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对外少见组合式攻势?
组合式攻势,就是一个国家各部门非常顺畅的对一个国家或一件事发起连环攻势,从中谋取暴利。
美国最为擅长,举个例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科技的象征半导体产业从美国转移到日本,日本成了新的全球半导体龙头,日本最高的时候DRAM坐拥全球80%市场。
面对日本科技的强势,美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除了我们已经熟知的《广场协议》,美国的情报部门也联合美国司法部门、媒体等展开了密集攻势。
比如,做局。
1982年,FBI假扮IBM员工,故意把IBM的27卷绝密设计资料中的10卷发给了日立公司高级工程师林贤治。林很快上当,想要更多资料,FBI拿到证据马上公开,称“日本企业窃取美国技术”。
靠着这次成功的钓鱼执法,美国对日立、三菱进行制裁,日本产业界被美国司法界搞得元气大伤。
同样的故事,咱们中国人应该也很熟悉。
但是,类似这样情报部门、经济部门、司法部门、政客、媒体乃至企业界联合的攻势,中国就极为罕见,很难做出这种操作。
为什么?
咱们一直说中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制度有巨大优势的同时,自然也有劣势。就比如上面说的这事。
中国同美国的斗争就是两种文化、两种制度的斗争。
在中国除了党政机关,甚至除了核心领导,我们其他社会部门很难独立设置议题,其他部门也很难配合,以至于还有不作为、懒政等问题。这样的弊病,同样会发生在外交、情报部门,整体反应缓慢、应变不足,层级特别鲜明。
而美国不同,他们是扁平的,政商学经甚至媒体、NGO以及情报、司法部门全都是通的,不仅是信息,还包括人事。各个部门在自己的权限内决策动作极为灵活,非常顺畅的就可以对其他国家联手布局。
所以在各种国际斗争中,往往看到两种极为鲜明的风格。
一种是美国式的密集攻势,各种招数层出不穷。
一种是中国式的稳扎稳打,很少出手,追求出则必中。
当然这也跟中国处于守势有关,没那么多试错空间,自保有余、出击不足,那就必须减少动作,避免被美国人以快打慢。
小镇讲过很多方法论,今天这篇也可以用来理解中美不同的斗争策略。比如正发生在欧洲的、东亚的以及太平洋的事情。
我们怎么应对?
伟人说过,不能本本主义。
保持我们的优点,稳稳地步步为营,只要我们定力足、人心齐,这也就是昨天小镇说要堂堂正正的关键,因为我们玩阴谋真比不过那些有天赋国家。
也因此,美国式的招式百出也没什么可怕的,毕竟攻势密集也就意味着力散了。
金老先生也有句话,“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