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阿拉伯文历史沿革及其书体分类
阿拉伯文历史沿革及其书体分类
阿拉伯文起源于手抄本的《古兰经》,阿拉伯文书法也与伊斯兰教的历史密切相关。
远古时阿拉伯半岛的各个部落有诸多不同的语言,4世纪初叶,随着交流的加深,各部族阿拉伯人在各种不同方言的基础上,采用纳巴泰字母来逐渐改进自己的字体。而诗人们将自己用艺术手法书写的诗歌(如《悬诗》)带到集市进行宣售,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公元6世纪之前,《古兰经》只是通过诵读的方式口耳相传,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时都尚未成书。直至公元650年左右,伊斯兰教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时,才统一了世界各地的《古兰经》,并用统一的古莱什族文字写成,这部圣典首次有了书面记载。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开始的广泛传播,古莱什族的文字逐渐在西亚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最终演变成了如今的阿拉伯文。
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之后,因阿拉伯帝国国力昌盛,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用于抄写《古兰经》的各式各样伊斯兰书法,艺术中心也随着政治中心迁移到了叙利亚。
阿拔斯王朝时,随着中国造纸术的传入,伊斯兰书法进入繁荣时期,并产生了后世所称的“书坛三杰”:伊本·穆格莱、伊本·巴瓦卜和雅古特·穆斯泰阿绥米。在北非的法蒂玛王朝为了与阿拔斯王朝抗衡,也积极在埃及发展艺术创作。
奥斯曼帝国兴起后,萨利姆一世将大批书法家请入土耳其。这一时期有一个说法,《古兰经》著成在阿拉伯,吟诵在埃及,书写在伊斯坦布尔。12世纪的波斯诗人、政治家图格拉擅长优美的字体,他首创性的将文书颁布者的姓名封号等组合成为图案,即所谓的花押体。这大大地引起了土耳其人的兴趣,而奥斯曼帝国对书法艺术颇为重视的态度,也使得伊斯兰书法在土耳其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升华。实际上也有人提出,伊斯兰书法艺术的大规模兴起,正是在伊斯兰教向小亚细亚和中亚地区传播时出现的。
近现代及当代伊斯兰书法,则集中在土耳其、埃及和伊拉克三国,代表人物有土耳其的哈米德·阿梅迪、埃及的赛义德·易卜拉欣和伊拉克的哈希姆·穆罕默德。1986年举行的首届国际阿拉伯书法大赛,除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各获得一银一铜外,其余所有奖牌均被土耳其书法家囊括。
库法体是伊斯兰书法中最为古老的一种字体,以阿拉伯字母和早期的纳巴泰字母进行书写,以伊拉克历史文化名城库法而命名。库法体的使用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而传播至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库法体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有饰型,在字里行间添加各种花、叶、枝、藤等图案;第二类是无饰型,无点缀装饰简洁明了;第三类是几何型,十分工整,是真正意义上的横平竖直,笔法特点比较生硬,类似中国的小篆,横平竖直的,现在多用于装饰。
早期音译为纳斯赫体,誊抄体在横竖转接处没有笔锋,因此书写较为顺畅,多用来誊抄文字故而得名,也因此之后取代了库法体的地位。目前为使用最为广泛的阿拉伯文书法。誊抄体的笔法多曲线,较为柔美而灵动自然。字母两端几乎均匀分布在中轴线上下,转角处饱满,从而使得字体清晰。阿拉伯书法的入门字体就是誊抄体,类似于中国的小楷 。
早期译为穆哈加格体,伊本·巴瓦卜始创,风格大气磅礴,较为少见,现仅存部分太斯米作品。伊儿汗国和埃及16世纪的马木留克王朝时期较为盛行。
学者体的缩小版,早期流传于埃及北非地区。
音译“苏卢斯体”或“苏勒斯体”,字母圆滑而字形规整秀逸,土耳其奥斯曼时期尤其流行。沙特阿拉伯国旗上的清真言即是用三一体写成。
书写自然,便于连笔,日常使用普遍,现在已经成为中部伊斯兰地区日常使用的一种阿拉伯文字现代草书字体,类似于中国的草书。
是由公文体变来的一种字体,流传于波斯等地。
音译“纳斯塔里克”体,为誊抄体(纳斯赫体)与塔里克体结合而来的字体。米尔·阿里·大不里士始创于公元14—15世纪,在伊朗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大伊朗地区以及南亚影响较为广泛。
波斯地区极为重要的一种书写体,现在依然广泛使用。
与中国书法相结合的字体,自成一派,历史悠久。吸收了中国书法与阿拉伯书法的特点,以毛笔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