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文献 | Ag Econ 农业供应链的变迁:以发展中经济体为例

马梅琳 农经好文章 2022-12-31

本期专题

农业与食品:食品供应链

导读

1980年前,许多发展中地区的农业-食品供给链(agri-food supply chain)都有着明显的国家控制(state-controlled)特征。在那之后,这些地区的农业供给链先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今天介绍的文章对发展中经济体经历的供应链革新做了回顾,总结了其中的经验、规律。该文可为研究我国食品供给链转型提供一些启发。


本专题其他推文:

经典 | ARRE 食品供应链的革新:概述


从中欧到前苏联地区再到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农业供给链的国有制色彩颇为浓重。即使在非洲、南亚等地,政府在农业供给链管理上也常常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政府不只管控农业生产和产品价格,也涉足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有不少大的农业品牌就是政府牵头打造的。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国有农业供给链逐渐分化到私营者手中。与此同时,由企业主导的供给链纵向协作也越来越常见(即vertical coordination。这一概念有别于纵向整合,即vertical integration。请参见“经典文献”第22期)。


Swinnen和Maertens 认为,贸易自由化(trade liberalization)使各国的进出口增加。因而,进出口食品种类和总量的不断改变也成为诱导农业供给链改变的重要因素。另外,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也是供给链变革的重要推手。在东欧,食糖、奶制品和零售业等产业曾经获得过大量的外资。这些外资企业随后也成长为当地的行业领头羊。


作者特别指出,现在的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质更细、更多样的需要促使新的食品标准(food standards)不断出现。这些产品标准有的是由政府制定的通行准则(public standards),还有一些则是由少数大企业联合或独立制定的个体准则(private standards)。


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提高意味着食品企业需要进行更多、更复杂的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在许多发展中经济体里,企业选择用供给链纵向协作的方式来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纵向协作介于现货市场(spot markets)和完全整合的市场(full ownership integration)之间,往往是通过企业间缔结合同来实现的。


具体而言,纵向协作的企业可以选择两大类的合约。其一,上下游企业可以约定价格和销量,形成销售合约(marketing contract)。在此类合约下,上游企业负责筹集资金,选择技术和投入品。另一种选择是签订生产合约(production contract)。在发展中经济体中,生产者往往是大量的小规模农户。由于缺乏资本、技术和必要的投入品,他们独立生产的货品很难达到新的质量标准。在该类合约下,下游企业可以为生产者提供资金、技术和投入品。


作者指出,已经有不少文献发现纵向协作显著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稳定了生产者出售价格和对出售量的预期。当然,纵向协作不一定总是有利于小农的。下游企业会选择和小农或者大型农业生产公司签约,也可能同时和这两种类型的生产者签约。


原文信息:

Swinnen, Johan and Miet Maertens. Globalization, Privatization, and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Food Value Chain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 37(s1): 89-102.

版权说明:未经书面许可,本页刊发的内容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转载事宜请联系:

arepapers@163.com。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们关注环境与资源、农业与食品、发展与政经领域的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分专题系统性地介绍发表在高水平国际刊物上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文献。

农经好文章

READ Economic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