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献 | JHR 空气污染预警的价值
本期专题
环境与资源:空气污染与防御行为
导读
上期我们介绍的论文在理论视角下讨论了针对环境污染的防御行为。本期开始,我们将介绍三篇与空气污染防御行为有关的实证文章。这次介绍的文章聚焦于空气污染预警的作用。一方面,预警促使人们及时采取规避污染的防御行为,从而降低健康风险。另一方面,将规避污染的行为纳入实证分析,有助于减少对污染影响的估计偏误。
本专题其他推文: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的时候,空气质量还并没有受到监控,人们对空气污染的健康后果(health effect)也知之甚少。在当时,突如其来的严重空气污染事件造成数千人丧生,超过十万人因此受到呼吸系统疾病的困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术界也涌现出越来越多关于空气污染危害的研究。
通过计量模型对空气污染影响展开的研究曾一度纠结于污染本身的外生性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一批利用拟自然实验(quasi-experimental)情境的研究出现。然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指出,当研究对象为人的健康时,即便空气污染是充分外生的,人的行为本身仍然可能构成内生性。具体而言,如果人们可以获得与空气污染有关的信息,则可能通过防御行为规避污染带来的危害。一旦忽略人的内生行为选择,以观测数据为基础展开的实证研究则很有可能会产生偏误。作者利用美国南加州的臭氧污染问题对此进行了探究。
南加州的臭氧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为了引导民众规避臭氧污染的健康影响,政府会基于臭氧预报信息提前发送臭氧警报。由于臭氧形成对光热条件的特殊需求,臭氧在室内通常会快速分解。民众仅需通过改变出行安排就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臭氧污染的危害。
基于臭氧污染的特征以及臭氧警报的设定方式,作者进行了一个断点回归(regression discontinuity)的实验设计,“断点”则来自于触发臭氧警报的浓度临界值。利用这个实证设计,作者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警报是否会引发以减少出行为代表的防御行为;第二,警报是否会降低臭氧污染带来的负面健康后果。
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作者收集了南加州两个重要景点的日度客流量数据,一个来自于洛杉矶动植物园,另一个来自于格里菲斯天文台。利用参数和非参数两种估计方式,作者确认了臭氧警报会降低客流量这一事实。在回归分析中,作者控制了天气、节日等其它潜在干扰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警报会为动植物园和天文台分别带来约12-15%和3-6%的客流下降。由于天文台会在晚上开放,且晚间臭氧浓度较低,天文台受到影响会比动植物园更小。景点客流数据的特点还为研究异质性提供了可能。由于儿童、老人和普通成人的门票不同,数据中可以明确区分出三类人群的客流量。作者发现,从客流减少的角度来看,警报带来的防御行为在儿童和老年人群体表现得更为明显。
为了回答第二个问题,结合断点回归的设计,作者将警报与气喘病(asthma)就诊数量的变化联系起来。结果显示,警报会显著降低警报发生后几天内的气喘就诊数量,且这一影响在青少年群体尤为明显。作者同时利用非参数估计对比了“是否考虑警报带来的防御行为”对实证估计的潜在影响。以青少年群体为例,如图所示,忽略防御行为的影响会显著低估臭氧污染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注:图中的“No Alert”可近似理解为剔除警报所产生的防御行为带来的(正面)健康影响。
原文信息:
Neidell, Matthew. Information, avoidance behavior, and health the effect of ozone on asthma hospitalization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09, 44(2): 450-478.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们关注环境与资源、农业与食品、发展与政经领域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发表在高水平国际刊物上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
农经好文章
READ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