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状况报告

2017-06-28 中穆平凉社区
点击上方“中穆平凉社区”关注我们

信仰 清真艺术 | 阿訇

 ★推荐阅读★

【宗教研究】试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和渗透

【宗教研究】中国经堂教育溯源

【宗教研究】中国伊斯兰教哲罕忍耶两姓三家

【宗教研究】西北伊斯兰教信仰特点与社会稳定

来源:西安回坊

【研究】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状况报告





回族是古代波斯人、阿拉伯人、中亚细亚人与中国汉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我国少数民族。回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植根于本土,兼容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二元一体文化结构。伊斯兰教传人中国1300多年来,回族创造和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与中国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一起为丰富中华文化、构建中华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历史上早有“回回遍天下”之说,今天,回族仍是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全国2000多个县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中以西北地区居多。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人口分布和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使其文化遗产的留存与收藏呈现出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分布广泛、交叠并存的特征。




一、国内回族古籍文献分布状况与地域特色





遵从国内民族学界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下限界定为1949年的惯例,“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整理下限为1949年。其内容收录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


狭义的回族古籍文献,是指1949年前回族或其他民族译著的,以反映回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碑刻及口传史料。

广义的回族古籍文献,除上述内容外,认为凡是1949年前回回人撰述创造的书籍、铭刻、文书档案和口传史料,无论其内容是否直接以回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如五代李殉的《海药本草》、明代李蛰的《藏书》、《续藏书》,清代丁拱辰《演炮图说辑要》等,都是回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均属于回族古籍文献。



鉴于广义的回族古籍文献内容浩瀚,难以统计整理,这里,笔者谨重点介绍我们收藏整理狭义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



回族古籍文献散落于全国各地。可以说从天山南北到黑龙江畔,从蒙古草原到海南天涯角,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偏僻山村到繁华都市,到处都有回族古籍文献的踪迹,各地的收藏内容与形式又因地域差异而各有侧重。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圣训》及十三本经及其中阿文注译本,被各地图书馆、清真寺和穆斯林民众广为收藏。北京、上海、江苏、四川、宁夏是国内回族古籍文献藏存相对丰富之地。如北京市,除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国立图书馆较好地保存着珍贵的回族伊斯兰教古籍文献,一些古老的清真寺,如东四清真寺还保存有大批阿拉伯文、波斯文和中文回族伊斯兰教典籍。

东北回族古籍文献中,最具特色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伪为创建“回教圈”留下的相关书籍、报刊、档案等文献史料。华北民间保留的大量回回家谱、回族铭刻等古籍文献,印证着回族伊斯兰文化在这一地域的发展和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融合。西北回民起义史料、各伊斯兰教门宦的典籍及有关“西北五马”的文献史料,是西北回族古籍文献的主要内容。华东地区在明末清初以儒释经,用汉文介绍翻译伊斯兰经典的活动兴盛,这一地区印行保存的大量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不仅是该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体,也为伊斯兰教本上化提供了理论支点。西南地区关于赛典赤、杜文秀、白崇禧等回族人物在地方执政的记载,构成了这一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体。江、浙、闽、粤、海南等沿海地方出土的阿拉伯文、波斯文墓碑石刻,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证,也是这些地区回族古籍文献的主要内容。

相对而言,在西藏、内蒙古和华中地区回族古籍文献存藏较少(表1)。这些年大陆和台湾对明代回族航海家郑和家世及有关航海的文献发掘与研究颇有深度。西北地区回族特有的“小经”山文献也开始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另外,各地长期从事回族伊斯兰教教学与研究人员私人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也是回族古籍文献收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以上简介了国内存藏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目前,回族古籍文献存量到底有多少尚没有一个科学完整的统计。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编委会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民族古籍工作者了解到的回族古籍文献的统计数字表明,已知回族古籍文献至少存有7632种(条),其中书籍1899种。


铭刻1790通(个)、文书档案854件(片)、讲唱类3023条。表1统计数字虽然不尽全面(如北京市所存回族文书档案文献,但因人力有限尚未搜集整理)但大致可窥各地所收藏回族古籍文献的情况。



回族古籍文献的留存形式多种多样,有纸质的书籍、文书档案,有石质碑刻匾联,木质碑刻匾联,陶、金属等质地之铭刻和口口相传的口碑史料。记录手段有手抄、木刻、石印、铅印等。所使用文字以汉文最多,另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小经”、藏、满、蒙古等多种文字形式。这些回族古籍文献,官方保存于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民间存藏于清真寺和热心回族文化的回族老人和文化人家中。

二十多年的回族古籍文献搜集整理工作经历,让笔者深切感受到,除《古兰经》等阿拉伯文经典外,收存最完好的回族古籍文献,大多是20世纪中期,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及伊斯兰教协会、民族研究所等民族宗教事务机构面向全国,尤其是民族地区征集和接管的回族古籍文献。如隶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民族图书馆(原北京文化宫民族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所藏存的回族古籍文献,大多是那个时期通过官方面向全国征集到的。这些图书馆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因受到政府监管和法律保护大多保存完好。在民间,除以石为材的碑刻类古籍文献和深藏家中的家谱,因其难以损毁或鲜为人知得以保存外,众多回族古籍文献在各类天灾人祸中多有损毁。


总体看来,国内回族古籍文献收藏保存情况不容乐观,即便是存藏在国立图书馆的回族古籍文献,也因其零散难成气候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笔者在查阅搜集回族古籍文献的经历中,不止一次地碰到馆藏回族古籍文献自收藏以来从未被翻阅过的情形。这些被尘封腐蚀的古籍文献中,有些在首次收藏时放置的防虫纸和订书线,因长期受潮渐成粉末状而不堪触及。有些图书馆,民族古籍文献虽保存得相对较好,但管理分类欠科学,一套丛书、一种古籍散存于多个书库的情况时有发生,给读者的查询和阅读带来诸多不便。

系统抢救收集并整理出版回族古籍文献,使之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回族人口较多的省市自治区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当地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发掘。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多年来,一直牵头全国的回族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宁夏的各文化单位,如社会科学院、文化厅、图书馆、博物馆、高校等都积极关注和开展回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与收藏,其中最有成就,一直坚持不懈地做此项工作的是自治区政府设立在宁夏社会科学院的宁夏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兼挂“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古籍文献研究所”牌子)。该机构成立以来(1985年成立),得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机构稳定,抢救整理与研究出版回族古籍文献的工作目标明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建成国内最具吸引力的回族古籍文献库,收藏种类多,内容丰富,并整理出版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回族古籍文献成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鼓励。




二、宁夏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





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收集整理回族古籍文献的定位从开始就明确为:立足宁夏,面向全国,收集整理以传承文明,研究出版以惠及世人。




(一)收藏情况





得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区内外回族伊斯兰研究专家的鼎力支持,这些年,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通过文献查询、史料辑录、社会征集、实地发掘等途径,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抢救、搜集到各种珍贵的回族古籍图书600多种、回族历史报刊80余种约2000期、碑刻近800通、匾额楹联数百幅,汇集口传讲唱类回族文献近3000条(图1)。 所收藏的回族古籍文献中,有些是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发展及其研究有重要影响,世面上难以寻觅的古籍文献。


1949年前,回族穆斯林中有三人用汉文通译了《古兰经》,他们是王静斋、刘锦标、杨敬修。这些译本对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深人传播具有巨大影响,宁夏将他们三人汉文通译的《古兰经译解》(王静斋译,有甲、乙、丙三种版本)、《可兰经选本译笺》(刘锦标译)和《古兰经大义》(杨敬修译)尽数全收。

《马氏宗谱》是最古老的回回民族家谱之一,该家谱记录自宋代先人马依泽应召人国修历至清光绪的三百多年里,繁衍传承后代达200万’,遍布中华大地。这一家族涌现出诸多名人大家,可谓代有人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更有马化龙、马之骥、马之骏一门三进士,今人熟悉的爱国将领马本斋、著名回族武术家马良、回族学者马以愚等均能在这部宗谱中找到位置。马氏家谱不仅展示了马氏家族生命的传承,也展示了马氏家族对中华文明的持续贡献,对于世人通过马氏家族史了解认识回族的形成发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该家谱一度遗失,后在美国发现,由马氏后人复制带回国内,我们得以影印收藏。我们收藏的另一珍贵回族古籍《清真先正言行略》(清刻本),是今人所见最早的系统编写回族历史人物的图书。上世纪40年代初期,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剔除该书中非回回人物,撰成《回教先正事略》,1982-1992年在该书基础上扩写成《回族人物志》四册本(元、明、清、近代),成为后人研究回族伊斯兰教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另外诸如《克里默解启蒙浅说》、《西来宗谱》、《天方卫真要略》、《天方尔雅》等珍稀回族古籍,有些曾被专家断言遗失,业已被我们发掘并收藏。

回族历史报刊‘是我国回族文化史上数量众多而又极为珍贵的文献,也是中国报刊史上鲜为人知而又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新闻资料。它们从不同角度,以文字和图片等形式见证了近现代回族和中国穆斯林的历史、哲学、经典教义、伦理道德、文化、教育、人物、团体、经济、社会、民情风俗以及对外友好交往等丰富内涵。这些创办于清末民初的回族历史报刊,曾因时代思潮开放而蓬勃兴盛,又因时局动荡而难以完整留存。至上世纪末,尚未发现哪个机构或团体对它们进行系统抢救和整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开始着手这项工作,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到80多种约2000期回族历史报刊。

去年,自治区政府又立专项支持我们抢救搜集回族历史报刊。该项目的完成,将使回族古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跃上一个新平台。在我们所收藏的回族历史报刊中,全套417期的《月华》是最难得最珍贵的报刊文献。它办刊长达20年(1929 -1948年),在回族文化史上办刊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但也最零落散碎。目前我们已搜集到全套《月华》,并正着手整理出版。



(二)整理出版及社会影响




我办坚持以发掘和弘扬回族文化,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团结为己任,以构建国内内容最全面的回族古籍文献库,更好地为史学、民族学等研究者提供服务为目标,在抢救搜集回族古籍文献的同时,认真开展整理研究和公开出版工作,先后组织力量点校译注回族古籍文献,推出《回族古籍丛书》16种,影印出版((中国回族伊斯兰资料汇编》、《回族典藏全书》等回族古籍文献553种。

《回族古籍丛书》中的标点本《正教真诊·清真大学·希真正答》,选注本《选译详解伟嘎业》等曾被多次翻印,在回族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碑刻集成本《中国回族金石录》、古籍提要本《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等已成为世人了解认知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工具书和相关研究者案头必备史料,也是近些年来引用率较高的回族学文献成果。这些古籍整理成果曾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图书奖或科研成果奖。


宁夏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吴海鹰教授主编,于2008年隆重推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礼成果—《回族典藏全书》,是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多年搜集整理回族古籍文献成果的集大成者,是回族史上第一次在国家支持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系统整理回族汉文书籍的大型工程,也是回族文化史上印制最为精美的回族文化丛书。该丛书被誉为“回回民族的四库全书”,它全套235册,收录了自五代至民国( 907-1949年)约一千年间回回人译著的汉文典籍及中阿合璧等多文字典籍539种(其中宗教类210种,政史类110种,艺文类144种,科技类68种),共3000余卷,约1.2亿字。所收录典籍不乏珍本、善本和孤本,因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和政府主席王正伟亲临该书首发式。

亲手为它揭幕。著名回族伊斯兰学专家林松、余振贵、马明达等高度赞誉该书的出版。2007=x008年,国内各大媒体多次连续报道该书整理进度、出版情况。《回族典藏全书》,是回回民族展示民族文化,传承优良道统,表达回民心愿,弘扬爱国情感,奉献给中华文化及至世界文化的奇葩瑰宝,为国内外深人开展回族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套最为原始和权威的基础材料。

另一个有分量的回族古籍文献整理成果是历时5年(2003-2008年),由宁夏牵头、29个省市自治区民族古籍工作者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完成的回族古籍文献整理成果《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铭刻类)》( 2008年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该成果是由国家民委主持的国家“十一五”文化项目,大型民族古籍《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出版标志着散落各地、面临湮没的回族古籍文献珍珠,经国家民委穿针引线,终成璀璨项链。宁夏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在回族卷项目的实施牵头工作中学习到各地收集整理民族古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获得了更多更广的回族古籍文献存藏线索,为我们今后深人开展回族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