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202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分会场顺利举办

浙大LAND研究院 浙大LAND研究院 2022-06-09

2021年12月29日,由中国土地学会主办,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承办的202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分会场通过线上形式顺利举办。本次分论坛共持续4个多小时,腾讯会议参会人员约500人,蔻享直播平台约上千人观看了直播。会上专家们精彩的报告为探索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打开了新视野和新思路,也为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指明了方向。

主会场

作为分论坛的组织人,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岳文泽教授首先对线上参加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欢迎,并对论坛交流成果为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提供决策支持表达了殷切期盼。

       分会场上半场邀请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焦利民教授主持,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效顺教授点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曹小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正峰教授、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岳文泽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

      曹小曙教授报告以《人类关键区与国土空间规划多样性》为题,围绕国土空间差异性、治理追求一致性以及规划设计多样性三大方面展开。他指出,人类关键区是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累积演化而形成的人地系统的实体空间表达,由于我国国土空间差异显著,人类关键区在不同尺度上有不同的类型特征。在“人类世”的背景下,国土空间作为自然与人类共同实践的物质载体,最终以地理治理的形式反映在人类活动中。因此,对于国土空间的重塑必须坚持以人地系统理论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治理追求,统筹谋划不同尺度、不同类别的人类关键区,结合规划区域的人地系统特征、面向区域发展的诉求与公众的需求,开展多样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整治与修复。

       张正峰教授报告以《区域农村居民点转型的时空演变规律》为题,以京津冀世界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利用多时序遥感监测数据,深入探讨农村居民点转型幅度、转型趋势、转型形态、转型强度四方面时空特征。他指出农村居民点变化主导着城乡土地利用转型,准确把握其转型规律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未来城乡融合发展中应当重点解决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整体布局零散、缺乏规划落实等问题,具体应在国土空间规划引导下,根据不同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转型引导政策,积极发挥邻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梯度有序、枢密有度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

      岳文泽教授报告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空间优化的思考》为题,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现状,界定了农业空间的概念,并总结了社会基础性、需求人本性和功能多样性三方面内涵。他指出农业空间优化中存在对农业空间统筹不足、对需求转变认识不深、对市场机制重视不够三方面问题。展望未来,农业空间优化应以安全为底线、以效益为中心、以品质为突破。基于此,提出了东部发达地区农业空间优化的策略:供给侧统筹农业空间资源,需求侧锁定农业需求转变,并通过市场机制关联供需两端,划分保障型、提升型、融合型三种农业空间类型,实行精细化管理,并制定相应的优化路径。在三位教授主题报告分享后,李效顺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总结。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焦利民教授、李效顺教授、曹小曙教授、张正峰教授、岳文泽教授)

       

      分会场下半场邀请浙江大学共公共管理学院张衔春研究员主持,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吴宇哲教授点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学院叶超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红波教授、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所长范华高工分别做主题报告。

      叶超教授报告以《城乡治理与土地利用转型》为题,他认为,当前“超流动”与“不稳态”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重要特征,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土地利用转型速度加快。土地利用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构成,是指导土地利用转型的关键,也是城乡治理与土地利用转型衔接的桥梁。首先,从城乡治理与土地利用的多尺度关联视角解构城乡治理内涵,并比较分析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格局差异。其次,从国家、区域、市域、镇域、村域等尺度分析城乡治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剖析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土地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格局—重构—治理”三个方面提出土地利用转型中的城乡治理路径。

      李红波教授报告以《武汉城市圈生态空间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网络韧性研究》为题,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基于对土地多功能内涵的界定,分析了近30年来生态空间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境维持、景观保育、土壤保持和休闲游憩等六大功能时空变化演变机制。首先,从MSPA的景观格局、生态源地变化和生态阻力三个方面探讨生态网络时空格局变化。其次,从结构和功能两个维度构建了网络韧性的评价指标,探讨了生态空间多功能的变化对生态网络韧性的冲击。最后,对生态网络管控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修复生态断裂点,加强景观连通性;二是增强廊道的稳定性;三是对生态节点和生态廊道进行差异化保护,提升生态网络韧性水平。

范华高工报告以《超大城市国土空间复合利用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实践》为题,首先,针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要求和关键问题,指出国土空间复合利用对国土空间全域全周期管理,以及促进多部门、多中心协同共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次,以上海超大城市为例,详细阐述国土空间复合利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演进、研究维度与量化测度方法。重点提出了国土空间复合利用的探索路径。最后,从政策历程和具体实践应用出发,深刻解析各类型复合利用案例,以期为超大城市国土空间高强度、多功能、可持续复合利用提供价值参考。在三位教授主题报告分享后,吴宇哲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总结。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张衔春研究员、吴宇哲教授、叶超教授、李红波教授、范华高工)


主题报告分享结束后,与会专家又以面向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为主题开展了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由吴宇哲教授主持,以如何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体现中国的话语体系引发专家的思考。论坛上,中国矿业大学李效顺教授从对城乡融合的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的主要路径和布局三个方面提出自己对议题的思考。武汉大学焦利民教授提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应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底线约束、城市发展应以紧凑、绿色为导向,在实践中应贯彻新发展理念,同时,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中应注重学科交叉、新技术的融入。浙江大学张衔春研究员从国土空间优化的多目标出发,提出打破城乡体制机制界限和发挥国土空间优化对空间的协调功能两个抓手来解决问题。浙江大学张英男副研究员认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在乡村,如何推动乡村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才是关键所在。进而从目前乡村建设中存在开发过剩的风险出发,提出在地化、系统化的整权开发模式。浙江农林大学施益军老师认为实现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的目标要关注两个关键词,即发展、安全。进而,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提出安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和基础,乡村与城市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改建路径。在5人精彩的发言后,李红波教授、范华高工、曹小曙教授、张正峰教授、叶超教授和岳文泽教授又结合线上同学的问题,着眼新的战略目标和使命,围绕“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议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并纷纷建言献策。

线上同学积极参与、踊跃提问,在活跃的氛围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城乡融合与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内涵与关系的理解,“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国土空间布局”分会场圆满结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