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时艰不停学,课程思政在行动——福州大学线上教学质量报告(第2期)
共克时艰不停学
课程思政在行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复杂严峻的防控形势,福州大学积极响应和认真落实教育部提出的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决定,通过一系列及时有效的举措,不但全力做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而且全面保障了线上教学质量不滑坡、学生学习效果不打折,在思政育人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多创新。
结合此次抗击疫情,学校对此次线上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实施了三大举措:
一是发出“把牢政治方向,加强课程思政”倡议,落实学校“每门课程讲德育,每位教师讲育人”的总体规划目标,鼓励广大教师在尊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次疫情阻击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等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
二是同步开展“教材使用承诺书签订”工作,要求所有任课教师签署教材使用承诺书,保证在教学中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出现宗教活动和传教行为;学院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专业负责人对承诺书和教学内容进行双把关,承诺书经签字生效并提交学院存档。
三是加强线上教学督导,要求所有课程将线上授课具体网址链接、微信群、QQ群等报送学校备案,并采取学院自查和学校抽查相结合的督导方式,积极引导任课教师树立“价值引领、知识拓展、思维训练、能力建构”四位一体教育理念。
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号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教书育人责任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在线教学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本期线上教学质量报告重点向大家推荐化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紫金矿业学院3个课程思政整体试点学院的12个典型案例,以期给其他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更多启迪,特别对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化学学院线上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1:林翠英副教授
主讲《分析化学J》
林翠英老师依托所主持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分析化学》,结合疫情科研攻关,找准课程思政融入点,对本学期的《分析化学J》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1.在前言“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的知识介绍时,林老师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与防疫的重大事件相联系,让学生思考分析化学的三大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怎么体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中,以及分析化学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如何发挥作用,既加强了学生对学科和专业的使命感,又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林老师及时将本学院林振宇教授团队研制出新冠IgG/IgM试剂盒(胶体金法)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实例与学生进行分享。此试剂盒能快速检测是否染上新冠病毒,检测或缩短至10分钟。同时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胶体金的制备、胶体金技术在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应用,既让学生了解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的科研创新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又培养了学生对学校、学院的自豪感。
2. 针对第一章和第四章中有关“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内容知识应用性强的特点,课程组教师引入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的具体例子,既让学生对应用有个直观了解,又能让学生以现有的知识解决新型冠状病毒防疫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实例:
(1)采用次氯酸钠对城市进行消杀,次氯酸钠原液中有效氯含量为15%,相当于多少ppm?(此处涉及试样含量的表示方法)。
(2)若一辆洒水车的总容积约为6吨,加入400mL次氯酸钠原液进行配制,则洒水消毒液中有效氯含量为多少ppm?(此处涉及试样组份含量的计算)
(3)此浓度的氯含量是否有杀菌效果?与自来水中氯含量相比,并判断对人体是否有影响?(密度按1g/mL计)(此问题涉及分析质量保证与控制)
案例2:王文峰教授
主讲《有机化学A下》
1.结合疫情现状,前线医生护士们在用医学知识治病救人,告诉学生学好化学科学,因为化学是医学学科的坚实基础。医用消毒液都是各种化学药品,生产和使用都需要具备化学知识。核酸检测试剂盒都是运用各种化学原理和生物学原理配制的,主要是运用化学物质经过有机化学反应前后荧光性能不同来反映细胞状态和功能的不同。
2.中西医结合方式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具有宝贵的中药资源,但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比较匮乏,所以中药的药理研究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机化学研究中的提取和结构鉴定方法可以用于研究中药的结构成分,有机化学反应原理可以用于研究中药产生药学活性的根本原因,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学科怎样为人类服务。
案例3:曾庆新教授
主讲《普通化学A》
在给学生讲解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时,举了天津疾控专家张颖的例子。张颖以“福尔摩斯式破解病毒传染迷局”,她对宝坻百货大楼聚集性疫情进行了抽丝剥茧、条理清晰的分析,并普及了科学防疫知识,令人信服。我们对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时,也要把复合反应的每一个元反应都要抽丝剥茧的找出来,然后再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是枯燥无味的过程,但要细致入微、兢兢业业的工作,鼓励学生们要有耐得了寂寞、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
在讲Arrhenius公式时,强调这是实验方程,是Arrhenius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践总结出来。并举例:以李兰娟院士为代表医务工作者,都奋战在抗疫一线,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先后提出了7版治疗方案。我们化学也是实验实践的科学,要求同学们要重视实验,在开学以后要认真对待实验。而且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科研中也要重视实验,重视实践,总结规律,更好的为生产生活服务。
案例4:仪器分析教学团队
主讲《仪器分析》
1.线上教学将专业知识与疫情常识有效结合。
仪器分析教学团队紧密结合疫情形势及课程专业背景,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结合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的分析技术,启发学生开展学习和讨论。例如:(1)什么电镜技术能直观表明这一病毒具有典型的冠状病毒形态?什么电镜技术能解析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结构?(2)荧光PCR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的原理,为什么阳性率仅仅30%~50%之间?(3)新冠状病毒的核酸适配体已有公开序列信息,你能提出一种夹心法抗体检测试纸的设计方案吗?
我们探索将价值导向融入专业课堂,引导学生们理解“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介绍分析化学发展的若干历史阶段,引导学生关注分析化学发展前沿,巩固专业思想,加强学科和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教育。以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命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为例,介绍国内分析化学学科的长足进步,并将其同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变化,同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努力拼搏精神相结合。
2.如何引导学生讨论
《仪器分析》做为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多但课时有限。在对学生的引导方面,我们高度重视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充分利用QQ教学群进行网上问卷调查(截图附后面),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在撰写教学大纲前,我们就对教师应该关注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学生中进行了调研,便于教师在实际授课中有的放矢,力图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案例5:物理化学教学团队
主讲《物理化学J》
在线上《物理化学J》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正好上到了《分子运动论》章节,结合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问答题:基于目前非冠肺炎病毒结构与气溶胶特性,利用第一章气体分子动力学理论,分析非冠病毒形成气溶胶的特性、呼吸传播的途径与距离?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为什么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最有效方法是出门戴口罩,避免近距离接触?为什么近距离是指1-2米吗?
提供一些思路让学生去思考:
(1)试图从新冠病毒的大小,估算体积与比重,依据书上的1.4节分子运动论来分析新冠病毒的速度分布,预测新冠病毒的飞行距离,
(2)如果有初速度,如人咳嗽速度,估算新冠分子的飞行距离?
(3)如果考虑人体高度的影响,初射角?
(4)温度对新冠病毒飞行的影响?
同时也告诉学生,对于像新型冠状病毒这些未知的事物,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原理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线上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老师同学们各自在家开展教学活动,停学不停课,教书以育人为本,结合本次新冠病毒,进行了别样的线上专业课程思政教学。
案例6:吴波教授
主讲《计算材料学》
吴波老师利用QQ直播间,讲授了《计算材料学》第一次课程。吴波老师在讲授计算材料学学科发展背景和计算方法时,将当前抗疫工作最急需的药物设计方法和设计案例引入课堂,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药物设计初探:第一性原理计算COVID-19疫情病毒分子3CL水解酶结构”为案例题目,进行了一次生动鲜活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案例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争分夺秒地运用现代材料计算方法,针对新冠肺炎临床诊疗用药筛选及临床研究积极推进,期望尽快设计和筛选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药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3CL水解酶的分子结构已经被中国科学家公布,这对病毒药物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本次课程思政教学,吴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计算材料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在抗击本次疫情中的发挥出的争分夺秒、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吴波老师也指出,新药物和新材料一样,研究开发任重道远,科学的事情是含糊不得的,科学不能降低标准,一定要充分运用现代研究方法,严谨求是,开拓创新,只争朝夕,争取早日成功设计和制备出新型药物和新型疫苗。
案例7:彭开萍教授
主讲《材料科学基础》
彭开萍教授在进行《材料科学基础》授课时,利用课程中有关扩散的知识,教导同学们要科学抗疫。针对新冠肺炎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的问题,也就是病毒飞沫会在空气中进行扩散,在扩散过程中,扩散物质的量也就是病毒的量与浓度和距离有关,如果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扩散物质的浓度就会增大,那么感染病毒的危险性增大,所以,大家不要聚会,不要去人员密集处;另外,扩散物质量与距离有关,距离越大,浓度梯度不断降低,扩散物质的量就减小。因此,距离新冠病毒传染源1米以外是相对安全的,距离2米以上是绝对安全的。通过课程知识与疫情传播相结合,同学们学会了要充分尊重和相信科学,面对网上非官方发布的各种病毒传播的途径,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案例8:郑兴华教授主讲
《电子材料及工业应用》
郑兴华教授通过QQ直播进行了《电子材料及工业应用》授课,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案例教学。首先结合本世纪来二十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及相关领域与电子材料的相关性,引申到我国在电子材料相关领域无人获奖,积极鼓励同学们认真学习,投身科研,树立为我国科技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的远大目标。在讲述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石墨烯的研究者时,以石墨烯材料具有抑菌作用为例,进而结合当前疫情,分析新材料在抗菌抗病毒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鼓励同学们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响应国家号召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研究开发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造福祖国和人民。
案例9:邓平副教授主讲
《新能源材料及产业化应用》
邓平老师在讲授《新能源材料及产业化应用》课程时,涉及到核能应用中讲到我国自主研发原子弹的经历。他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例,讲述原子弹研制成功是全国人民大力协同、举全国之力实现的伟大成果。联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式,我国发挥制度优势,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协同有序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弘扬了“大力协同、勇于担当”的“两弹一星”精神。这是一种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继承与发展的中国精神。
教师线上授课、学生们在线学习
紫金矿业学院线上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案例10:李晓敏副教授
主讲《结晶学与矿物学》
实验学时多的工科课程能实现线上教学吗?答案是可以。李晓敏老师主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结晶学与矿物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继《普通地质学》导论课程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实践性属性突出,共72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各半,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李晓敏老师除了向有丰富线上教学经验人士咨询、亲测各类教学平台、选择合适的网上教学资源、组建该课程的教学QQ群、上传教材、课件及其他相关的课程辅助资料等工作外,还经事先申请及重重审查,去学院的实验室挑了一些最不可或缺的教具搬回家,并利用家里有的材料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教具,还换了专业麦而使得音频效果大大改善。
除了最大程度降低线上教学对实验部分的影响外,李晓敏老师在授课时非常注重与时俱进,结合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如在讲授晶体生长时以“福晶科技”为例拓展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意义、教学内容遇到“花岗岩”时及时剖析“日本人囤积花岗岩抗新冠肺炎”的荒唐行为等,使得课程思政内容自然融入而不生硬。
案例11:肖爱芳副教授
主讲《地质制图》
肖爱芳老师主讲的《地质制图》课程也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的基础专业课程。开学前一周,肖爱芳老师先后调研并多次测试了FZU学堂在线雨课堂、腾讯QQ、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形式的线上教学模式,最终选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和线上QQ平台发布教学计划、答疑、作业提交与批改的教学模式。
针对计算机地质制图实践环节的远程教育,对制图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都提前录制了视频,并编辑好与之对应的PDF文档,视频录制过程配有轻音乐,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习前一天下发将要实习内容文件夹压缩包,提醒大家预习。实习课程开始前对关键性的、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学生在实践环节出现问题知道解决的办法;实习过程中老师全程在线,QQ解答,无法QQ上回答清楚的问题远程控制学生电脑,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感觉虽然在家学习,但也能远程交流、互动,与在校学习并无多大差异,实习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解决。
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肖爱芳老师剪辑录制了一部分时长3分钟左右的思政课导读,内容涵盖保护地球、保护野生动物、爱国教育、感恩、学习态度等正能量教育,并配有背景音乐“我爱你,中国”、“等风经过”、“感恩的心”等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反响很不错,出勤率满满。
案例12:刘金艳老师主讲
《矿物加工科研素养与创新训练》
刘金艳老师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矿物加工科研素养与创新训练》课程线上教学中结合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政治过硬、业务合格的优秀矿业人才。下面介绍四个案例。
(1)在“科研素养”一词的讲解过程中,引入目前大家普遍关注的钟南山院士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有本领、有责任、有担当的正确的科研态度,结合“可否为了崇高的科学目标而不择手段,是否需要把私德纳入对科学家的评价”等议题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课堂讨论十分热烈。
(2)在讲解对“创新”一词的理解时,习近平主席提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胜。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很多创新的思维,如对酸性矿山废水的变废为宝利用,对矿物加工正浮选与反浮选的理解和应用、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选矿药剂的研发思路等,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加深了对专业的应用理解。
(3)在讨论科研与工程伦理问题上,同学们普遍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矛盾的么?通过讨论,大家更加强了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动力,并且鼓励各位有志之士多科研多创新,开发环境友好的技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同在。
(4)在“信息素养”的训练过程中,强调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关系,如何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收集所需的信息,管理应用这些信息,提升自身的能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做适应社会发展的“斜杠青年”,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