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谨以此文,向真记者们致敬!



    这两天,新华社的一个女记者刷屏了。


    她的光荣事迹先有她自己在三八女神节当日的亲口讲述,复又经过《光明日报》这样的中央主流媒体的权威加持,一时之间,廖大记者的“巾帼奋斗者”的高大上形象可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然而不幸的是,这座高楼很快就踏了。有细心的网友扒出了廖大记者署名的抗击疫情新闻报道的两篇代表作,一篇是关于造谣八君子的,一篇是关于“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的。


    一时之间,舆情沸腾,各种质疑铺天盖地而来。


    吃瓜群众们很激动,他们自觉在感情上遭到了伤害和欺骗,这一点其实可以理解。


    在14亿人的疫情创伤尚未抚平的时候,自己脸上不干净,还竟然出来邀功请赏立牌坊,那么就要做好被舆论反噬的准备。


    从这个角度来说,廖大记者并不冤,闷头干活领工资就完了,谁让你出来大谈情怀摘这个桃子的呢?


    上述这些,我们已经在另外一篇文章里有过论述,参见:新华社记者廖君被骂,网民错怪她了吗?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想读者提供一个观察廖君事件的不同视角,从体制内的角度来进一步解码该事件。


    网友对廖君的质疑,比较集中的有两点,其一,是她的惊天的工作量,也就是很多人百思不得骑姐的“两个月内共采写各类公开稿件500多篇(也有报道说是200多篇),内参报道90多篇”,其二,是她所署名的那两篇关于八君子和“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的报道。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分析一下。


    其一,是她的工作量。


    两个月之内,采写公开稿件500多篇(或200多篇),内参报道90多篇,很多人都质疑这个数据。


    其实,这个数据的确有可能是真的。


    这不是说她有多能干,如果单凭她自己,累到吐血估计也达不到这个工作量。


    那么问题来了,她是如何做到的呢?为什么我们说这个数据有可能是真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重新复盘一下廖大记者的身份。


    多数人只看到了她是新华社的女记者,其实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新华社湖北分社都市部主任!


    各位,新华社可是正部级单位,它的湖北分社是正厅级,因此,廖君的这个都市部主任可是实打实的正处级!


    你以为人家只是个跑前线的女记者,其实人家还是个如假包换的正处级领导干部!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职务,因为这意味着,她的有一帮手下在采写各类稿件,按照内部的采编流程,这些稿件很多都会同时署上她的名字,之后才会上报发出。这种由部门负责人参与署名发表,其实是一种行之有年的潜规则,凡是在官媒工作过的人都明白怎么回事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被大家广为质疑的那两篇虚假报道,廖君只是作者之一,而不是唯一作者。如果大家有兴趣去查一下她的其他那些公开稿件,就会发现这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无他,“部门主任列第一作者”之潜规则也。



    第二个问题,关于那两篇她署名的“问题报道”。


    仍旧要请大家注意,这两篇报道她只是署名作者之一。然后要注意的是,这两篇稿子都是对湖北地方事态的通稿性报道。


    虽然理论上,新华社的地方分社有掌握地方事态并真实呈报中央和进行报道的责任,但也正因为地方分社的这个功能,这一机构及其人员成了地方政府重点公关的对象。


    这也意味着,地方分社的日常工作基本不太可能是舆论监督和挑刺,而非常可能是你侬我侬的社地合作。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廖君和她的同事会不假思索、不加考证地直接发出了那两篇“问题报道”。



    最后总结一下:


    一,看待“廖君事件”,千万不要只把她当成一个普通的记者,人家是处长,正处级干部;


    二,她的工作量数据没有问题,虽然其中很多稿子很可能不是她操刀的,但一定是有她的署名的。


    三,那两篇“问题报道”是社地合作模式的产物,不能奢望廖君们会主动去考究事实,调查真相。


    最后的最后,还是那句话,干活领工资没啥,但出来邀功请赏立牌坊就不对了,所以挨骂确实也不冤。


      更多好文  

    新华社记者廖君被骂,网民错怪她了吗?外交部发言人指美军把疫情带到武汉,要求美方解释;她的哨声,为何我们听不到?| 政法读书会郝铁川:一个法学家眼中的抗疫标语教训已经如此惨重,再遇到别的病毒,事情会不一样吗?有图有真相!武汉垃圾车运肉事件后续国民党新主席“未能等到对岸的一通贺电”;陶景洲律师:我的同学李克强张建伟:观察孙杨事件的三双慧眼看了胡舒立的这则演讲,你就知道财新为什么如此硬核了!不是说不会忘了我们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