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学家》2023年1期目录及摘要

《经济学家》杂志 经济学家杂志 2024-02-05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马克思分工理论与数字时代产业融合
马德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许正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摘要: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产业融合的新趋势是数字时代的鲜明特征。通过分工理论解读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进而分析对数字融合的适用性,对于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求数字经济政策的理论支点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马克思分工理论框架的解读,从分工的理论到实践、工场手工业的混成到有机、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演进、大机器应用的影响等方面,再认识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其次,分析工业时代不同阶段的产业融合,提出数字时代产业融合新特征。再次,应用马克思分工融合思想,对数字融合发展的本质、界限、前提、劳动力结构的分化、“消灭分工”的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产业融合;数字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平衡发展的逻辑进路——基于马克思主义要素配置理论的分析
王怡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要素配置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劣,推动要素配置质量的提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结不能仅囿于西方经济研究范式的片面分析,只有立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事实,以马克思主义要素配置理论为学理依托,构建以要素配置为逻辑主线的区域经济分析框架,才能客观认识党领导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逻辑的内在一致性。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表明,要素配置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制度设计及其发展战略转向,其中要素配置一般与特殊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遵循一般规律,要素配置的双重参照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是“人民性”与“效率性”的统一,要素配置的双重主体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是政府与市场博弈的产物。面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应当在构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多维要素配置机制,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区域创新发展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
关键词:区域平衡发展;逻辑进路;马克思主义要素配置理论

理论经纬      
以平台为中心的网络组织分析——基于马克思生产社会化理论视角
邱海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雪娇(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间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形成了以数字平台为中心,平台资本为主导,众多经济主体参与的平台型网络组织。与传统网络组织相比,平台型网络组织跨越了行业边界,实现了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和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在平台型网络组织内部,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了围绕着数据产品的社会化生产与使用的技术联系和平台资本主导的价值生产、实现、分配过程及经济关系。为了充分发挥平台型网络组织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要强化落实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建立更为完善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发挥其作为商品流通媒介和支撑传统产业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功能,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先进生产力基础。
关键词:平台经济;网络组织;生产社会化;数据商品

顺承还是颠覆: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工状况的巨变与重塑
马立政,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劳工状况发生了巨变。与大工业时代相比,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劳动之间的双重效应没有顺承发展,而是被颠覆,从以“适应效应”为主演变为以“异己效应”为主。“异己效应”的凸显促使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技术”的关系出现逆转,给劳工状况带来了三方面的挑战:劳动主体被“数字技术”所肢解;算法控制替代了原有的契约控制,在剥削被进一步掩盖的同时,劳动的强度不断增强;社会分工被加剧异化,不同时空劳工组织结构被扭曲。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理论溯源,本文认为,数字技术对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进行了重构,数字技术不仅增强了资本支配劳动的权力,而且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加剧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为了有效重塑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劳工状况,本文提出了两条路径:劳动者联合起来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两个建议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复归,也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对具体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劳动、资本与技术;劳工状况

“拥抱”还是“拒绝”: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阳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陈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海军(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摘要:本文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探究在不确定性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是否会强化数字化转型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以2013—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影响与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正向驱动效应,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政策因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在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第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助于强化企业创新研发并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驱动的企业数字创新发展;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助于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最终促进企业创新绩效,这足以说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赋能效应。第三,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在非国有产权、非政治关联与市场化强度更低的地区中更强。
关键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企业数字化;研发投入;创新绩效

金融问题研究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与金融风险

刘超(通讯作者),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晓鹏,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厘清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对防范金融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水平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与空间正相关性。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调节效应表明制度质量的提升会削弱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水平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效果,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则会增强该效果,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依赖于制度质量。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中度与低度协调类型、经济欠发达、胡焕庸线以东地区,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水平的提升对防范金融风险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金融结构;产业结构;金融风险

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制度安排
汪旭晖,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力,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供给冲击、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不断升级的严峻挑战,党中央作出了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部署。事实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主要抓手,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总量适配、结构适配、质量适配与制度适配。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道路上,如何将畅通国内大循环顶层设计与超大规模人口的市场优势、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比较优势、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优势、和平发展的合作优势有效衔接并付诸实施,是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为此,本文基于供需适配视角,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在梳理畅通国内大循环理论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区域、产业、技术、人口等制度安排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国内大循环;供需适配;制度安排

新发展格局下数字化驱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黄先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区域经济开放和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党博远(通讯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宋安安,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孙涌铭,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时期,推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重要增长领域实现基于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转型和大国大市场优势的高质量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提炼了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在新发展格局下,揭示了数字技术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技术驱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数字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守正”与“拓展”:基于标准化视角
董琴,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副教授。
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调整,标准化全球治理成为全球治理实践发展新特征。标准化全球治理通过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内容广泛以及治理方式更加灵活,将传统全球治理无法有效控制的微观层级和公共服务等纳入治理范畴,成为传统全球治理的有益补充,也为中国从深度参与向引领全球治理的历史跨越带来新机遇。而“守正”与“拓展”并举是现阶段中国实现这一历史跨越的现实之选。“守正”是我们始终做多边主义践行者;“拓展”是把握标准化全球治理新特征。但标准国际化之不足、世界标准强国激烈之竞争是我国突破标准化全球治理面临的两大主要难题,而数字化为中国突破发展瓶颈带来更多可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本价值遵循,以标准的制度型开放为根本制度路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活动并提高国际标准提案质量,关键领域国际标准化的重点突破,把握数字标准化与标准数字化新业态是中国实现从深度参与向引领全球治理跨越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标准化全球治理;全球治理多元多层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度型开放

体制改革      
供销合作社:角色、功能与改革
杨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干部学院合作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竣(通讯作者),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地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
摘要:本文从政府治理视角审视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治理模式演进的逻辑,分析不同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社承担的组织角色,以及不同治理模式下取得的改革成效,进而探讨持续深化改革的意义和方向。研究认为,供销合作社是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坚持为农服务、参与市场调控等,是其必须要坚持的改革内核,要通过优化供销合作社经济职能,更好发挥公有制经济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政府治理;供销合作社;合作社经济;农村商业;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国际经贸规则重构与WTO改革前景
全毅,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摘要:国际经贸规则演变遵循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辩证法,但也是主权国家代表本国利益群体进行利益多方博弈的结果。国际经贸规则经历了从货物贸易阶段以消除关税壁垒或非关税壁垒的边境措施阶段,演变为价值链贸易阶段和数字贸易阶段的以规制融合为主消除边境内政策壁垒阶段。目前,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区域层面和WTO多边层面进行重构。本文首先从资本逻辑驱动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逻辑驱动的全球化探讨国际经贸规则演变规律,其次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层面探讨当前国际经贸规则发展趋势与重构特征;再次从区域经贸规则重构分析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改革方向,以便更全面把握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方向,为我国对外开放及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巨型区域贸易协定;WTO改革

三农问题      
农业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张永江,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袁俊丽,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惠春(通讯作者),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本文以农业强国的内涵与特征为切入点,从理论上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基于我国农业强国的发展现状,从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扩大内需四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并从对内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对外提升我国农业全球影响力两方面提出推进农业强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强化农业发展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推动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可以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强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经济学家》2023年1期目录及摘要

《经济学家》杂志 经济学家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