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被拒绝的伤害
人活着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伤害。这些伤害带来的痛苦会使我们的身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以致影响我们的学业、事业和各类人际关系。我们只能从上帝那里获得彻底医治的良方。
大多数时候,人所受的伤害都是源于被他人拒绝后产生的一种感觉,我们称之为拒绝感。
拒绝感从我们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被体验了,即便是孩子长大成人了,小时候形成的拒绝感仍会对他将来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现在我们都习惯用QQ吧?有个姊妹说,我给某某弟兄发了QQ信息,他没回我,或者是说他回答得特别没有诚意,然后就觉得是被拒绝了。是不是我的联络让他烦了,所以就干脆不回复我了?结果就因此感觉很受伤,其实对方并没有这层意思,但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这种被人拒绝的感觉源于过去曾经受到过类似的伤害,然后这种伤害又被她不恰当地作用在了现在的感受上,从而导致了极大的受伤感。因为曾经被拒绝的经验以一种感情的形态遗留了下来,所以在类似的情况下,或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下,这种感情就突然冒出来了。
再举个例子,有个姊妹小时候因为想要爬到父亲的膝盖上玩耍,然后爸爸说“我很忙,别来烦我。”结果她就一辈子都带着被拒绝的伤害而生活着。
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如何来表达自己的呢?只能通过 48 31581 48 15264 0 0 3384 0 0:00:09 0:00:04 0:00:05 3384的表情,他的行为,比如说大声地哭,或者是笑,又哭又笑,或者是咬奶嘴、乱动手、踢踢脚,这些都是小孩子表达自己的方法。
如果想要让小孩子在精神上健康地成长,那么父母必须要温慈地去对待孩子的行为,这样孩子在精神上就会非常健康地成长。假如从小他就没有得到父母对他本应该有的反应,那么他的情绪和精神方面就会成长得非常不健康。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适宜的温暖的对待,等到孩子稍微长大一点,会说话的时候,父母又是那种经常发火令人害怕的父母,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感觉越来越压抑,在人面前很难表达自己。
下面这个场景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就反映出同样的事情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孩子会产生何等截然不同的效果。
公园里,一群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一同秋游,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黄叶飘飞如蝶,微风徐来,令人心情舒畅。妈妈们在树荫下闲聊,亮亮和萌萌在一旁吹着泡泡水,彩色泡泡慢慢飞向天际,孩子们高兴得咯咯直笑。
突然,两个孩子被绊了一跤,一起摔在了地上,泡泡水洒了,孩子不约而同地大哭起来。
两位妈妈们连忙跑过来。
亮亮妈妈把孩子拉起来就训斥道:“哭什么哭,多大点事!那么多阿姨和小朋友看着呢。你羞不羞啊。”亮亮继续哭,不理睬妈妈。“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妈妈露出了严厉的表情,亮亮不敢哭了。
另一边,萌萌妈妈抱住孩子,说:“这真是太难过了,泡泡水竟然洒掉了,你一定很伤心,来,给妈妈抱抱!”
萌萌委屈地抱着妈妈大哭,妈妈没再说话,只是轻拍孩子的肩膀表示安慰。
没多久萌萌自己停止了哭泣,很快就忘记了刚才的不快,拉着亮亮一起去采花,萌萌采了花送给妈妈,而亮亮的情绪一直不高,捏着小花不说话,萌萌妈妈问:“亮亮怎么不去给妈妈戴花呢?”亮亮低着头不说话,好久才说:“我怕妈妈不喜欢。”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遇到意外时很快就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如果异常的情绪总是被正常地接纳,孩子的性格就会显得平和,更愿意与父母亲近,从而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孩子负面的情绪轻易就被阻止宣泄时,他们的内心会很容易产生压抑感,久而久之就不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亲子关系也往往不是那么亲密,甚至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直至长大成人都不能抹去。
我还听过这样的事:有个人无论上什么课程,比起要学习的内容,他会更重视老师的表达方式以及言谈举止等。他特别关注这位老师是经常笑的,还是经常发火的。
因为他从小就有被拒绝的伤害,所以他很在意别人表现出来的态度。他梦想:“所有的人都要认可我,所有的人都应该爱我。”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是这样的。
所以他的内心十分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感到委屈。如果别人说了什么话,他就会理解成其他的意思,完全误解了别人的想法。总是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他就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
我们人都有一种被爱的需求,这种需求从婴儿时期就有了。孩子出生后的一到两个月,他就能感受到自己是在一种被爱的环境中,还是一种被拒绝的环境中。
没有接受多少爱的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是很难适应社会的,一辈子都会在这种被拒绝的伤害中生活。比如说从小的时候,父母的言行不一致,过分的严格,权威的父亲,爱发脾气爱唠叨的母亲,父母过度偏爱其他的兄妹……这种种错误的教导以及没有充分地得到父母的爱,都会使孩子受到被拒绝的伤害。
有拒绝感的孩子结婚之后,因为自己曾经受到过这种被拒绝的伤害,很不想这样去对别人,但是很多情况下,这种伤害别人的习惯还是遗传下去了。这个社会又怎么样呢?到处都是竞争的环境,让人彼此争斗,要胜利,所以这种环境本身就让我们有了拒绝感。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断地在心里累积的话,那么因为这种拒绝感的伤害,他们心中的罪责感就会很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喜欢自爱自怜,容易忧郁。
他们把自己贬得很低,经常会失眠,没有积极性,有对失败的恐惧。从失败当中他什么都学不到,他无法挣脱这种恐惧,所以如果不克服这种拒绝感的话,那么他的人际关系会很糟糕。
在异性交往的过程当中也是一样,害怕被拒绝,害怕从对方受到伤害,与人见面时也没有自信;一旦被拒绝了,就觉得是失去了全世界那样的绝望。
为了让孩子避免受到这种不必要的伤害,父母当如何对待孩子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强硬地制止孩子哭泣,孩子情绪不好时大人需要按以下三步去做:
1.父母自己调整情绪
“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孩子的哭闹会让父母处于一种特别状态,让许多家长怀疑他们为人父母的能力,所以父母会对孩子的哭泣紧张、排斥、反感。所以接纳孩子情绪的前提是要父母自我调整情绪。
2.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哭泣时,不要打断也不要呵斥,你只需留在他们身边,轻拥着孩子,让他们尽情地哭泣,不要急于发表意见,你只需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妈妈始终关心你的感受。待孩子发泄完就自动会停止哭泣,而不需要别人的呵斥或中断。
3.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找到孩子哭泣的原因,然后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但如果孩子提出无理要求,要坚决说“不”。
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害怕,如果孩子说怕恐龙,妈妈就说:那有什么好怕的,都灭绝了。如果孩子怕黑,就说:妈妈都不怕,你也不用怕。然而这些话给孩子的暗示是:妈妈不喜欢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为,我不应该害怕,否则妈妈就不爱我了。
为了取悦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时和害怕时就会压抑自己,犯了错会撒谎,遭受欺负会隐瞒不报。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在哪里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呢?情绪压抑久了,一旦爆发,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简单地说,当一个孩子哭了,家长不应该制止,而是坐在孩子身边,陪伴他,给他哭的权利。等孩子哭够了,说够了,再从理解的角度跟孩子进行对话,孩子的情绪天平就会逐渐达到平衡,家长也更容易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出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力。
对于已经受过这种伤害的人,还能得到医治吗?
与“拒绝感”的完全相反的感受就是接纳和包容。如果有一个人能完完全全地接纳和包容你现在的样子,那么你就会得到医治,但是在我们的人生中遇到这样的人是很难的。然而上帝能完全地理解并包容我们,对我们有完全的爱!
【赛49:15-16】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看哪,我将你铭刻在我掌上,你的墙垣常在我眼前。
我们不是一个被忘记的存在,因为上帝将我们铭刻在他的掌上。他爱我们,我们的上帝就是这样的一位。不管我们有什么样的伤害,不管我们曾经有什么样羞愧的事,上帝是完全包容我们,接纳我们的一位。他是完全爱我们的一位,所以拒绝感在上帝的爱中可以完全得到医治。
这里将为您提供来自圣经的幸福生活指南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