兴办义学和私塾,后来改为小学,1960年代又增加了一所中学。1977年,吴王坛被夷为平地,就地建成王坛供销合作社。
1999年,地方百姓在原址重建吴王坛,次年建成,获宗教管理部门登记,2001年完成续建。2014年新修了牌坊,牌额题名为“吴王坛太子庙”。穿坊而入,当面即是向氏宗祠遗址,但见荒草丛生,只余一副石质门框。右转到遗址后方就是重建的吴王坛太子观,一进两重,前院为观,后院为坛。古物重光,亦地方盛事也。
(原载东楚晚报2018年3月14日第17版)
链接:
欢迎长按关注,分享原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