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从文化载体理解 伊斯兰教中国化
★推荐阅读★
【宗教研究】我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重要物证 《仁轩马阿訇出学幛序》
2017-04-21 人民政协 西安回坊
从文化载体理解
伊斯兰教中国化
当下,社会都在探讨宗教中国化的问题,笔者从文化载体切入来分享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点感悟。
回族是伊斯兰教的文化载体,早在明清之际,回族先贤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就提出了“大忠”“大孝”观点,明确指出,所谓“大忠”就是既忠于真主,又忠于朝廷君主;“大孝”就是既孝敬真主,又孝敬君亲。若是只忠于真主,不忠于朝廷;或者只孝敬真主,不孝敬君亲,则不为大忠,大孝。
这种二元忠孝观,为回族的宗教认同与政治认同的统一性奠定了基础。纵观中国历史,回族一直是依附于国家、忠于朝廷的,且每每在国难之际,冲锋陷阵、报效祖国。所以说,回族是忠诚的民族,一个出忠臣、出英烈的民族。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仅在古代历史上,而且现代历史上,都是如此。只是以前是处于自发阶段,现在进入到自觉阶段。
西北地区是回族比较集中的地区,他们长期在这里生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土地。同时,也热爱自己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这本是极其正常的和谐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伊斯兰教沿着自身的发展轨迹,独立地存在着、发展着,期间虽与国外的伊斯兰教有一定的交往,比如清朝末期,但是总的趋势是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他们走的是中国化道路,而非其他道路。
目前,一些人士对于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发展现状有些担忧,根源在于对中国的伊斯兰教发展历史缺乏了解,对回族的民族特点缺乏基本的判断,更不清楚在不同族群之间,伊斯兰教的信仰是存在着差异的。
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与波斯民族的伊斯兰教,彼此就存在差异或区别。前者重视外在制度;后者重视内在精神。而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与印度的伊斯兰教,乃至与中国回族的伊斯兰教也都有很大差异。回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的思想理论,而且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理论观点,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基因,或者说自己的个性、特色。可见,回族伊斯兰教走的中国化之路既包括政治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换言之,他们既忠于国家、政府,也积极吸收以儒家为主导以佛道为辅的文化传统。
如此一来,其个性特点以及发展的进程当然也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伊斯兰教。这些情况我们必须清楚,也是我们判定中国的伊斯兰教走向的一个基本前提。中国伊斯兰教的载体之一的回族,由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的历史经历不同,形成的文化基因不同,无论以后如何发展也只会走自己的路、走中国化的路,而不会走阿拉伯的路。宗教说到底是人的宗教,人是宗教的主体。离开人(信众或族群)而抽象地理解宗教是片面的、肤浅的。换言之,我们既要看到世界伊斯兰教之同,也要看到彼此之异,更应清楚所以之异。
季芳桐,男,1954年生, 历史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回族会理事、中国社会思想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教育部社科基金评审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
来源:人民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