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杏林新语丨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在墨尔本大学交流的日子

董彦会 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 2021-01-06

董彦会 /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杏林新语



我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导师是George Patton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儿童青少年健康。他所在的单位是国际儿科医学和儿童青少年健康最顶尖的研究机构之一,他供职于三个不同的顶尖学术机构,分别是墨尔本大学儿科系、默多克儿童研究中心、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鉴于George教授杰出的研究成果和造诣,他同时成为三家机构的教授,并作为三家机构下不同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主任。


从2018年9月份起,我开启为期6个月的墨尔本大学学习生涯。


图片/百度图片


我了解的澳大利亚教育


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期间,通过我的观察以及和同学的交流,我发现澳大利亚的学生从幼儿园到上大学前,生活过得相对比较舒适,学业负担相对较轻,课业压力也比较小。他们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大学。他们也同样有类似我们高考的考试,高考也会有很多门科目,但是每一个科目可以考好多次,学生可以选择分数较高的一次作为最终成绩,然后用来申请大学。只有全国排名约前3%的学生可以申请医学。


我经常参加不同大学举办的学生交流活动,我的感受是,学生更多的是以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为目的,去学习和深造。大学期间,大一的所有学生都没有选择具体的某一个专业方向,课程多为通识课。通过大一的学习和学生自己的认识,他们在大二期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如果学生发现自己对该专业不感兴趣,还可以随时选择调换专业,但是需要从头开始学习课程。再举个例子,我们课题组大约有30人,但是博士的人数只有不到5人,大家认为如果没有非常大的兴趣爱好,是不会选择去读博的,因为违背自己的兴趣而读博,首先受罪的是自己,其次是老师,而且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在和他们交流中发现,他们认为读博士之后可能更不好就业,因为选择的方向更加窄了,无法有很多的岗位适合自己。所以以兴趣为目的去读博也会得到很好的研究成果。


作者在课题组做presentation    图片/作者


我在墨尔本大学的学习


以我的专业为例。


1.培养目标:儿童青少年健康领域青年研究者代表之一,我的导师也多次向我提及自己未来的规划和目标,在儿童青少年健康方面,我们应该具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需要为中国和国际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2.招生政策:通过学校的HR获得邀请信,筛选合适的学生进行面试。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为彼此负责。


3.课程管理:每一门课程都非常昂贵,如果学生挂科就需要再交昂贵的课程费用重新学习。


4.科研训练:每一个学生会完整负责一个项目,定时汇报进度等情况。


5.导师指导:导师会定期找学生谈话,了解进度情况。一切任务,学生自己为自己负责。


6.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每个学校的论文答辩流程不一样,墨尔本大学的学生需要每年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度。最后一年先进行论文答辩,由答辩的专家老师评估该研究内容是否足够博士毕业,如果通过了,便开始撰写大论文。博士大论文便是把自己博士生涯中发表的文章放在其中,然后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线将他们串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学术论文。然后送外审,盲审,通过后便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每周三的seminar讲座    图片/作者


我的学习收获


在墨尔本大学六个月的学习,我收获很多。我的导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注重培养我文献阅读、数据分析、逻辑推理、英文撰写的能力。他告诉我,中国的学术研究未来会在国际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仍然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我也努力为这个目标去奋斗。


通过半年的学习,我体会到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且还需要具备更加宽广的国际化视野,更加严苛的自我管理,更加严谨的学术思维来规划自己的学术生涯。在国内和国外导师的指导下,我撰写了多篇SCI文章,发表在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等杂志,我们的合作仍然在继续。


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能走出国门看世界。希望学校在未来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借鉴国外的一些培养理念和机制,进一步提高北大医学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者介绍

董彦会,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15级直博生,导师马军教授。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就读期间在Hypertension等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曾获得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017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等荣誉称号。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完—


往期推荐

杏林新语丨学妹,你别焦虑

杏林新语丨我的规培故事

杏林新语丨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 ——我的规培导师

杏林新语 | 唯有勤奋驱人进,协和之光如甘泉——国奖获得者经验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