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4月2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文史】郑和与哈三阿訇的一段历史故事

2017-04-01 中穆平凉社区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清真艺术 | 阿訇

 ★推荐阅读★

阿里雷公 || 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明朝“丝路战略”的成功典范

泉州发现八百年前南宋伊斯兰教碑刻

【文史】明正德青花瓷上的阿拉伯文字



重要提示:防止封号失联请长按左侧二维码加小编好友,各种信息天天看!


【文史】西大寺的郑和碑


 □郭峰


记得在千禧年到来时,美国有媒体曾评选出“过去千年中影响世界的100人”,长长的名单里,仅有三个人的名字是用汉语拼音写就的,其中就有郑和。很显然,这份名单遗漏了许多人,但恰恰没有忘记郑和,甚至把他安在了“中国千年第一人”的显耀位置上。

郑和被誉为“中国航海第一人”,是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在公元13世纪,郑和率领庞大舰队七次下西洋,开启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篇章,也稳固了当时中国在国际的地位。




郑和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文明;开拓了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增强了造船技术跟航海技术。






可以说郑和在海上贸易上的功绩和成就是无人能敌的。但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郑和与陕西还有一段历史故事,他本人还几次来过陕西。如今,在大学习巷的清真寺里,有一通“重修清净寺碑”,记录了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与陕西的历史渊源。

大学习巷清真寺,又称为“西大寺”,在明代称为“清净寺”。自唐以来,被朝廷敕修过六次,寺内建筑历经修缮,这通傲然屹立的“重修清净寺碑”始终保存完好。这块石碑刻于明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现在,人们习惯上称这通碑为“郑和碑”。这通碑高2.5米,宽0.835米,碑的正面是汉文楷书,背面镂刻的是阿拉伯文。碑的正文有五百余字。虽经岁月的洗礼,“郑和碑”碑文仍清晰可辨。

这通碑高2.5米,宽0.835米,碑的正面是汉文楷书,背面镂刻的是阿拉伯文。碑的正文有五百余字。虽经岁月的洗礼,“郑和碑”碑文仍清晰可辨,在研究这座清真寺多年的民间学者白福义的讲解下,我仔细研读碑文,看到了“太监郑和”四字。在这块碑的正文里,留下名字的除了郑和,还有一位名叫哈三的西安清净寺掌教。哈三与郑和的关系非同一般,据碑文记载,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曾来到陕西,寻找懂得沿途国家语言的人做翻译随行。当他得知当时名为“清净寺”的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掌教哈三堪当此任,便将此事奏报朝廷,最终敲定哈三随行同往。古人惜字如金,对于这次航行用了“揄扬威德,西夷震砻”八字概括。哈三随船队回航时,在途中遭遇了狂风巨浪,船队面临着倾覆之危。临此大难,哈三掌教开始向真主祈祷。不久后,风暴竟奇迹般地平息,船队得以平安驶回天朝。为了报答真主的眷顾,哈三发誓重修清净寺,在朝廷的支持下最终得偿所愿,这才有了如今的“重修清净寺碑”。


碑文并未告诉我们哈三的详细情况。他身为一寺掌教,应是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而能参与远行,并处变不惊,也一定是才学出众、见多识广的能人。郑和下西洋随行达两万余众,这其中定不乏如哈三这样才能出众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郑和船队得以一次又一次驶出风暴、化险为夷。正如环球航行家麦哲伦一举成名,七次下西洋,也使得郑和青史留名,并让哈三这样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一展风采。


对于郑和的生平以及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历程,历史的记载并不丰富,从而使得现存的有关郑和的资料都异常珍贵。而这“郑和碑”,已成为现在的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极其珍贵的史料。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

 汇聚穆斯林微力量 弘扬伊斯兰正能量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