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孤僻,只是不喜欢人类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321篇原创
1
我是一个不喜欢发朋友圈的人,除非甲方给钱,不然我基本不会发任何关于自己生活内容的事情。
在我看来,在没人给钱的情况下发朋友圈是一件只有损失没有收益的事情。
因为,不论我发什么都会有人不爽。
例如我发我恰到饭了,甲方觉得我乱说话,不爽;
朋友觉得他恰不到而我恰到了,也不爽;
父母会疑惑我怎么不按时吃饭,更不爽。
总之就是,说得多,错的多,那么干脆不如不说。
实际上,也这是朋友圈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交距离的失控。
你打开微信微信好友列表看一下,并不都是朋友,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有。
你深夜发个伤感情歌,有人会过来问你怎么了,就会有另一部分人觉得你在装忧郁。
你发自己买房了,有人会真心的为你祝福,就会有另一部分人咬牙切齿的咒你房子甲醛超标。
很多人就是这样,见不得别人过得好,也不同情别人过得差。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也不必相同。
但很遗憾的是,大家都在我的朋友圈里。
这就是所谓的社交失控,或者说现实中的社交距离在这里失效了。
朋友圈作为一个社交平台,里面所有好友跟我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同样一条朋友圈,我老妈能评论,我老婆能评论,我同学朋友能,我的甲方也能评论。
这些不同的人跟我之间的社交距离是不一样的,但朋友圈,不能体现出这种距离。
2
人在解决温饱需求后,会进一步的产生情感需求,也就是社交需求,这是一种深刻在基因的东西。
社交网络上的各种无聊怪诞的行为,在心理学上都可以将其总结为“自我展示”。
如果你善于观察,你会发现大多数人在社交网络上展示的都是自身积极的一面,不是说态度积极,而是说能够吸引异性、能够展示魅力。
见面相识,聊天互动,增进了解是一件效率非常低下的事情。
但通过这种自我展示,展现自己的性优势,我们可以快速吸引到与自身特质匹配的异性,因此,懂得自我展示的个体具有更强的进化优势。
因此,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大部分的行为基本上都是在向所有人大喊“我有这样那样的特质”“我是这样的人”。
我是猛男,一身肌肉;
我会赚钱、开豪车、戴名表;
我身材好,胸大腰细S型。
有需要这些特质的异性火速来和我配对吧。
自然而然的过滤掉那些不受上述这些特质吸引的人,来的都是受用的。
就像孔雀的尾巴一样,羽毛一开,迷妹自来。
这就是自我展示的作用,快速的筛选、过滤、适配,降低时间成本。
当然,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这些为吸引异性而产生的本能,已经脱胎换骨成了一种社交文化。
而自我展示,在脱离了“性”指向之后,结合了我们的社交需求,变成了一种社交指向行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个人特性的展示,通过展示内容,建立一种门槛,吸引同类,达成“社交”目的。
本质是在不同的人中,寻求情感共鸣。
比如,我发行业见解,是希望同行看我多牛逼,赶紧来夸夸我真厉害。
比如,我发搞笑段子,是想几个沙雕朋友赶紧过来互相吐槽。
又比如,我发自己最近太无聊了,是想牛顿老师快点来找我峡谷开黑。
这就是自我展示,也就是社交现在的作用,通过筛选,找出你想要交流的目标人群,通过互动、聊天、吐槽,达成共识,确认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而完成自我满足,填补自己在情感上的需求空缺。
3
但这种社交,是有门槛的,更准确的来说,社交是需要分级的。
原因无他,人性。
首先,内容永远是需要跟人群对应的。
深夜加班发个奋斗,是给老板看的。
健康养生每一天,是给爸妈看的。
哀怨情歌,是给聊骚对象看的。
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能够见到你真实一面的就只有那几个关系最铁的朋友。
我们不希望甲方、客户看到自己生活中邋里邋遢、满嘴脏话、整天哈哈哈的的样子,我们也不希望自己追求的人看到自己在面对客户、领导时客套、俗气、虚伪的一面。
社交的核心依然是利益,职场、外部社会的社交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情感,生活关系的社交是为了自我满足,社交的类型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和不同的人交往需要建立不同距离的关系感。
这种对社交距离的微妙把握,是复杂人性必然会带来的。
而如果把握失控,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
你不知道你的微信好友里,到底有几个看你不顺眼的人,你不知道你的微信好友里有多少个想把你打趴下的竞争对手,你更不知道你的好友列表里隐藏着多少个暗搓搓记恨着你的人。
你发一条朋友圈庆祝自己升职加薪,只是想让朋友知道你最近生活挺好还过得去。
你的同事看到觉得,都是一样的工作,他比你还努力凭什么升你不升他?你还敢发出来炫耀,于是有意无意跟你对着干。
你发自己喜提奔驰,开着大众的老板看到了不爽了,觉得你这年轻人不懂枪打出头鸟的道理。
从此单位团建,外出开会,邻市出差,只要用车的地方,永远少不了你。
嫉妒,是人的天性,与人品无关,他们的内心不一定愿意这样想,但这种情绪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这是任何人任何时代都难以避免的事情。
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暴露在那些些我们不熟悉的、会眼红我们的人的眼中。
而且,即便不说引人嫉妒,过多的暴露自己个人信息这种事也应该尽可能的避免。
虽然不一定会有坏处,但也绝对没有好处。
所以问题就来了。
我们的社交需要分等级分距离,我们的社交内容需要适配到不同的人群,但朋友圈做不到。
朋友圈可以社交,但只能满足一种“通用性”的社交。
朋友圈是微信的附属产品,在微信成为主流通讯产品后,朋友圈就已经丧失了他作为“熟人社交”的一部分优势。
因为微信太主流,用的人太多,每个人的微信好友列表都是四五百人起步,既有家人,也有同学,朋友、同事、客户、还有各种销售、中介,构成成分非常复杂。
它更适合作为一种通用的社交工具,用来分享一些适合所有人看的内容,而无法满足我们给“特定的人看”的需求。
最好的朋友,我们希望什么内容都能让他看到,老板、上级、客户,我们希望只让他们看到我们成熟世故的样子,普通熟人,我们希望让他们看到我们优秀的样子,但做不到。
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分组”功能,但每次都要把所有的联系人都分好组太难了,就算好不容易分好组发出去了,回头被人知道,或者手滑发错的社会性死亡现场难道还少么?
这其实就是太成功带来的副作用。
因此,在朋友圈里,我们很难去展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只能变现出自己在社会关系下的模样。
要不就活在别人的眼中,活成一个优秀成熟的样子。
要不就只看不发,少说少错,成为朋友圈失踪人口。
但这样的社交,依然无法满足我们最核心的社交需求,“跟好友的共鸣”。
在社会面前,表现一个成熟的样子,如鱼得水的处理社会关系,固然是社交的一种。
但最能满足我们社交需求,情感需求的,是在最亲密的人面前,展露自己真实、幼稚、脆弱的一面,也就是“做自己”,这才是社交需求中最根本的一种需求。
但现在我们只能成熟坚强,而无法脆弱幼稚。那些原本应该跟我们亲密无间,跟我们无所不谈的朋友,因为社交圈子的冷淡而逐渐远离。
本来大家就忙,靠着看看朋友圈刷刷动态,互相调侃吐槽来保持了解,维持联系,现在连这种关系都越来越难维持。
原本用来满足我们情感需求的社交,但现在却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负担。
4
实际上朋友圈这个问题是所有社交产品都会面临的问题,因为产品做大,用户就会多,用户多,人员构成就会变得复杂,这是无法避免的“巨头病”。
解决方法不是找另一个产品来替代它,而是用另一个产品来补充它。
微信是绝大多数人离不开的通讯工具,朋友圈虽然我不发,但它作为通用的社交用具依然不可替代。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在朋友圈这种“通用型”的社交产品之外,用另一种社交产品作为补充。
一种以“自己”为核心的纯熟人社交产品,一种更轻度,更舒适,更自由,但有门槛的社交产品。
在这个产品里,我们不需要伪装成熟,不需要顾左右而言他,更不需要仅仅可能被人看到而不得不保持沉默。
我们不用导入通讯录,不会被推荐什么“同城的人”、“你可能认识的人”,所有的好友自己主动选择。
我们可以拒绝那些不熟的人、关系一般的同事、同学和烦人的客户,只留下那些我们想要看到和被他们看到的人。
我们可以在工作、生活之外,发一些自己的日常小事,在真正的好友面前中展示自己。
我们能够跟交心的人,亲密无间,跟不合适的人,两不相见。
这才是一款理想的熟人社交产品。
但可惜的是,离感情太近的东西离钱就会太远,这种缺乏明确变现路径的产品很少会被资本认可。
你可以去市面上搜一下,主打纯熟人社交的初创企业几乎没有。
成熟企业有是有,但少得可怜,去年腾讯就发布的7款社交产品,其中的6款都是打陌生人社交,只有一款叫“有记”的App做的是熟人社交。
除此之外,市面上绝大部分的社交APP 除了兴趣内容就是约炮软件,纯粹熟人方向曾经有不少公司尝试过,但大多很快就转向更容易起量的陌生人社交。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陌生人社交永远有机会,而熟人社交不到大后期都是地狱模式,都是要吃饭的,除了腾讯这样的大公司,要其他的小厂用爱发电也不现实。
但也无需绝望,七个里面还有一个“有记”,其实已经算很幸运了。
幸运在于即便很多企业为了盈利不得不放弃熟人社交,但依然有企业将它重新拾起。
像“有记”这样的熟人社交产品,正好承接了我们对于熟人社交产品最核心的期待。
“有记”所有的产品逻辑都源于熟人之间的“强联系”,而目的也是在于通过了解彼此的近况,加强这种“强联系”。
一切的功能都始于“好友”,也围绕着“好友”,就像一个纯净版的朋友圈,只属于你和那几个亲密的朋友。比如说,在发表内容的时候,你就可以直接使用“&和朋友一起”,将你们共同经历的事情用特别的方式记录下来。而这些都完全只为好友打造。
整体功能非常简单,甚至说得上单调,但也因此很重要,因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份简单。
如果你没有加任何人,或许这里就是你的专属树洞,如果你加了好友,那么这里是你们的秘密花园。
当你开始在这里展示自己,当你的社交习惯开始在这里形成,这个地方就会开始成长,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小小世界开始形成。
在这里,没有烦人的客户,没有唠叨的亲戚,没有那些你发内容前还要想想他们看了会不会眼红的表面朋友。
所有出现在你列表里的人,都可以是你主动的选择。
它像一堵墙一样,给你在日常的大社交圈之外构建了一个既足够亲密又互不干扰的小社交圈。
墙外的人看不到,墙内的人更自由。
5
社交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对于精神满足的追求,它原本应该是一块独立在工作和生活之外的情感自留地。
但随着社交的过渡发展,很多时候,它正在失去原本的作用。
过多的关注,让我们失去了“做自己”的权利,过多的杂音,让我们看不到原本该看到的那些人。
我们是活给自己看,不是活给别人看,我们是活给好友看,不是活给陌生人看。
很多的互联网企业一直在尝试着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们企图把陌生人变成熟人,把熟人变成好友,把好友变成挚友。
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人和人之间就是有远近亲疏的。
任何人之间都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有些人靠得太近会不适,有些人离得太远则疏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好友靠得更近,让陌生人保持距离。
社交是以距离为把控的,有远有近,有所取舍,才是社交应该走的道路。
而现在,终于有像“有记”这样的产品,真正的走在了社交之路上。
你只需要把朋友邀请发出去,剩下的就全都交给时间。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8月16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6666元,2020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有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