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让灵魂像鲜花般芬芳

故乡读书会2005 故乡读书会 2022-10-15

故乡读书会,关注故乡,关注心灵。



故乡读书会






  ◆  ◆



    



余梦楼


    


【回顾与展望】

2019年,让灵魂像鲜花般芬芳

|雨中行者

  

   一年时光倏忽而过。读了群内诸位师友的总结,我也有动动笔的念头。前几年每到年末,我也会写一点总结性的文字,最近两年,日子过得平淡无趣,锐气也日渐消磨,就搁笔了。

今天早晨打开微信,湖师9905班一位叫杨小桃的同学走了,我曾是她的班主任,对她还有印象。求学那段日子,她是一个多么天真活泼快乐的姑娘啊,但她38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19年!生命短促而急迫,每天总会有生命消逝在黑暗中,也有新的生命诞生,这是人类自我延续的方式,也是生命的常态。年复一年,时间的刻痕越多,我们离生命的归途越近。仔细一想,人生真的空虚和无趣。在2019年最后一天,提到这些似乎不吉利,但想到38岁的杨小桃,禁不住思绪混乱起来:明天和疾病究竟哪个先到?这一点,每个人都难有准确的答案。

  

                             

 

2019年,国家的宏大叙事里,值得关注的时间节点颇多。1919年的五四运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949年的革故鼎新等等,到2019都满了10的倍数,庆贺和纪念是免不了的,但许多热闹的节点,似乎离我很远,又很近。说远,这些节点它本该有的样子日渐模糊,说很近吧,在这些时间节点上都有一些大型纪念活动,我身临其中,成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新中国70周年大庆那天早晨,学校举行颇具规模的升国旗仪式, 青春表白祖国等系列活动,班子的同志按要求,集中收看了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阅兵式。

但就我个人来说,这一年似乎更值得纪念。2019年是我离开生活工作30年的湖师,到江西工作10周年的日子。2009年3月,我参加江西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全球招聘高校副校长考试,很幸运地录取了。到江西,既想证明自我价值,但更多的是想寻找到一种体面的撤退方式,见过一些趋炎附势的人,体会到诸多的人情冷暖,无能为力时,逃避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我南下千年宋城赣州,在这座榕树遮天的地方工作了八年。这八年是我人生最为快乐的时光,工作之余,常独自一人在章江边、宋城墙上漫步,和同事爬山,我以为人生的下半场,会和这座古城相依相伴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光,没有想到2017年,又意外地调到九江,南来北往,一晃10年,九江乃宋代江州古城,但除了留下古老的名字,见不到古城的痕迹,倒是山城后面耸立的庐山,依然郁郁葱葱,以千年不变的秀气,迎接天南海北的客人。

九江离故乡罗田近了,开车就两个小时,一眨眼,工作快满三年,我逐渐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我知道,不会再有调动了,我会在这里干到退休。现在一边以时不我待的心态努力工作,一边慢慢地等着2023年的到来,退休回家后干点什么呢?就写一下这10年中遇到的人,经历的事,以文字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

写下这些文字,颇多感慨。那个离开故乡、怀揣梦想的青涩少年,转眼就快要成了退休老人了。这不是矫情的感叹,真的老了:牙齿开始稀疏,记性差多了。走在路上,年轻老师礼貌地教导孩子,“叫陈爷爷。”我也就得像个爷爷样子,关切地说几句家长里短的话。刚开始心里还犯嘀咕:我儿子28岁,女朋友都不知道养在哪家呢,眼下还看不到抱孙子的时间,我应该还没有老到成爷爷辈吧?最近两年,叫我爷爷的小朋友越来越多,我也习以为常。也有人恭维我显年轻,只能笑笑,绝对不能相信,岁月这东西是藏不住的。脸上的皱纹和发福的身体,甚至老年驼无一不暗示你,这世界最无法抗拒的是时间,还是坦然面对一切吧。

  


 

这部分读者可以一扫而过。

工作是消磨生命的一种方式,我以为生命的质量很大部分取决于我们干什么工作,和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工作。我对目前的工作更多是一种责任,真谈不上喜欢,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偶尔有一种倦怠感,因为工作内容的某一部分总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做着相同的事情,让人感觉生活似乎就在一个圈子里旋转。

201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我分管教学,担子责无旁贷地落到我肩上。专家进校考察,给予高度评价,成绩很大,但问题也不少,2019是评估整改年,依据专家意见,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整改计划。依据工作进度,部署贯彻落实,开了几次大会:工作动员布置会、工作推进会、检查督导会,评估整改总结会,一年匆匆,到了12月,对照年初确定的规划,总算按时完成了任务,但还要形成整改报告。整改报告大概就一万六七千字,既要求有理论思考的顶层设计,又要有扎实的事例支撑,为了尽善尽美地完成这个报告,又是不断协调开会,定体例,调结构,听汇报,有时候忙得人找不着北。客观公正地说,审核评估比过去的合格评估,水平评估要科学合理得多,反正不定等级,专家来校帮我们找问题,学校按照问题清单推进整改,这种方式,对地方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都很有帮助,一年来借助评估的氛围,对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对一些职能重叠的机构给予撤并,完善了许多规章制度,工作进展顺利,过程润物细无声。

我和同事开玩笑说,这辈子就和评估杠上了,从1999年开始,整整20年,不是在迎接评估,就是在准备评估或者去评估别人。评估让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特别是地方高校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处理问题更沉稳,当然也提升了自己的管理能力,但评估就像考试,而且是系统性的考核,压力大,我头发花白,有时候忧心忡忡,心烦意乱。高等教育要发展,主要取决于高校的主体地位以及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靠外力推动,作用是有限的,好的领导班子,爱岗敬业的教师,还有宽松活泼的育人环境,这些不是评估所能达到的。当最后一份状态数据填报,经过审核上传后,评估工作总算告一个段落,但想松口气很难,高校评估已经常态化了。听说新的评估方式在研究中,好在下一个五年,我已经退休了。唉,中国的高等教育,行政干预还是太多、太细了...

2019年是2020年学校申硕关键年,依据申硕指标要求,必须引进一批博士,这也是评估整改的一部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完成引博任务,学校上到领导层,下到二级学院,都动员起来,分成20多个小组,分赴全国各地有博士培养的学校,蹲点守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校招引博士近250名,一个地方高校,没有硕士点,能引这么多博士不容易。这批新进博士,来自名校的多,海外的也有。我觉得这种学缘结构的形成,将超越原有学校文化的格局,对一个四所专科合并的学校来说,这项工作的意义远远不是博士数量所能包括的,五湖四海一家亲啊。

2019年工作的最大感受,就是会议频繁。要求提供学习心得、体会之类材料的会议比较多。我是无党派人士,参加了好几次省知联会的学习,写了一份近千字的学习体会,和党员同志比,免去许多写材料的辛苦,但其他校领导开会写材料几乎成为常态,特别是今年下半年,既要写主题教育材料,又要提供巡视组要求的材料,反复写,加班写。我列席过党委的几次民主生活会,看他们的文章,听他们的发言,觉得这种刀刃向内,严厉解剖自我,相互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真心不容易啊。我统计了一下,我自己有时一周四个会议,一次政治学习。会议多,效果如何就难说了。


                               

 

2019年忙里偷闲,参与《荆楚文库》中《周锡恩集》、《潘焕龙集》的点校。潘焕龙是举人出身,且以诗歌为多,加上之前,我和余尘合作,在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了《潘焕龙文集》,基础较好。我以为不用花费太大的力气,等依据编辑组的要求开始工作时,才发现麻烦一大堆,出版社希望搜罗潘的全部文稿,先前出版的其诗论《卧园诗话》只有前六卷,藏在北京古籍馆,这个很快复印出来了,但后四卷却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馆,手续严格。刚好,群友方向红博士在北大进修,我利用去北京的机会找她帮忙,她很热心地答应了,还很顺利地复印出了第七卷我又联系另一所大学在北大进修的柳博士,他是我的好友,学问做的好,就是有点迂,他满口答应,行动迅速可是进入古籍馆后,他嫌抄写麻烦且费时,也没有看规定,就自己用手机拍照,结果还没拍两张,被馆方制止,还要求他保证不再用手机拍照。方博士和柳博士频繁借这本书,引起了馆方的警觉,一查,发现后四卷是孤本看管更严

因为要得急,我只好派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位同事去托关系,抄了两天半,将最后三卷抄写出来了。此时群友高超也利用北大的关系,抄写出一份,两相对照互校,应该不会出大问题。但终审校对肯定要对照原件,让出版社去操这个心吧,希望他们能顺利。周锡恩是晚清名翰林,他的文集涉及时政、考据、历史、诗歌,散文,用字生僻、用典晦涩,原著行文有些地方破损不全,有些句子无论怎么断句,觉得文气不通,意思不好理解,让人很是费神。好在经过一年的反复揣摩、请教专家,大部分问题解决了,一些有疑惑的地方,再一个个讨论,希望2020年这两本书能顺利出版。

2019年,继续保持着阅读习惯,并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初步统计,认真读了30多本书。大多是从头到尾的阅读,有文学、历史、法律、国际关系,这其中包括群友的书,还写了几篇书评。群友的书,我要特别推荐陈胜利先生的《当改革遇上王安石》,这是他的《弱宋》姊妹篇,我个人以为无论是叙述结构还是语言都比《弱宋》更精炼,我甚至认为,这本书可以看成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因为他对材料的剪裁,历史事件和人的行为的分析,均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且常让人耳目一新。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王安石从“评法批儒”开始,就一直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小学时,就学过他给司马光的那封简短的回信。知道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还受到列宁高度赞誉。但如此完整深入地了解一个政治人物的功业,还是胜利先生这本书。胜利以史家的视野,追溯了宋代政治体制形成的远因:晚唐藩镇割据,导致大分裂、大动荡,当赵匡胤重新统一中国南方后,吸取了教训,重文抑武,重内虚外,整个宋代未曾出现王室叛乱或者皇权外移。但人类解决了旧的问题,新问题又出现了,王安石登上政治舞台时,朝廷机构臃肿,民生凋敝,改革成了不二的选择,胜利从宏大的背景上,重点写了一个重要历史节点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成长历史、他的改革经验的积淀过程,他推行改革的内容,这些改革内容的成败得失,更让我欣赏的是,胜利以现代视角审察王安石改革意义和价值,甚至让人联想到当下改革的艰难曲折。如果大家对宋代王安石改革有兴趣的话,这本书值得阅读。

 

 

 

在生活节奏日益快捷的今天,灵魂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因为丰富的物质生活,让我们大脑空虚,身体羸弱。因此追逐诗和远方,是我们并不奢华的梦想。

因为招博,七月份我去了兰州,因为学位考试,十月份我去了新疆。尽管来去匆匆,还是领略了祖国西域的粗犷、辽阔。兰州第一次去,没有想到这座西北边城如此秀气整洁。黄河穿过兰州城,黄河岸边有水车公园,各式水车,和黄河连为一体,一些人在岸边的水榭边,注视着静静流淌的黄河,安闲地喝着茶,有些人则在高高的白杨树下,围着一起唱着西北民歌,歌声苍凉而悠远。一切都很新奇。我兴致勃勃地去爬五泉山,天下着毛毛细雨,干燥的泥巴路变得湿滑难行。雨中的兰州更是烟雨葱茏,有点江南的韵味。我只顾看景,差点从泥泞的小路上滑进一道深沟里。幸好长在山里,平时坚持锻炼,还算敏捷,除了裤子染了泥巴,身体没有伤着,但我提醒自己,这个年龄了,今后若外出旅游,必须结伴同行。

当然,2019年最值得记一笔的是大别山南读书群的一次线下活动,这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高超,他想延续2017年在大别山腹地那次以诗歌名义聚会的传统,因为他觉得有意义,这次他首倡,还拉来了赞助,使得群内的朋友得以在故乡再次以文学的名义聚会。他做事稳妥,为了让这次活动圆满成功,他甚至自带金卡,本来那几天忙得很,还是请假过来了。这次活动还要感谢黄的杨文斌先生,黄石的刘远方先生,他们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将行程安排得丰富而紧凑。

见面的场景非常喜乐,如同家人聚会。很多群友第一次见面,像是久违的老朋友,酷热的夏天,气温达40度,但大家热情之高,出于我的意料之外。思甜兄要去北京公干,为了和大家见上一面,特意从武汉赶过来,然后饭也未吃,就直奔机场,徐焕东教授、雷声老弟、纯玻璃等,特意从北京赶回来参加聚会,余尘从办案的路上赶来,只为了见大家一面。毕光明教授、方礼刚教授不远千里,从海南飞了过来。萧红英老师从深圳赶回来,胡海容夫妇从西安赶回来。彭春华从广西赶了回来。我知道这是文学的力量,这是故乡的呼唤,每一个人都用心在故乡的土地上寻找曾经远逝的记忆。而这次采风之行的许多细节,会成为将来的话题,比如高超丢在薄刀锋的鞋子、焕东在路上讲述铁匠父亲的故事,还有那个让人感动的红军婆的故事。后来大家都写了文章,有几篇很用心用情,看过的人,都说好。

这次采风活动虽然只有短暂的四天,但这是一次激情之旅,一次友谊之旅,一次因为价值相同或相似的读书人相互学习之旅。当然这次活动也留下了遗憾,说是文学采风,但没有来得及举办一场诗歌朗诵会。不过没有关系的,留待明年,下次。

大别山南读书群到2020年元月15日,就三周年了,这里重要学术信息交流之地。感谢大家为它的付出,对我的关爱,对这个群的呵护。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群沉寂了两天,但很快就有热心的群友将大家召集一起,因为大家确信,在一个宪法保证着公民言论自由的国度,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是我们的合法权利。感谢方向红、张桂红、萧红英、梁小凤几位老师,在忙碌的时候,他们负责监管群的运行,在大家疲劳的时候,播放优美的音乐或者精美的风景照片。是所有热爱学习的群友,让这块学术、思想交流的园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而人的时间是如此宝贵,有一个群,就能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有学术价值的信息。我们是一群温和理性的读书人,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让年华虚度。



2019年最后的日子,回想过去的一年,该记录的有许多,还是让我引用尼采的话作为结尾吧。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

就应该跟最好的人

最美好的事物,最芬芳的灵魂

倾心相见

至少跟最有趣的人一起度过。

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负生命一场。

 相遇容易,相遇着像鲜花一样芬芳的灵魂,不容易,让我们珍惜。

  2019年12月31日晚 5:30 



链接:


清泉寺前的遐思|黄冈采风系列之⑤



【年度回顾系列】

诗和远方,遗憾与感伤:我的2019


高永平:一位平民英雄的2019


2019:在获得与失去中继续




〖欢迎阅读〗



陈春生:故乡的野菜


冬至|阴阳消长际,新旧送迎中


故乡是黄冈|黄冈采风系列之⑬


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