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辛育龄: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学会秘书处 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 2023-09-14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



来源 / 新京报

记者 戴轩


“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中日友好医院供图


辛育龄的从医之路,从战火中萌芽,此后一辈子的事业与爱好,都是医学。


即便早已不上手术台,辛育龄的习惯仍作为传统在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得以继承:医生要尽可能温柔地触碰患者的肺脏,哪怕合上胸腔后,这份用心永远不会被患者知道。


这位百岁老人的从医之路始于从军,曾在战火中与白求恩共事,之后一路开拓我国胸外科、完成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创建中日友好医院,89岁仍在工作。建党百年前夕,他被授予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从医之路 

在战火中萌芽


在辛育龄的左手臂上,还有一道伤痕,和小辈谈起往事时,他会把这道疤痕亮出来。

 

那是这位百岁老人从医之路的起点。之后的84年中,他的人生在反差中不断展开,从弃学从戎到中途从医,从开拓我国胸外科到受命出任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又在之后迅速重返临床。

 

辛育龄的学生、中日友好医院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记得,老师原本不想从医。

 

1938年,16岁的辛育龄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想的是拿着枪上阵杀敌,不料却被安排在冀中卫生部后方医院,成为一名卫生员。

 

1939年,辛育龄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伤疤是抗战时留下的,一次日军飞机轰炸,惊吓了驮药箱的马匹,辛育龄在拽马时手臂被划伤,白求恩为他缝合了伤口。这位勇敢、专业的胸外科医生,给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最开始,辛育龄干的是药师的活儿。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部队里流行疟疾和疥疮,然而解放区遭遇封锁,药品短缺,辛育龄当时是冀中军区制药厂的厂长,便上山采常山青蒿等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给战士服用,还研制成功了一种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7年后,辛育龄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外科大夫。辽沈战役时,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抗美援朝开始后,辛育龄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负责收容伤员。

 

辛育龄的从医之路,从战火中萌芽,此后一辈子的事业与爱好,都是医学。

一生坚守一线 

开拓我国胸外科事业


在职业道路上,辛育龄多次面临选择,每一次都选择了能接触到更多病人的岗位。在这个过程中,他开拓了我国胸外科,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1951年,辛育龄被我国政府首批派往前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师从苏联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科学院院士包古士。1956年,辛育龄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回国,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卫生条件差,传染病高发。当时肺结核猖獗,很多人肺气肿、肺纤维化,非常痛苦,他就想给这些人做手术。”刘德若介绍。为了接触更多病人,辛育龄没有留在部队,而是选择进入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

 

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大量的重症晚期肺结核,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的病人治疗无效,常发生窒息性死亡。辛育龄经过仔细研究,创新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治疗了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病人,均获得成功,并于1958年获卫生部技术革新奖。双腔插管麻醉法也在国内得以推广,为胸腔外科扩大适应症和保障手术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

 

1954年到2004年间,在辛育龄的领导下,共完成胸外科手术一万五千余例。当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胸外科,为在全国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经卫生部批准,辛育龄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为期一年,每期20名。从1958年到1980年,共为全国培养出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他们都成为所在单位建设胸外科的负责人。为了支持各省市胸外科的顺利发展,辛育龄经常亲赴各地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有40余家医院的胸外科是在他的指导下建成的。

出任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 

开业后即返临床


在中日友好医院,辛育龄的称谓是“辛院”,而他真正担任院长的时间,其实非常短暂。


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介绍,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我国急需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医院,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1982年,辛育龄被国务院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在此之前,各行各业都是“大锅饭”,就像不少老国营企业对顾客爱答不理,医疗行业内,医生也没有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辛育龄确定了崭新的办院理念和管理理念,强调患者至上,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调动积极性。


理念是全新的,硬件也是全新的,辛育龄在无数次与日本政府、日本医学界、欧美药械企业沟通谈判的过程中,用最少的价格为医院采购了最先进的医学设备。


不过,辛育龄最大的兴趣仍是临床。医院建成、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1984年10月开院时,他自己宣布辞去院长职务,做回一名胸外科大夫,一直干到了89岁。


2003年SARS疫情期间,中日友好医院被征用为非典定点医院,当时辛育龄已经80多岁,还出任专家组组长,为每一个重症患者进行会诊。

“你这个方法就该毙掉”


辛育龄的从医风格,深受白求恩的影响。

 

日常交往中,他随性亲和,生活简朴。开学术会议,会自己掏钱请同行去医院旁边的小饭馆吃饭;工作中会给病人熬鸡汤、送粥,非常照顾。自己过得很随意,饮食简单,虽然经常出席各类会议,家里却只有一套西服,觉得一身就够了。

 

但在专业领域,他极为认真。

 

医院胸外科至今还有一个传统:当手术台上打开了病人的胸腔,医生要小心翼翼地触碰和保护暴露出的肺脏,避免因操作粗暴造成淤青等伤害。虽然患者上了麻醉、没有痛觉,合上胸腔后,也没有任何人能看到内部的情况,但温柔的手法能减轻内脏的伤害,让患者康复得更好。这种看不见的用心,是辛育龄留下的习惯。

 

他一直坚持工作,直到82岁,还在亲自主刀肺切除手术。家里人劝不动,让学生们劝,学生们同样劝不动。由于年事已高,辛育龄的手已经有些发抖了,但是只要上了手术台,剥离血管、结扎血管的时候,手一点儿也不抖。

 

和白求恩一样,涉及专业问题,他对身边人的要求十分严格。他常对学生说,一针一线,牵系的是病人的生命安危和家庭幸福。他做手术手法利落,学生们一抬手,他光看姿势就知道技术到不到位,年少从军的习惯,批评人时的口头禅是“你这个方法就该毙掉。”后辈常常被逗乐。

 

由于长年高强度手术,辛育龄落下了腰疾,年事渐长,终于退出一线。科室中的年轻人并不常接触他,但听着他的故事成长起来,对他有着特殊的亲切感。

 

2012年,医生马千里刚留学回来,在住院部看到辛育龄,进屋探望,辛育龄很亲热地拉着他的手。马千里拿了自己的刷手服,想让辛育龄留几个字,辛育龄颤颤巍巍地执笔写下一句话“马千里,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他这样寄语后辈,也这样从医一生。


图 / 新京报、中日友好医院


转载请按照此格式注明来源:医者仁心 教者恒心(微信号:yixuejzw)


特别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推荐

观点:

观点 | 教育先行筑牢复兴基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观点 | 切实发挥研究生资助育人功效

观点 | 迈向高等教育强国:普及化与“双一流”

观点 | 研究生导师应扮好“经师”“人师”角色

观点 | 时评:临床科研别被医院排行榜带偏方向

报告 | 2021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概况


纪实

纪实 | 红船起航越百年,医学科普引未来——广州医科大学开展第五届研究生学术科普大赛

纪实 | 弘扬革命精神,勇担时代使命——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纪实

纪实 | 懂医精药、善研善成、厚德济危、笃行奉献——山西医科大学药学学科简介

纪实 |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党员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有感

纪实 | 爱党奋进新时代 不忘初心启征程——锦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纪实 | 遵义医科大学:赓续红色基因 开启文化育人新篇章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喜欢我们就点分享、赞和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