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祭灶神|掌故
故乡读书会,关注故乡,关注心灵。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
中華傳統節日詩話18:灶日
文|李全修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祭祀灶神的日子,故称灶日;是送灶君上天之日,故又称送灶日、辞灶日;送灶要设供品祭祀,故又称祭灶日、祀灶日。
民间旧俗又以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宋·文天祥《小年》诗:“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又称小年夜,文天祥《二十四日》诗:“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题注:“俗云小年夜。”
灶祀
“灶”是祭名,为古代重要祭祀之一。周代实行“七祀”,即七种祭祀。《礼记·祭法》:“王为群姓(孔颖达疏:“群姓,谓百官以下及兆民。言群姓者,包百官也。”)立七祀:曰司命(孔颖达疏:宫中小神),曰中霤(后世所谓宅神),曰国门(守护城门的小神),曰国行(háng,道路之神),曰泰厉(孔颖达疏:“曰泰厉者,谓古帝王无后者也,此鬼无所依归,好为民作祸,故祀之也。”),曰户(主出入之神),曰灶(主饮食之神)。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诸侯封地叫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孔颖达疏:“曰公厉者,谓古诸侯无后者,诸侯称公,其鬼为厉,故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立三祀:曰族厉(孔颖达疏:“族,众也。大夫众多,其鬼无后者众,故言族厉。”),曰门,曰行(háng)。適(通嫡)士(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地位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立二祀:曰门,曰行(háng)。庶士(非嫡士)、庶人(即庶民,一般民众)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关于“五祀”,《礼记·曲礼下》郑玄注:“五祀,户、灶、中霤、门、行(háng)也。”汉代班固《白虎通·五祀》则谓:“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处出入、所饮食也,故为神而祭之。”
无论七祀还是五祀,乃至一祀,都有灶神之祀,这是因为灶神与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论语·八佾》说:“与其媚(谄媚,讨好)于奥,宁媚于灶。”室西南隅叫奥,古时尊长所居,也是祭神的方位。杨伯峻《论语译注》说“这两句疑是当时俗语”,说明自古民间就对祭祀灶神十分重视。
灶神
“灶”又是神名,是古代灶祀所祀之神。
关于灶神的来历,其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说法是黄帝发明了灶,所以死后成为灶神,见 清·汪汲撰 《事物原会》:“黄帝作灶,死为灶神。”
一种说法是炎帝以火德王天下,所以死后托祀于灶神,见《礼记》和《淮南子》。《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淮南子·氾论训》:“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汉·高诱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
一种说法是火神祝融所化,见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灶神》:“《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庄子·达生》“灶有髻”唐·成玄英疏:“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 ……一曰名壤子也。”
灶神又称灶君,《战国策·赵策三·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复涂侦(人名)谓君(卫灵公)曰:‘昔日臣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曰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唐·罗隐《祀灶诗》:“一缕轻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元·方回《岁除次韵全君玉有怀诗》:“乡傩(nuó)礼失求诸野,小鬼应犹畏灶君。”
又称灶鬼。《庄子·达生》:“桓公问:‘然则有鬼乎?’答曰:‘有。沈(水有污泥之处)有履(鬼名),灶有髻……’”《史记·孝武本纪》:“上(指汉武帝)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方士)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唐·陆龟蒙 《祀灶解》:“灶鬼以时录人功过,上白於天。”宋·王安石 《示江公佐外厨遗火》诗:“刀匕初无欲清人,如何灶鬼尚嫌嗔?”
俗称灶王、灶王爷。唐·李廓《镜听词》:“匣中取镜祠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现代张中行《壬戌腊月二十三日即事》:“天街几许迎春会,无复糖瓜送灶王。”
祭灶风俗
祭祀灶神称为祭灶、祀灶、祠灶。祭灶原先在夏季进行,见《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白虎通·五祀》:“夏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汉以后改为腊日祀之,见《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后来多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为祭灶日。
为什么要祭灶呢?早先,人们祭灶,是因为灶为执掌饮食之神,而民以食为天,祭灶是为了表达对灶神的敬谢之意,祈求饮食无忧。
汉代方士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shàn,古代皇帝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则不死,黄帝是也……”汉武帝听了“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见《史记·孝武本纪》)说明汉武帝祭灶是为了长生不死。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则曰:“月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说明至迟到了东晋,灶神的职责已转变为监察人间的善恶,决定一家人的寿夭祸福。
唐·陆龟蒙《祀灶解》云:
灶坏,炀(yáng)者(炀者,灶下烧火的人)请新之。既成,又请择吉日以祀。告之曰:“灶在祀典,闻之旧矣。《祭法》曰:‘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一曰灶。’达于庶人,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饮食之事,先自火化以来,生民赖之,祀之可也。”说者曰:“其神居人间,伺察小过,作谴告者。”又曰:“灶鬼以时录人功过,上白于天。当祀之以祈福祥。”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中(将近午时)下行署,此日祭得福。
说明到了唐代,因为灶神具有监察人间的职责,祭灶的目的变为向灶神求情祈福。
而明代《帝京景物略》把祭灶的目的说得更加直白:“廿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祀灶君,以糟草秣灶君马,谓灶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间一岁事。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祭灶变为祈求灶君多多包涵,上天之后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方法就是用祭品“巴结”“贿赂”灶神。明·谢承举《送神辞》充分反映了这一风俗:
赤乌(代指太阳)堕城尘土昏,人家火急催宵飧。庖夫膳吏(厨子与掌膳食的小吏)递走速,涓尘拥彗(扫帚)当厨门。张筵布箦(席)举灯烛,送神上天朝帝阍。黄饴红饧粲铺案,青刍紫椒光堆盆。空濛烟云下车马,恍惚雾霭飘兰荪。使者已饱马已饲,我欲留神神不滞。星旗云辔去如风,九万天衢片时至。绀裘赤舄趋掖庭,稽首帝前备陈事。切须公语毋隐客,迪(遵循)者降休(吉庆)逆者祟(灾祸)。公厅纷纭争务繁,私家细琐犹多类。一年一度送神行,记得人间二十四。
吁嗟乎!今年畿甸(京师外围)事更多,愿神开口如悬河。
祭灶仪式及所用祭品,不同时期各不相同。《白虎通·五祀》云:“一説,户以羊,灶以雉,中霤以豚,门以犬,井以豕。”说明汉代以前祭灶用雉(野鸡)。为什么用雉呢?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殷)高宗时有雊(ɡòu,雄性野鸡鸣叫)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妇人之车服,舆车有翣(shà,古代仪仗中长柄的羽扇),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障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这是不是祭灶用雉的原因呢?
东汉祭灶改用黄羊。《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识(阴识,阴子方的后代)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进献)黄羊焉。”从此,杀黄羊祭灶就成为一种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沿袭到清代宫中,这从清代嘉庆帝的御制诗《毓庆宫小除夜八韵》可以看出:
嘉平(腊祭别称)小除夜,媚灶用黄羊。典纪千门遍,礼传五祀详。飶(bì,食物的香气)芳袅鼎篆,精洁列盘糖……
《荆楚岁时记》:“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说明南朝祭灶用“豚酒”。
到了宋代,祭灶的仪式更隆重,供品更丰盛。《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旧俗祭灶神,以纸印灶神像,供于灶门之下。名为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梦粱录》也记载:“二十四日,不以贫富,皆备蔬食赤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卖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xíng,又音táng,同糖)、箕豆,叫声鼎沸。”
《燕京岁时记》记清代后期祭灶仪式及祭品云:“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极多,俗谓之小年。”
自宋以后,民间祭灶已不用黄羊,而各种糖果特别是胶牙饧则成为祭灶不可缺少的供品,因为它们可以粘住灶神的嘴巴牙齿,使灶神上天后不会乱说人家坏话,而且花费较少。从宋代直至晚清的许多写祭灶的诗中都提到胶牙饧:
夜来闻祭灶,犹卖胶牙饧。(宋·方回《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昼夜二十五日始雪》)
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chēng)。 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xíng)。(元·程文海《祭灶诗》)
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饧。(清·袁枚《随园诗话》录谢学墉12岁时所作祭灶诗)
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掉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在《庚子送灶即事》一诗中鲁迅写道: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zhàng,多馀的)物,岂独少黄羊。
祭灶有一定仪式,范成大《祭灶词》对此有比较详细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又,许多宋诗都有“祭灶请比邻”的内容,似乎宋代祭灶具有邻里欢庆聚饮的性质,与社日祭祀社神相近。如:
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苏轼《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 》)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秦观《答曾存之)
祭灶请邻君自适,载醪祛惑我谁过。(杨时《寄长沙簿孙昭远》)
闻道明朝新酝熟,不妨祭灶请比邻。(戴复古《春日风雨中》)
亦莫作怪事,祭灶通比邻。(敖陶孙《送袁度这挈家之任》)
陆游更在多首诗中写到这一点,如: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祭灶与邻曲散福》)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众起寿主人。一觥潋滟倾。气衰易成醉,睡觉窗已明。(《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我方祭灶彻豚酒,盘箸亦复呼邻翁。(《农事稍间有作》)
《帝京景物略》记明代祭灶风俗禁止妇女参与:“记称‘灶,老妇之祭’,今男子祭,禁不令妇女见之。祀馀糖果,禁幼女不令得啖,曰:啖灶馀(祭灶用过的供品),则食肥腻时口圈黑也。”这种风俗宋代即有,上引范成大诗中“男儿酌献女儿避”就是这种风俗的反映,另一宋代佚名诗人《祭灶》诗亦云:“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这种风俗至清代还存在。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祀灶》:“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祠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罗拜,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于内室,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谓曰挂袍,燃灯默拜。”清·顾禄《清嘉录》所引蔡云《吴歈》云:
媚灶家家治酒筵,妇司祭侧莫教前,剁柴洒豆喂神马,小小篮舆(古人乘坐的类似轿子的交通工具)飞上天!
送灶、祭灶之俗不仅遍于大陆,台湾也十分盛行。现举两位清代台湾诗人的诗为例。一位是郑大枢,所作《风物吟》其十云:
纸马幢幡送灶神,山肴野蔌杂前陈。厨门长幼交罗拜,频祝休言辣臭辛。
作者自注曰:“腊月二十四夜,备幢幡、舆马、仪从于楮,焚而送之,谓之“送神”。设肴果于灶前,合家男女拜祝曰:“甘辛臭辣,灶君莫言。”
另一位是查元鼎,作有《送灶诗》:
酬君海外佑行厨,持惯长斋合笑吾。晨夕餐从辛苦得,盆瓶礼不古今殊。
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但祝东南兵燹静,安排茶灶泛西湖。
从民俗学的角度,说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跳灶王
清代祭灶有一种“跳灶王” 的习俗,清初褚人获《坚瓠续集·傩》记载:“今吴中以腊月一日行傩,至二十四止,丐者为之,谓之跳灶王。”一百多年后的顾禄《清嘉录·跳灶王》也记载:“月朔(农历每月初一,此指腊月初一),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於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顾张思《土风录》卷一:“腊月丐户装钟馗、灶神,到人家乞钱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曰跳灶王。……谓之跳灶王者,旧俗在二十四日,是日必祀灶,有若娱灶神者,犹满洲祀神,谓之跳神也。”这一习俗源于大傩,大约是从宋代的“打夜胡”演变而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习俗:“自入此月(臘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梦梁录》亦载南宋临安习俗:“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
比褚人获小几岁的蒲松龄有一首《一落索·跳灶王》词,词前小序云:“淄(今山东临淄)俗:除夕,乞丐装灶神沿门行乞。”词云:
又听声声腊鼓。渐催寒去。醉来司命不朝天,偏走向,街头去。
反作媚人好语。诗情良苦。装神学鬼复何为,只托门、沿门取。
清诗人周宗泰有《姑苏竹枝词·跳灶神》诗:
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
另一佚名诗人所写《跳灶王》诗,也记载了这种风俗: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在祭灶这一天,乞儿们扮演灶王,在各家门前(主要是商铺)敲打着竹杖,又唱又舞讨要赏钱,此俗民国时期尚存。
下面再选录几首有趣的送灶、祭灶诗共欣赏: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唐·罗隐《送灶诗》)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其实曾丢抹(妆扮),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勉强支持)。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徘徊周旋)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元·刘庭信《折桂令·忆别》)
到手金钱,如毛燎火,烘然一焠完之。值祠神时节,莫备肴胾(zì,切成的大块肉)。瓦垆仅有香烟绕,酹灶前、浊酒三卮。料应神圣,不因口腹,捏是成非。 况复盎碗相依。念区区非吝,神所周知。倘上方见帝,幸代陈词:仓箱讨得千钟粟,从空堕、万铤朱提(朱提,古地名,盛产白银,此处代指白银),尔年此日,牺牲(祭品)丰洁,两有光辉。(清·蒲松龄《金菊对芙蓉·甲寅辞灶作》)
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青词)迟。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笑因热何人,踞觚(谓倚着灶角。语本《南华逸编》:“ 仲尼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凭我,媚奥(喻阿附权贵)奚为。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清·杜文澜《木兰花慢·送灶》)
既无炉灶亦无家,千里流离事可嗟。今日天庭请代奏,行人不及暮归鸦。(作者题注:民国廿七年腊月廿三日,于常德难民救济第六收容所,值兹送灶之日,不无有感。)(近现代·谢龙升《送灶》)
柴火煤炉一例陈,微波燃气逐时新。小年旧俗成空忆,米酒饧糖祭灶神。将苦语,诉天庭,臣今无隙可容身。乞恩准改财神隶,好享残羹颂圣明。(当代·杨启宇《鹧鸪天·前游仙词七十一首》其二十一)
17
16
15
感谢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