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建议:将传播学/网络传播学概论纳入高中必修课!
2024新传全国考研群 754845758
2024广播电视学考研群 594514955
后台回复“全程班”,带你开启高效备考
后台回复“择校”,获取一对一择校方案
后台回复“基础训练营”,走好新传入门第一步
强烈建议:将传播学/网路传播学概论纳入高中必修课!
看到今年高考试卷甲卷时,播播惊呼,“这不会是新传老师出的题吧?”这题风,这内容,这问题,赤裸裸的传播学议题。
那么,播播携爱传播运营团队就来浅浅地挑战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全国甲卷
看完这题播播只想说!这题目放到新传考研真题里也是相当炸裂的存在,其核心就是在讨论技术—媒介—时间的三重关系,本身涉及到现代性、媒介化、具身性等多个传播学前沿知识点!
关于时间的讨论需置于现代性语境中进行讨论,因为“时-空转换与现代性的扩张相一致,直到本世纪才得以完成”,我们当下所讨论的类似“时空压缩”、“时空延伸”、“速度政治”、“加速”等概念,本质上都是对技术和时间问题的回应。如哈维(David Harvey)所言:“铁路网的扩张,伴随着电报的出现,蒸汽轮船的发展,修建苏伊士运河,无线电通信以及自行车和汽车旅行在那个世纪末的开始,全部都以各种根本方式挑战时间和空间的意义。”
当然,当下面临媒介化的全方位渗透,我们会发现围绕技术与时间的讨论越来越多的聚焦在媒介上,媒介将技术蕴藏的时间性代入到日常生活中,有学者将其称之为“媒介时间”,区别于人类漫长进程中的“自然时间”和“钟表时间”,媒介时间是“媒介技术与大众传播媒介内容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手机为例,手机本身所包含的即时性使得它比其他任何媒介都更加接近时空压缩的理想状态,它真正做到了瞬时可达,完全消灭了时间,不仅如此,手机的便携等特性使得其与人建立起一种共生关系,手机成为麦克卢汉意义上的“人体的延伸”,也正因如此,手机的伴随性使瞬时成为一种弥散的时间形态,构成生活的底色;手机在使用上的随意进出,造成注意力的流动,零散化的时间意识成为常态;手机软件提供的各类产品,尤其是短视频,较之电视时代更缺乏逻辑性,无序的感觉变本加厉。所以,当时间客体从电视、计算机转移到手机时,媒介时间的瞬时、零散和无序,使得自然的循环和钟表的线性更为边缘,消解的其实是日常生活本身,于是,手机本身建构出一种新的“手机时间”,人们沉溺其中而不知。
好的,讲到这里直接一个压力山大,这真的只是一道高考题吗?不知道今年高考的小朋友们会写出什么有意思的点来。但凭心而论,关于技术、媒介与时间的问题仍然是当下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各位爱宝们一定要积极关注!
参考文献:卞冬磊.作为存在的媒介时间:手机与社交媒体的时间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9(11):56-70+127.
全国乙卷
这个题目乍一看很泛,但其实正因为泛,所以可以链接到很多知识点,但总体来看,如果说甲卷的题目更像是论述的话,这个题目倒像是案例分析或者新闻评论。
这里暂且列出播播想到的几个比较好讲的知识点:
首先是信息茧房,“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它再美,那也是单调的”,其本身强调的就是一种差异化的形式,就像我们当下面临的个性化推荐,当所有的媒体只呈现给我们喜欢的那一类信息的时候,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信息获取的多样性被不断消解;
其次是媒体融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强调的就是一种包容性和多元生态,但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百花齐放”并非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各类花的野蛮生长,而是一种交相辉映,和而不同的深入嵌合,这恰恰与当下媒体融合的宗旨想对应,即媒体融合并不是强调各种呈现方式会技术手段的堆叠,而是一种深层逻辑上的协同发展;
这一点同样可以指涉到当下传媒业的发展,毕竟多元的传媒样态才能真正激发出传媒业的内在生产力,从短视频的一家独大到短视频+中视频+深度长视频的百花齐放;从主流媒体一骑绝尘到主流媒体+地方媒体+自媒体人的万马奔腾,多样化的传媒形态和行业分工激发了各个主体极大地生命力;
最后是国际传播,这一点既可以用于讲好中国故事,又可以用于跨文化传播。其核心的思路就是,当多种文化交融碰撞的时候,封闭或者固步自封都是伤敌一千自毁八百的下下策,正所谓“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光明”,因此,在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中,一定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真正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新高考全国Ⅰ卷
看到这套卷,相比所有的新传er都会想到这个重要的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它是一个涉及国家政治的传播学话题,也是不少老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今它以“民族形象”和“故事”的组合关键词出现在全国新高考中,更说明了其重要性。
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讲好中国故事呢?一是利用异质文化的传播对象讲中国故事;二是运用传播对象的母语讲中国故事;三是依照传播对象的思维方式讲中国故事;四是借用传播对象的本土媒介讲中国故事。由异质文化人群操自己的母语讲述他们眼中的真实的中国故事,可以规避“文化差异”“文化戒备”和“文化冲突”,让故事内容不设防地进入他们的内心。
还应以艺术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成为对外传播的主要的方法论范式。就平面媒体而言,小说化的情节、纪实化的手法、漫画的运用、摄影照片的处理,等等,都会使中国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就广播电视而言,以纪实的手法讲故事会更加真实可信,电影电视剧更是以影像为主要手段讲故事的最高境界;中国风格的文学、绘画和音乐都可以承载、渲染中国故事,都可以使中国故事得到艺术化的独特表达。
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全球化、传播者多元化、传播互动化等优势,较为有效地克服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使中国故事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作为传播主体,既可以创建自己的互联网媒体平台,也可以利用他国的新型媒体平台,开展多语种的国际传播,让美好的中国故事得以更便捷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
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大众媒介应当得风气之先,对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具有典型意义并已形成一定舆论态势的问题及时予以反映,并在披露问题的同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应当敢于反映那些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客观真实地呈现围绕这些问题所出现的各种主要观点,有意识地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聚集舆情、汇聚众议,使各种意见得以充分交流,在交流互动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应当针对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到现实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以真实而有说服力的实践故事回应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之道,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故事是有力量的,能够帮助西方世界把他们关于中国形象“碎片化”有机地拼接起来,尽可能地还原给外部世界一个真实的、清晰的、相对完整的中国图式。
参考文献:
1.苏仁先,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谢天武, 新媒体讲好故事的四种叙事思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3. 虞国芳,卫莹.新媒体格局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电视研究
4. 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J].前沿.
新高考全国Ⅱ卷
看到这套卷,播播一下就想到了之前大家讨论火热的“关闭朋友圈”的问题。“独处”一词曾长久被认为与“孤独”“寂寞”等偏消极的情绪相勾连,而如今,独处作为一种安宁、放松、沉淀的空间而被重新正视。对于新传er来说,可以和以下几个关键词来结合:
第一个词是“社交媒体倦怠”。社交媒体倦怠即用户有逐渐退出社交网站的倾向,主要是指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降低,行为上降低使用各种社交产品的频率,心理上对社交平台产生疲惫、抗拒、排斥等负面抵触情绪。社交媒体信息爆炸导致信息接受效率下降;表演式的用户社交放大个体社交压力等原因都会导致用户社交媒体倦怠的现象出现。
第二个词是“自我传播”。自我传播(intrapersonalcommunication)也被称为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人与自己进行的交流。当个体把自己变成自己 的对象、客体或者他者,产生了“自我”,自我传播也就随之发生,并且这种自我传播一定是在一定的社会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自我传播中,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同一个人,所以自我传播是规模最小的传播类型。自我传播的知识点大家还可以串联镜中我、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进行复习~
第三个词是“脱域”(disembedding),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英国经济史学家波兰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对“脱域”一词进行了再生产,认为脱域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也就是说社会交往逐渐摆脱地域的壁垒,交往的方式和空间得到大幅延展。
第四个词是“反连接”,彭兰老师有一篇经典的《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中写道,反连接并不是无条件切断所有连接、封闭个体,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断开那些可能对个体产生过分压力与负担的连接链条,使个体恢复必要的私人空间、时间与个人自由,所以它更多地是个体的一种情境性需要,而非一致性行动。独处,是产生反连接需求的主要情境之一。彭兰老师还提到了反连接的情境与实现路径,同学们记得去看看哦。
参考文献:
[1] 杜骏飞.数字交往论(1):一种面向未来的传播学[J].新闻界,2021(12):79-87+94..
[2] 李宏,李微.社交媒体倦怠研究述评与展望[J].情报科学,2017,35(09):172-176.
[3] 陈力丹.自我传播与自我传播的前提[J].东南传播,2015,No.132(08):30-33.
[4] 彭兰.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国际新闻界,2019,41(02):20-37.
天津卷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天津卷彰显了十足的地缘性和历史文化底蕴,用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的对联作为高考题目,引导考生结合时代与个人责任担当进行思考。
这个对联指出要与有胆有识、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共事成为朋友,要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透过此“座右铭”,看似是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抑或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古人言之道理,但从更具纵深的视角,实则这也是青年周恩来对于“社会互动”模式的自我体悟和践行。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正是在这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中,人们不断学习由社会建构并由大家共享的象征意义,通过角色借用,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符号互动中完成交流,也即是在传播学中布鲁斯所提出的“符号互动论”,从而也影响到文化的建构和变迁。理论界还将“社会互动论”分为了常人方法论、符号互动论、拟剧论、社会交换论和参照群体论等几种主要观点。
而周恩来总理对于自我的警勉和要求,对当下生活在快节奏时代里的现代青年更是一种“指南”,节点化的网络越发开放,个人发声权利得以扩大,但面对形成良好网络社会所需形成的“主体间性”和“交往理性”,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去考虑的:如何形成良性群体互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值得我们深思。
上海卷
看到上海卷这个如此富有哲理的作文题,播播不禁感叹人文社科之奇妙与魅力——寥寥数语,就能够发人深思。或许不同于唤醒新传人DNA的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但上海卷的题目与其说新传视角来剖析,不如说是从“十字路口”学科出发进行的解读。
显而易见,我们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一定不仅因为好奇心,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驱动力,有如韩炳哲所言及的优绩社会中的社会规训或者是同侪压力,亦或是内化为自我驯化的内在驱动力。更接地气地说,那便是对于陌生世界的求知和向往,是一种内外驱动的综合,是一种自我需求的满足,卡茨等人所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或许便是其最好的注脚。
我们能看到在各种现实的束缚之下,无法远行的人们开始积极探索周边游、开始“往城市边缘开”,由此兴起了小众游、露营潮等系列对陌生新领域探索的标志性风潮,在此过程中,人们满足了内心对大自然亲近的需求,满足了对自由、随性、三两好友相会的松弛生活感,也在平淡生活里完成了一次倦怠社会中的“出逃”......
当我们收拾好行囊,踏进陌生领域,始于好奇、出于强压之下转换心绪的需求,憧憬着无限可能,这似乎也是在媒介化时代中,赛博技术不断迭代,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和调试的心路历程。
北京卷
续航
媒体深度融合——断崖式衰落下传统媒体的再续航。
广告收入、用户规模和媒体影响力的“断崖式下滑”导致传统媒体濒临行业消亡,媒体深度融合的出现是传统媒体行业的强有力续航。
自在2014年被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再到2019年首次提出“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到“十四五”规划中所强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再到当下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实际出发,不断联系新实践、结合新进展、解决新问题,逐渐形成一套更具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媒体融合发展理论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媒体深度融合新图景便已形成。
媒体深度融合的基本逻辑是以“媒介化”为其前导和基础的,是其技术支撑,“再媒介化”是“媒介化”的补充和延伸,聚焦于媒体融合的内容维度,实现跨媒体的融合叙事,“去媒介化”是媒体融合认识论层面的深入思考。
历经9年,媒体深度融合呈现出从被动向主动、从粗放向精细、从探索向推广、从网络化向数字化智能化进阶的趋势,进入了制度融合、智能融合、生态融合及社会融合的新阶段,变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由表及里,成果丰硕。
更多媒体融合专题可点——考了200分的媒介融合万字解释pdf|专题01
参考文献:
李立,李京丽.探索媒体深度融合的演化逻辑和实现路径——2022年中国媒体融合年度报告[J].当代电视,2023,(02):19-24.
黄楚新,李一凡.构建媒体深度融合新图景[J].新闻论坛,2023,37(01):10-12.
亮相
媒介化社会的台前亮相。
随着媒介社会化的普及,不仅仅演员、发言人拥有行为呈现的机会,普通个体也能通过微博、微信、QQ、小红书、抖音进行媒介呈现。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再现行为、生产意义的重要工具,它对传播主体的形象塑造和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看来,所有的社会身份、角色行为实质上都是表演,“当我们进入一个社会环境后,我们需要知道其他人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个场景中我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每一条朋友圈、笔记、微博,都可以是戏剧舞台,幕前是有选择的展示光鲜亮丽,亦或是人人刘亦菲的美、个个肖战的帅。必须承认的是,致力于呈现的他人缤纷生活的Vlog/图文笔记成为实现观众探索世界、获取新知识和新体验的丰满文本,让各类。媒介化,让“日常美”从不可见变成了可感可闻可知。
但镜头之外的景观现实是不可见,一部分是因为故事太过辛酸不便展出,一部分是因为与台前景观相差甚远,或是资本协作。落下帷幕,可能会有损“演出”的理想形象。换言之,“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展现乐于被人接受的行为,隐藏属于真实自我又不符合他人期望的行为”。
参考文献:刘娜,梁潇.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1):47-54.
打开传播学的想象力
处处皆为传播
有事没事找爱传播小助手
早早
E妹2.0
知知
卷卷3.0
卷卷2.0
胖胖
小S
小S 2.0
卷卷
往期精彩:
24考研复习进度大公开!现在提速追赶刚刚好!被撞小学生母亲坠亡,我也是「凶手」之一。新传er的“电子榨菜”:快乐和学习我都要
“现在想换学校还来得及吗”可笑吧,离开新传院以后,再没谈过新闻理想。“极乐净土”“回家的诱惑”...浪姐4又带着各种回忆“杀”回来了!
37进1、46进1?我说这些学校报录比别太离谱!上岸要整理N个专题?现成的专题框架奉上!听说entp的考研er上岸率最高?我isfj第一个不同意!从“大框架”到“小知识”,网传基础课主打一个“一网打尽”!“AI孙燕姿”成新顶流,人工智能把孙燕姿的工作抢了吗?一篇概览新闻学重点。【文末赠真题集】每一个考研人的妈妈,都全世界最伟大!翟天临,我论文查重又没过,你睡了吗?情侣巴厘岛遇害,案件进程之外的媒介冷思考回访:23年首招新传硕士的院校真是捡漏院校吗?总算不用翻书查!500+个新传考研必考名词免费送!全网都在“挖呀挖呀挖”,到底“挖”出了什么性骚扰迷思:停止惩罚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