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长三角一体化的“科创协同”新标杆——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新医疗与转化新模式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来源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黄辛



今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委常委、崇川区委书记刘浩一行访问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上海交大生医工学院),就上海交大—南通生医工创新转化平台“一基金两基地”项目进展进行了座谈交流和参观调研。


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上海交大生医工学院与南通以新模式合作共建的交大—南通“医学仪器与智慧诊疗”创新转化平台,已经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科创协同”创新医疗与转化的新标杆。


创新合作模式


上海交大生医工学院党委书记季波介绍,近年来,该院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大需求,在“医疗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基因与分子诊断”等新型智慧诊疗手段研发领域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队伍,积累了一批具备产业化潜力的项目,形成先发优势。


长三角是产业转化的腹地。南通市在主城区崇川区设立中央创新区,规划总面积17平方公里。当前,南通以“立足南通,联动上海,辐射江北,服务全省”的战略,建设面向上海的科技创新中心配套服务区、产业转化承载区。


根据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产业化生产等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不同规律和不同特点,上海交大生医工学院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提出“基础研究创新促进”和“转化研究创新促进”两大行动,开展“基础研究创新培育、国家重大项目培育、临床转化产业化项目培育”三个培育计划。


具体做法是,以“有组织的合作”方式,通过校地合作,整体从地方获得研发资金支持;以“有组织的实施”方式,通过专项资金、立项资助的模式推动从“理论原理”到“应用机理”的初始研发、从“原理样机”到“工程样机”的技术研发,由上海交大生医工学院的教授团队在校内完成;以“有组织的转化”方式,引导教师产学研项目在闵行校区周边“零号湾”、徐汇校区周边“漕河泾聚科园”孵化。


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与南通市双方放弃传统的在地方政府所在地建立研究院的合作模式,转而由南通市设立“一基金”,即崇川区专项创新与孵化基金(3000万元)。基金分批投入交大,为项目教授团队提供150万元早期研发经费和100万元前期孵化资金,支持教授团队进行智慧医疗器械装备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早期产品的研制,从而在上海交大生医工学院建立“医学仪器与智慧诊疗”创新转化基地。


同时,由南通崇川区在南通中央创新区智造信息产业园建立“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上海交大生医工学院引导享受基金扶持的产业化项目到南通进行产业转化。


实现互惠双赢


合作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出技术、出人才、出品牌”。季波表示,在上海做科研,教授团队“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多学科交叉支持、博硕士生团队配套,实现公共技术平台共享;在上海做孵化,可以“近水楼台”充分利用上海专业投融资机构积聚、创投资金丰富和前沿市场便利。


季波说:“‘高校研发、离岸孵化、有组织的转化’模式,是上海交通大学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引领的途中,对‘政产学研医用’创新链和创新成果转化链的突破性尝试。”


他认为,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发挥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和政府资金资源优势,提升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和力度,而且推动了科技成果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一线医患需求,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与此同时,南通市政府提供成果转化支持。刘浩指出,在南通做转化,享受便利的空间与产业配套政策,双方优势互补,突破了从“研发”到“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空间不足、专家做“飞人”、研产基地脱节等关键性瓶颈。


“此举实现了创新成果、初创孵化和产业转化的无缝链接,从而有效缩短了产业化的转化进程,打破了传统格局下的上海创新到长三角转化的地域局限性。在催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反哺带动地方经济,实现互惠双赢。”


当前,精准医疗和医疗器械产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但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被国外跨国公司垄断。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利好政策下,上海交大生医工学院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引进专业的医疗器械第三方产业服务平台,打通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环节,提供科研转化及生产制造服务、产品注册及临床试验服务,从而大幅提高转化效率,降低成果转化的成本和时间,促进高校生物医药成果转移转化,让更多创新产品早日落地生根,促进长三角经济圈的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项目落地


2016年底,上海交通大学与南通市组成合作建设工作组,指导双方专业团队合作方向。刘浩说:“不计较为我所有,追求为我所用、促我创新、促我转化。”合作以来,双方实施有组织地转化,积极引导教师把论文写在服务医患的一线,把成果变成健康产业的产品,鼓励教师创新研发、鼓励博硕毕业生创新创业。


目前,南通市政府两批2000万研发合作经费到位,11项产业化培育项目在院内立项,其中3个项目已落地南通崇川区智造信息产业园;南通崇川中央创新区约16000平方米生产空间已交付使用。


此前,高校教授擅长实验室原理样机的研发和试制,但不熟悉医疗器械企业运作,尤其不熟悉医疗产品注册申报的过程和法规、医疗器械的生产要求与规范等,从而影响了孵化项目落地南通崇川进度和落地后的成功率。为此,南通市通过引进专业的医疗器械第三方产业服务平台,提高转化项目的成功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团队的“超导磁共振引导相控聚焦超声技术”项目在南通崇川产业化基地落户。据悉,该项创新技术针对各类良恶性肿瘤,以及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实现精准无创的治疗,进而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有望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在该技术领域的垄断。


在“一基金、两基地”、南通“江海英才”“紫琅英才”的支持下,由陈亚珠团队培养的十几位博硕士毕业生组成创业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目前已经完成产品样机,预计在2020年获得CFDA和CE认证,进入医疗市场。


海归教授顾力栩领衔的“高效低成本肺穿刺精确治疗系统”项目针对早期肺癌病灶,由于呼吸漂移、组织形变造成的术中定位难题,提供了活检和冷热消融等新型物理治疗智能化、精确化、便利化的诊疗技术手段,同时全自动的穿刺手术机器人原理样机也已问世。


顾力栩团队的项目不仅已落地南通,还与AI公司商汤科技签约“企业+学校”联合研究中心,通过脑、眼、手的协同将复杂的手术规范化,并易于层级推广,产品正在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将于明年进入市场。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与南通市地方政府在创新医疗领域展开的校地合作已获得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实践中建立的“校内研发、上海孵化、南通转化”的“高校研发、离岸孵化、有组织的转化”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资金资源优势,加快了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


图 / 摄图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完—


往期推荐

观点 | 科技成果转化先行者的三大特点

政策 | 实体书店与高校如何续缘——新政要求高校至少有一所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

政策 | 奔着最要紧的问题开方抓药——教育部主题教育推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系列报道之一

观点 | 大学生,你还记笔记吗

开学啦丨新学期,我们将更加精彩!

政策 |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六部委联合发文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