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文献 | REE 节能技术采用与“能源悖论”

崔潇濛 农经好文章 2022-12-31

图片来源:CryptoNews


本期导读:

本周开始我们将介绍一系列与“节能”行为有关的经济学研究。科技的进步造就了很多新的能源使用技术。采用这些技术通常能大大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然而在现实中,这些新技术的采用率却常常低于预期。本次推送的文章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但其对节能技术采用问题的讨论放在今天依旧具有启示意义。本专题的文章与之前在“发展与政经”板块推送的“技术采用”专题遥相呼应(参见【经典文献】第16期关于技术采用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综述)。


专题分类:

资源与环境 | 能源消费与节能


The Energy Paradox and the Diffusion of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4, 16(2): 91-122.


Adam Jaffe and Robert Stavins


上世纪80年代前后,美国的新建住房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当时,一些可以安装在新建住房中的节能设施已经开发得较为成熟。安装这些设施对新建住房的使用者来说在经济上是划算的(cost-effective)。然而,这些设施在新建住房中的实际安装比例却很低。这一现象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能源悖论”(energy paradox),并在学术领域与政策领域引发了长久的讨论。

 

对于“能源悖论”形成的解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为理论基础的解释。传播新技术的成本是由个体承担的,而其使用却能给社会带来非排他性的利益。也就是说,关于新技术的知识和信息具有公共品(public goods)的属性。因此,单靠市场往往难以提供最优数量的公共品。此外,在市场决定的过程中,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问题也可能影响技术采用行为。举例而言,如果盖楼和住楼的不是同一批人,盖楼的人可能因为无法获得节能设施带来的经济回报而放弃安装。此外,如果能源价格因补贴或其它原因而足够低,使用能源的消费者也可能缺乏节能的动力。

 

第二类解释则不以市场失灵为基础,包括以下几种观点。其一,节能技术采用率低可能纯粹是因为学习和了解这种新技术的潜在成本较高。其二,如果技术采用者主观的折现率(implicit discount rate)较高,新技术所带来的未来收益在当前的净现值低于需要投入的成本,故而新技术便得不到采用。此外,新技术成本效益的核算是基于平均水平而言的。然而,潜在技术采用者之间有差异。因此,新技术仅对一些人来说在经济上是划算的,对另一些人则未必。

 

在本文之前的文献中,主要有两类模型被用来刻画技术采用过程。一类以流行病传播的机理来描述技术采用,即使用新技术的人越多,新技术传播的速度越快。另一类模型着眼于描述采用者个体间的潜在差异。不同的个体对成本、收益的评价存在差异。只有当其采用新技术所对应的未来收益大于当期成本,个体才会采用该技术。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阐述节能技术采用。该模型基于一个动态优化过程,囊括了文献中两类模型的主要特征,同时可以反映上文中对“能源悖论”成因的多种解释。

 

结合理论模型,作者做出了一系列政策推论。作者指出,有针对性的政府干预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能源悖论”现象。这些干预可能是涉及补贴措施的经济激励方式,也可能是更为直接的行政管制。要使用何种政策工具取决于市场失灵的具体原因。作者还指出,“能源悖论”现象的产生并非完全由市场失灵所导致,而对于那些不属于市场失灵的因素,政府干预并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


关键词:节能,能源悖论,技术采用,技术扩散,动态优化模型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农经好文章”关注农业与食品、发展与政经、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发表在各大顶级期刊上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

搜寻账号:arepapers,或扫描二维码:



点击蓝字查看论文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