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文献 | QJE 技术进步矫正制度失灵:带刺铁丝网与农业发展

崔潇濛 农经好文章 2022-12-31

图片来源:www.wisegeek.com


本期导读:

与上期【经典文献】不同,本期推送的文章聚焦于一项很具体的科技发明——带刺铁丝网。这一发明解决了当时的产权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负外部性,使得种植户的生产用地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并进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更高的层面讲,这篇文章着眼于一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即产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读者可以参阅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有关地权林权的文章。


专题分类:

农业与食品 | 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


Barbed Wire: Property Rights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0, 125(2): 767-810

 

Richard Hornbeck

 

1874年,伊利诺伊州的一位农场主Joseph Glidden 成功注册了一项关于带刺铁丝网(barbed wire)的发明专利。在当时,许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发明会对美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农业发展起到多么重要的影响。

 

与英国普通法(English Common Law)不同,美洲殖民地所使用的法规条例要求农场主通过自行设栅来防止养殖户所畜养牲畜的侵扰与踩踏,且所设栅栏需要符合一定的统一规范。在带刺铁丝网出现之前,栅栏主要为木制。据史料记载,相比于农场作物本身的价值,建立木制栅栏所产生的成本十分高昂。随着西进运动的深入,大量的新农场建立在远离茂盛林木的区域,这使得搭建木制栅栏变得难上加难。

 

殖民地法律关于农场设栅义务的规定在实质上造成了制度失灵(institutional failure)。种植户因成本过高而放弃设栅,从而难以有效避免养殖户的牲畜对作物的侵害。由于不受法律条例的约束,养殖户缺少限制其牲畜活动的激励。

 

作为一项技术进步,带刺铁丝网极大地降低了这一制度失灵所导致的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相比木制栅栏,带刺铁丝网能起到同样的拦截效果。更重要的是,其生产与运输成本低,且易于搭建与维护。这一成本优势在缺乏木材的地区尤为明显。从1874年开始的30年间,带刺铁丝网的使用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并在1910年前后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

 

在实证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变异(variation)维度是不同地区间的林木覆盖面积。依据前文对于成本的讨论,带刺铁丝网对设栅成本的减少效果在林木资源少的区域中会更大。因此,在带刺铁丝网从出现到全覆盖的这30年间,通过比较拥有不同木材禀赋(endowment)的地区各类农业指标变化趋势,作者得以间接识别出带刺铁丝网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具体而言,作者所构建的实证模型可以被视为一个连续变化的双重差分设计(continuous difference-in-difference design)。数据面板以美国的郡县(county)为截面单位,数据来源于1870-1920年间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因变量为多种农业指标的一阶差分值(first-differenced term),具体指标包含农地占地比例、改良地(improved land)比例、作物选择、作物生产率提高比例、土地价值等。自变量在控制了“州-时间”固定效应(state-by-period fixed effects)的基础上加入了1880年郡县林木覆盖率的四次方多项式(fourth-degree polynomial)。林木覆盖率本身在模型中是不随时间变化的,但其系数可以随时间变化。作者藉此得以刻画出林木禀赋不同的郡县在1880-1910年间农业指标变化趋势的差异。

 

作者发现,相比木材充足的郡县,木材匮乏的郡县在带刺铁丝网推广期间表现出显著的农地扩张、土地改良与作物生产力提升。这些对该时期农业发展的贡献既反映了带刺铁丝网作为一项技术进步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也反映了其通过保护农地产权免受侵犯所带来的间接效果。


关键词:技术进步,产权,外部性,制度失灵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农经好文章”关注农业与食品、发展与政经、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发表在各大顶级期刊上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

搜寻账号:arepapers,或扫描二维码:



点击蓝字查看论文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