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官方发话这是今年重点!所有出题可能性及答案都整理好了!

小可 爱传播新传考研 2023-03-28

如果我说,有一个考点,国家领导人频频为其打call,学界大佬几乎全都为它划重点,人民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为其发文作注,最最重要的是,仅2019-2021年,关于它的考研真题就高达近100道国内顶尖新传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对其保持了持久且高度的关注,你是不是会“虎躯一震”,恨不得马上获得它的全部资料?



别着急,小的这就给您送上!


近年来,由于现实因素(懂得都懂),国际传播受到大家普遍关注,疫情爆发更其推向了高潮。在此种背景下,优化国际传播策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形象等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DD在5月31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至此,国际传播再次被置于国家发展和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这毫无疑问地会成为2022年新传考研的一号种子选手。


国际传播知网学术指数


国际传播学术研究机构分布


DD多次战略部署


然而,国际传播是一个大考点,里面涉及的点非常繁杂。根据小编地粗略统计,2019-2021届关于国际传播的考研真题基本覆盖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类常考题型。学校既可以通过名词解释考察具体的概念,如文化折扣、文化休克等;还可以从国家形象、文化帝国主义、讲好中国故事等角度切入考察简答题、论述题。


为了检测大家对于这一必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小编特意贴心的为大家准备了【国际传播】模拟考(考题均来自于历年真题哦),快来看看你能得多少分吧!


1

CGTN指的是______

A.中国中央电视台

C.中国国际电视台

B.中国教育电视台

D.中国广播电视台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2

仅依靠文化、制度、外交等力量实现随己所欲、达己所愿的影响力和主导力,这指的是_______

A.国家传播力

C.国家锐实力

B.国家软实力

D.国家影响力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3

个体初次进入陌生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这是指_____

A.跨文化差异

C.文化增值

B.文化折扣

D.文化休克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外宣观”主导思想便是“创新外宣话语体系”,其核心内容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其中新范畴指的是_____

A.话语内容的符号创新

C.话语表达形式创新

B.话语结构和框架创新

D.话语表达范围创新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B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5

下面不属于跨文化传播障碍的是_____

A.种族中心主义

C.退避交往

B.缺乏移情

D.排除成见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D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俗话说,不给答案的考试都是耍流氓,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备考,拿下这一必考点的分数,小编帮大家整理了国际传播的相关考点(按题型分),还不赶快打印背诵!




名词解释类


知识清单:


国际传播

跨文化传播

跨媒介叙事

国家软实力

锐实力

主场外交

文化折扣

信息主权

麦克布莱德报告

CGTN



1.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在民族、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由政治所规定的、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与国家利益相关联,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国际传播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所有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行为,例如双边会谈、地区间峰会以及其他相关事务。广义的国际传播活动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


狭义的国际传播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开而兴起的,在大众传播基础上所进行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例如开设国际广播电台,向其他国家发送广播节目等。


无论是广义的或是狭义的国际传播,都包括两个部分:由外向内的传播——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民众;由内向外的传播——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


真题来源:湖南师大 717,2019;简答题,华东政法 440,2020


2.跨文化传播


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其三个因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与非言语语言;主要关联到两个层次的传播: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


高语境文化是信息传播较高依赖环境的文化。由美国学者霍尔提出。高语境文化中,信息的意义寓于传播环境和传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中,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


低语境文化是信息传播较低依赖环境的文化。由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低语境文化中,信息的意义通过语言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不需要依赖环境去揣摩推测。


真题来源:简答题,上海交通大学334,2019;名词解释,东华334,2020


3.跨媒介叙事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MIT科技评论》上指出:观众对于娱乐复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在不同平台上获取娱乐内容的便捷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娱乐产业非常希望得到娱乐产品跨媒介的改编权,这些都促使着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的产生。” 亨利·詹金斯将这种新的娱乐方式称为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并首次提出跨媒介叙事的定义。


具体来说,跨媒介叙事指为创造完整的叙事体验,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故事创作的过程;在理想情况下,每一种媒体都可以运用独特的优势为故事叙述做出贡献。


真题来源:名词解释,华南师范大学334,2021


4.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仅仅依靠文化、制度、外交等软力量实现随己所欲、达己所愿的影响力和主导力。


关于国家软实力的具体含义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述,但总的来说,学者们一般认同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涉及别国对本国的看法和态度,强大的国家软实力对别国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真题来源:暨南大学334,2021;四川外国语大学440,2021


5.锐实力


“锐实力”作为一个新概念,是由西方学界和媒体共同创造出来的,用来表述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力量形态及其发挥影响力的方式。


“锐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17年年底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中国和俄罗斯花费数十亿美元,运用诸如人文交流、各类文化活动、教育项目以及传媒和信息项目各种手段,在世界各地营造公共舆论。因这种做法既不像“硬实力”那样具有强制性,也不是“软实力”那样的魅力攻势,所以称之为“锐实力”。


真题来源:名词解释,南京林业大学440,2021


6.主场外交



主场外交指在一国(境)内开展的,由东道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对维护和拓展该国国家利益发挥积极影响的各类重要外交活动,包括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


真正的主场外交应同时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明确外交活动的“地理场域”,即在“本国(境)内”而非国(境)外开展;二是明确东道主对外交活动的“能动性”,即东道主应当发挥重要乃至主导作用;三是明确外交活动对服务本国总体外交任务具有“积极正面作用”。


真题来源:名词解释,清华大学国际新闻,2019


7.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由霍斯金斯(Colin Hoskins)和米卢斯(R. Mirus)于1988年指出,具体指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扎根于一种文化的文化产品(如影视剧、电视节目等)不被扎根于其他文化的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相对减低。


影响文化折扣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语言、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地域文化、价值观等,这些因素归根结底源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文化折扣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即文化折扣只能增或减,无法根除),文化折扣也因此成为文化产品有别于物质产品的一大显著特征。


真题来源:名词解释,中国人民大学专硕,2019


8.信息主权



信息主权指在国际关系中,各国政府通过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决定向本国人民提供什么种类、何种程度的信息的权力。


对信息主权,目前主要有从技术管理层面国际政治角度两种界定。


从技术管理层面界定,认为信息主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存储、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从国际政治角度界定,主要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信息跨国自由流通”论,认为在目前信息资源配置不均衡、信息流通不对等、信息秩序不公正的国际社会,必须强化“信息主权”,抵御“信息殖民”,维护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安全、尊严和利益。


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概念在信息时代发展衍生出来的新概念,是当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信息时代互联网展现了相对于物理空间的“虚拟空间”,并产生了信息的跨国境流动,冲破了地理的国家疆界,引发了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信息主权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成为除政治、经济、文化以外的国家主权概念的“第四维度”。


真题来源:名词解释,华南理工440,2019;名词解释,兰州大学440,2019;名词解释,南师大专硕,2019;名词解释,复旦大学,832,2021


9.CGTN



CGTN(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是中国国际电视台的简称。其于2016年12月31日正式开播。CGTN是整合中央电视台核心对外传播资源而成,它并不是将原有内容资源和机构进行简单叠加,而是进行了诸多改革创新和升级,尤其在运用新兴媒体和移动终端进行融合传播方面采取了诸多举措,包括打通新闻阅读、移动直播、手表轻阅读等。


CGTN成立的意义:一是对于推动中国电视国际传播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历史意义, 是电视国际传播发展史上的大事件; 它的创办是电视国际传播领域因应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以及面临新的外交形势进行的重大变革, 必将发挥更为显著和重要的作用;二是该台的创办在电视国际传播的媒介变革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是中国电视国际传播因应当前重大信息通信以及电视传播等技术发展进行的重大变革, 以更好地运用最先进的传播技术、设备和理念进行国际传播;三是该台在推动电视国际传播竞争格局变革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 它的成立有助于国际传播领域的竞争更为平衡, 或者说注入更多变数。


真题来源:名词解释,北京外国语大学,440,2021;名词解释,广州大学628,2021


10.麦克布莱德报告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份当代国际传播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文献:《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


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提出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在同年的第21届教科文组织贝尔格莱德大会上,含改变信息不平衡、保护记者权益、消解信息垄断、保障信源多样化、尊重不同文化等建议的《麦克布莱德报告》得以顺利通过。


《麦克布莱德报告》既肯定了结构主义者眼中的国际信息模型,又介绍了解决不平等问题的自由主义主张。该报告在意识形态上尽力不偏不倚,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也更多地采取了微观而实际的视角。


作为全面反映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的文件, 《麦克布莱德报告》在学术方面它是与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尤其是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真题来源:名词解释,电子科技大学623,2020



简答/论述类



知识清单:


1.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联系和区别

2.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含义(同上)

3.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4.我国对外传播的策略、重点


国际传播&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虽然都被视为跨越全球地理空间范围的传播活动, 但它们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技术背景之下。


“国际传播”常被认为是国家与地区间的相互信息渗透、干涉、冲突的外在呈现和表征, 甚至被视为敌对力量之间的一种相互攻击的手段; 


“全球传播”则常被认为是无国界、多主体、多元化、多维度的信息交流, 甚至是一种自由、平等与和谐的乌托邦式传播图景。


在概念的区分上, “国际传播”概念更侧重于主权国家界限之下政府之间传播行为, 其并不适用于个人、组织、机构等多元主体之间的传播情境; 而“全球传播”概念的诞生本质就是其能够更大程度上阐释多元主体、无国界背景下信息的自由流通, 其假设当前自由畅通的传播行为已经不受民族国家的束缚和影响。


另一方面, “国际传播”指向的是一种内外有别的传播行为, 国内的信息并不会被动地跨越国界, 更多的是主动对外传播的结果; 而“全球传播”则指向一种内外无差异的传播行为, 国与国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打破, 任何国内信息都可以瞬间传遍全球, 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 以整个地球为传播范围


但放置于全球传播秩序的维度去理解, “全球传播”所倡导的“无国界”更多是理想化的假设, 任何信息背后都存在着民族和国家所带来的话语权差异, 国与国之间的资源不对等和传播力的不平等直接导致“全球传播”并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信息自由流通。


“国际传播”向“全球传播”的演进, 虽然呼应了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全球范围信息流通的基本趋向, 指出了“在全球化的传播空间, 不同文化、种族、群体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变得常规化, 同时, 跨文化语境亦使得权力与支配之间的关系变得多维化”,并不能消解全球传播中长期存在的不公平、不平等和不平衡现象, 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发展中国家的损害问题。


真题来源:简答,电子科技大学440,2021


讲好中国故事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文化传播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需要,是现实的选择。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涉及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关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提升;


讲好中国故事,关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提升。每一个中国故事,都具体而集中地反映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始终契合并回应人类的基本情感与共同关切。讲好中国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到希望, 进而对自身乃至世界的发展充满信心,中国应有的国际地位与国际话语权,将必然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讲好中国故事,关乎中国将以怎样一种姿态来引领世界发展进步潮流。中国发展进程中蕴含的故事需要我们用足智慧、有理有据、不遗余力地将其讲好,以确保中国在未来的岁月里始终作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引领世界发展进步潮流。


讲好中国故事,关乎中国人会以怎样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来传承、传播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认真梳理和全面总结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历史进程,充分挖掘先辈们留下来的众多优秀的文化精髓,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创立适应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当代中国文化, 对于我们建立起自身应有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与外部世界话语体系差异。长期以来中国和西方世界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 双方的概念、范畴和表述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和对接。在对外传播中目前对一些重大问题还没能给出“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有力解释。


当代国际传播形势日趋复杂。转型和发展中的中国自身所具有的复杂、多样和多元, 客观上给西方一些心理不太“健康”的人以另一种解读, 这背后时隐时现地会看到某些种族主义和“欧洲中心论”的影子。


故事讲述方式、手段以及知识和技能不足。


传播渠道和传播能力有待提高。


三、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1.遵循指向性原则,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秉持的不同态度,精心设计并用心讲好不同的中国故事

2.遵循普遍性原则,把中国故事进一步讲全面、讲深入、讲透彻

3.遵循差异性原则,坚持用国际化思维来讲好中国故事

4.遵循进取性原则,积极实施文化传播战略,在传播各种文化产品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

5.遵循适用性原则,在全力办好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

6.遵循合作性原则,主动寻求国外知识界和文化界精英的帮助来共同讲好中国故事


真题来源:简答题,华南师范大学440,2020;论述题,厦门大学440,2019;论述题,中传334,2020;论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34,2021;综合分析,重庆师范大学440,2021


未来我国对外传播的重点


1.把握时代节点,推进扶贫传播



“中国式扶贫”已逐渐成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新名片”,大力开展对减贫、脱贫、扶贫议题的对外传播可谓正当其时。首先阐释好扶贫理念:对中国扶贫传播而言,首先要建构具体、简洁并且能被传受双方理解、接受的理念——即“善于提炼标识性的概念”。在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理念的命名及其转译,避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发生误读误译。


其次,讲述好扶贫故事。在内容层面,要进一步挖掘扶贫素材,以人为本,以故事为媒,使用“软包装、硬内核”的传播策略,将鲜活故事与创新经验相结合,规避直白的政策宣介和枯燥的数据堆砌。在渠道层面,主动试水新技术,多使用视频、直播、图片、H5等视觉传播的新形式,探索与海外媒体推进合作传播,动员与扶贫工作有关的多方主体一齐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出海”。


2.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


一方面深化内生阐释。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千差万别,加之舆论氛围的变化,观念传播极易产生偏见误读。因此,我们要按照文化接近性原则,针对不同国家地区受众的“期待视野”进行精心阐释、精准施策。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学界关注的“全球风险社会”“世界主义”等理念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深化外向传播。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广受国际舆论关注的“爆款”都是以产品思维和合作传播探索中国对外政治传播新路径的有益尝试。这些成功案例都应用了“以无形求有声”“欲闻其声反默”的“隐性传播”策略,善用“象”(形象)“比”(故事)等传播手段,对其核心理念进行了有效传播。


3.推进媒体融合,推动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



2019年初,“四全媒体”理念纵深发展了“媒体融合”的理念意涵,也为国际传播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入推进媒体融合


一是要加强技术融合,应继续以计算机、互联网等核心技术为基干,AI、VR/AR、5G等技术为枝叶,以APP、社交媒体等为平台,推动技术跨平台、跨媒介融合;


二是要加强媒体内融合,摒弃“形融神不融”“外融内不融”等取向,探索理念、机构、人员等的全方位融合;


三是要加强媒体间融合,大力寻求现有国际传播各主体间的有机联结,建立固定协调合作机制,实现内容、资源、渠道、受众等的共建共享,形成合力;


四是要加强媒体外融合,即主动和他国媒体、意见领袖等建立密切互动,探索以“外口”“外声”表达中国故事的策略路径,有效淡化传播目的与意图。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


一是要充分利用“视频媒体”。TikTok和李子柒Vlog等成功案例也表明,短视频“蓝海”在国际传播中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要充分利用“沉浸媒体”,VR/AR在技术上可赋予受众“具身”场景中的直接体验,5G铺就的高速信息通道亦为其深度应用奠定基础。


三是要充分利用“智能媒体”,进一步探索算法推荐、个性化定制等技术,实现对外传播从“定向”到“定制”的转型升级。


4.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升道义感召力与灵活性


首先加强新闻发布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的体制机制建设,按照“政府部门牵头,多元主体参与”的思路,整合智库、高校、自媒体、意见领袖等不同力量,建立起合纵连横的专业化、立体化新闻发布和舆情引导工作体系。


其次提升话语感召力和战术灵活性。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争吵谩骂不休、负面情绪蔓延的背景下,我们仍要坚持“如果他们走得更低,我们要走得更高”(If they go lower, we must go higher)的原则,防止“中国故事”变为“中国争论”“中国争吵”。在策略上做出调整,紧紧依靠全球网民改变中国在舆论场上的不利地位,在传播策略上,无需刻意突出媒体标识,而以第三方多平台、短视频碎片化的方式先行推广。



想进一步了解研友们的复习状态吗?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调查哦

👇

22级备考初期干货👇

都说5W模式不能用,可能是你没学过彭兰、喻国明的用法!

别浪费时间了!6月最该做的和最不该做的清单快收好!

三胎政策出台、袁隆平教授逝世、学生坠亡... | 5月热点分析
三孩政策放开,“躺平”年轻人依旧不敢生 | 内附高分示范
直接打印!这些都是每年必考的传播学理论!因学历二本考研复试被刷?二本学生的出路在何方?翟天临,我论文查重又没过,你睡了吗?全程班招生倒计时15天!我为你省的时间,就是你能抢来的分必考!李良荣为它改书!!喻国明为它发C刊!!429个新传名词解释!常考!答案都写好了!送你!殷世航订婚,药水哥宣战,这届网红真的绝!1个月熟背两本书?快收藏!这些绝密高效背书技巧!

6月10日全程班截止招生!


2022爱传播新传考研全程班即将封班

更多课程与干货🔍






有事没事可找爱传播金牌小助手

奶狗E哥

耿直卷卷

中二早早

懂你知知


认真考考

暖心S妹

吃货胖胖



欢迎加入爱传播考研群
2022年全国考研群 1157673906
微博ID:爱传播新传考研   知乎ID:爱传播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ID:爱传播考研
投诉通道:aicb_k(请加点点微信)

点击原文,即可了解全程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