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6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论坛】中华文化影响下的清真寺

2017-05-30 中穆平凉社区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清真艺术 | 阿訇

 ★推荐阅读★

【坊间事】万赞归主||北大寺新大殿启用

【清真寺】泾源十二堡清真大寺简介

中国古代十大清真寺

【艺术】令人难以置信的清真寺投影映射||阿联酋阿布扎比大清真寺灯光秀

任家庄:平凉最古老的“清真学堂”


中华文化影响下的清真寺~

2017-04-22 相约穆斯林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体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这决定了在这方国土上竖立着不同信仰情结的宗教建筑。所有这些宗教建筑由于其不同的教义和使用要求,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建筑式样。伊斯兰建筑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建筑体系之一的伊斯兰建筑,其鲜明的风格特色在清真寺、宫殿、城墙、学校、浴室、民宅以及陵墓上处处可见,尤以清真寺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核心。《古兰经》上这样描述:“第一天起就以敬畏为基地的清真寺,确是更值得你在里面做礼拜的。”



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体现了神圣壮观、安全实用、清洁卫生等特点,其外部建筑主要有礼拜殿、圆顶、拱券、宣礼塔、讲经堂、庭院等组成。建筑物上装饰有色彩绚丽的植物图案和几何纹饰图案,以及阿拉伯文书法。这些装饰同建筑物中的梁、柱、穹顶、拱门相互穿梭,构成了独特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庄严而肃穆。清真寺的功能很多,除供穆斯林做礼拜外,还是穆斯林相互交往联系感情、交流思想的场所。在中国,清真寺还为穆斯林举行婚丧仪式。


中国的清真寺建筑规模庞大,根据1997年《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公布的数字,中国在当年已有清真寺3万余座,居中国“五大宗教”寺院数量之首。这些分布在中国各地的清真寺,将伊斯兰建筑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汇,呈现出多样的建筑形态。



追根朔源,伊斯兰教在唐代被传入中国,彼时的清真寺是完全阿拉伯式的建筑,砖石结构,多非左右对称式,并不讲究中轴线,外观呈现出浓郁的阿拉伯情调,但生在中国这块与阿拉伯迥然不同的土地上,被本土化是必经历程。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文化相互渗透,在维持其固有的信仰、礼仪制度前提下,不管是伊斯兰文化还是建筑艺术都积极进行着“中国化”变迁。



  中国的清真寺基本可分为两大体系:一类是阿拉伯式的清真寺,主要分布在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它们依然保有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多为砖石结构,一般采用集中式构图,不强调平面中轴线,而是强调垂直的轴线,从而使建筑显得神圣、威严;第二类是“中国化”的清真寺,它们多为明清时期修建或重建,主要分布在内地,木质结构,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各院都有其独立的空间和独有的功能。将所有门户打开,人可以从正门一直望到窑殿。“中国化”的清真寺一般并不十分高大,但在平面空间上却呈现出一种纵深感,这和我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意识相一致。



除了建筑用料和外观造型上的迥异,在细节处理上,“中国化”的清真寺也有其鲜明的中国风格和特色。在装饰方面,“中国化”的清真寺并没有简单挪用阿拉伯或中国的建筑装饰文化概念,而是将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融汇贯通,使之相互补充。比如,装饰纹饰中的植物纹出现了中国传统的宝瓶和牡丹;色彩上,抛弃了伊斯兰文化中偏爱绿色和白色的倾向,大胆采用中国的传统色彩,北京牛街清真寺的主色调就是朱红色;建筑形式上,阿拉伯拱门被中国传统的寺庙大门取代,并运用“勾连搭”的建筑结构,解决清真寺大殿需要巨大空间感的需求。

另外,“中国化”的清真寺大多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建筑师们力图将《古兰经》中对天堂美景的描述在现世中还原营造。他们在寺院内种花草、栽果树,设香炉、码鱼缸,立碑悬匾、堆石叠翠、掘地架桥,恨不得筑上水池建个喷泉,这一切似乎都是在响应真主的号召——“真主应许信道的男女将进入下临诸河的乐园,并永居其中,他们在常住的乐园里,将有美丽的住宅,得到真主的更大的喜悦。这就是伟大的成功。”“那两座乐园都是苍翠的,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在那两座乐园里,有两洞涌出的泉源。你们究竟否认你们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在那两座乐园里,有水果,有海枣,有石榴。”




千百年来,“中国化”的清真寺已塑造出了其独特的结构体系和艺术风格,以北京牛街清真寺、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山东济宁东大寺等为代表,其建筑的结构、材料取材于中国传统建筑,但整体风格又继承了伊斯兰建筑。但不管建筑样式和手法如何改变,它本质的宗教内容并不会变。因此,“中国化”的清真寺在迥异之外又有许多共通之处。


譬如,在建筑形制上通常都由礼拜殿、宣礼塔、讲堂、浴室等建筑群组成,并且礼拜大殿背对麦加方向,即伊斯兰教规定的礼拜方向。清真寺礼拜大殿后墙正中处都有至少一个凹面格屋,凹墙即“凹壁”,阿拉伯语称为“米哈拉布”,它指示的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克尔白,中国称之为“天房”,这也是众穆斯林礼拜的方向。“我确已见你反复地仰视天空,故我必使你转向你所喜悦的朝向,你应当把你的脸转向禁寺,你们无论在哪里,都应当把脸转向禁寺。”在伊斯兰文化中,麦加是一切文明的中心。因此,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清真寺,不管中轴线朝向如何,礼拜正殿必须背向麦加,以示跪拜朝向。中国位于麦加的东方,因此,中国的清真寺无论建于何处,无论是“中国化”的还是阿拉伯式的,礼拜大殿一律坐西向东,这样才能保证穆斯林作礼拜时面向西方的麦加。



除此之外,“中国化”的清真寺和世界趋同的还有礼拜殿内不设偶像,这在中国的寺庙文化中算是独树一帜。通常,在中国的寺庙内都能看到各种具象化的雕塑,他们是被信徒崇拜的偶像,但伊斯兰教的真主是抽象、虚拟的,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古兰经》明确说明:“我的主啊!求你使这个地方变成安全的,求你使我和我的子孙们远离偶像崇拜。我的主啊!偶像确已使许多人迷误。”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因而,清真寺中没有任何具体可感的形象,真主存在于穆斯林的精神世界中。



从这些“中国化”的清真寺中不难看出,它的发展史就是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伊斯兰教来到中国,逐渐接受中国文化的过程相对应,它既保持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又逐渐吸纳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的清真寺建筑其实就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映照,把难以重演的历史以当代人亲眼可见的建筑形式定格。遗憾的是,这一重演的历史当代人只能看得断断续续,虽然早在元代,清真寺就已遍布中国,但现存的元代及其之前的清真寺已极少。如今人们看到的清真寺建筑,多为明清以来新建或者重建,已呈现浓郁的中国特色。



中国的穆斯林是一个理性又开放的群体,它既恪守传统,又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中国的穆斯林群众如此, 因而它所呈现出的伊斯兰建筑也必然如此。中国的伊斯兰建筑从唐代至今,既不是一成不变,又不是千篇一律,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色,每次转变都必然符合当时的文化特性。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