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实 | 以创新促卓越 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浙江中医药大学高等护理教育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学会秘书处 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 2023-09-14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作者 马重阳 汪国建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创建于1997年,是国家教育部门特色专业、首批国家一流建设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一直以来,护理学院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共命运,积极应对医学教育改革浪潮,主动融入“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了大批适应“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的高质量护理人才,其追求卓越办学品质的历程为加快推动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求变的教育创新

不变的教育初心


把握大势,方谋大事。高质量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紧密联系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学院在学校原党委书记、学科专业带头人孙秋华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德业双修的全面育人观为引领,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以培养一流护理人才为目标,构建高水平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性地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建立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育人路径,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创新育人模式、搭建育人平台,强化机制创新,以建设一流课程、建立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务实的创新举措

显著的特色优势


随着人才培养新目标的确立,学院以创新促卓越,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明晰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六位一体”培养模式

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及“健康中国”战略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按照学校办学定位以及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具有临床思辨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具有中西医结合护理知识结构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为目标,制定适合新时代要求,体现中医特色的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护理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一目标、二贯穿、三融合、四美化、五加强、六特征”“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创新“思政贯穿”多元课程体系

围绕“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目标,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以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五大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塑价值、厚基础、融中西、强实践、重人文、育创新”六大特征课程体系。以目标问题为导向,加强基础,体现特色,强化能力。体现基础临床衔接、理论实践结合、中医西医融通、课内课外补充、医护文理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优势。积极探索实践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挖掘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促进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大纲、教案、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教学环节,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前沿,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充实学科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强化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学方法途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全面创新课堂教学,鼓励教师教学创新,着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线上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用翻转课堂、PBL、CBL、参与式、体验式、研讨式及双语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学校BB9、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运用雨课堂、学习通、蓝墨云等智慧教学工具,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完善评价标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动力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促使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促进各类各段实践教育有效衔接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按模块化、阶段性、递进式的方式推进实践教学,明确社会实践目标、内容、形式、考评要求与学分授予等事项。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展平台,完善机制,突出价值引领,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和思政实践教育平台为载体,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专业实践,培养职业理想、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团队意识。以各类创新和学术科研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研实验训练,参与学科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科研项目设计申报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立“最美护理”文化育人品牌

根据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课堂,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熏陶人——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充分挖掘大学精神内涵融入校园文化;用校训院训文化引领人——教育引导学生践行“求本远志”的校训和“博爱、博学、精诚、精进”院训以及“大医精诚”和南丁格尔精神,引领学生崇德修身、向上向善;以特色文化感召人——根据专业的特点,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以“以美修身、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新”为主要内容的护理文化。通过对“最美护理”品牌文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组织开展以“最美护理”为主线的融思想引领、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等于一体的各类活动,倡导博学仁爱文化,培育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搭建服务育人平台,构建有目标温度常态化帮扶模式

围绕不同层次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将解决现实困难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搭建平台,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依托学院“天使之翼”党员之家服务平台,构建师生党支部共建帮扶模式,有目标地开展结对帮扶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科研、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搭建帮扶平台,探索支部共建,倡导师生奉献”入选浙江省高校党建特色服务品牌案例。健全机制,明确责任,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多部门联动共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服务育人新模式,提升服务成效性和满意度,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强化师资能力培养,形成结构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按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师成长发展路径,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实施教师“5151”人才工程,搭建平台,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实施分类分层培养、管理与评价,加强教学理念、方法和技能的培训,助推中青年教师成长;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校—医院—教研室—课程组”四级联动的教师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鼓励具有中医背景的临床护理骨干参与教学,提升中西结合护理的教学能力。加强开放与合作交流,推进师资国际化计划实施,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师。


丰硕的改革成果

丰美的桃李满园


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一流专业建设的背景下,近5年,护理学院教师团队以改革创新为引领,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更加清晰,课程体系得到完善,育人质量持续提升,办学优势不断凸显。

——专业建设稳步推进

2017年学校护理学获批省“十三五”优势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5年获批建设国家级别及省级各类金课1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获批“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护理学专业在2018—2019年武大版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排名24位,在2020—2021年中国科教评价院排名中位列15名。先后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主编行业规划教材33部,其中4部被评为“十二五”国家级别规划教材。

——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近5年,培养护理本科毕业生1083人,一次性就业率98%以上;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全部通过(高出国家平均线40分以上)。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近5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持续在93%以上,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在98%以上,核心课程有效性、临床实习满意度均在91%以上,职业素质满足度为97%。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58项,在历年全国护理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一、二、三等奖,在省级学科竞赛中获一、二等奖27项。立项省新苗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2项,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2项。

——社会影响明显扩大

学校是浙江省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社会认可的护理人才,获得了一大批团队个人荣誉奖励。护理学院是国家教育部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和浙江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双百示范”工程。获浙江省“三八”红旗先进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成效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180多位校友成为援鄂抗疫“最美逆行者”,10余人获全国和浙江省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多名毕业生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优秀护士、岗位能手,一大批毕业生成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骨干力量。 

浙江中医药大学高等护理教育的新高地已悄然崛起,并逐步展现出惠及浙江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担当。


图 / 浙江中医药大学官网


转载请按照此格式注明来源: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微信号:yixuejzw)


特别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推荐

最新动态:

招生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21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招生

新闻 | 医学门类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中期汇报会召开

通知 | 第三届全国心血管研究生论坛征稿通知(第二轮)

预告 | 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初步方案

通知 | 关于全国第十三届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征文的通知


观点:

护士节 | 庆祝护士节致敬之后更要关爱

观点 | 顺应评价导向提高育人水平

观点 | 时评:研究生的心理焦虑所由何来

观点 | 研究生们如何看待多校研究生被清退!

观点 | 多年科研路上我踩过的“七个坑”

观点 | 学术研究的“快餐化”倾向有害无益

观点 | 破除“唯论文” 高校成果奖评审引导科研回归初心

观点 | 如何破解高校国际化评价难题

观点 | 以科学评价促进“双一流”建

观点 | 问题意识:使研究生真正“研”起来的关键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就点分享、赞和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