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亘古
5
@artag
6
朱令
7
@两性
8
@佛山综合
9
@调研纪要
10
kN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1'
4
@亘古
5
@artag
6
朱令
7
@两性
8
@佛山综合
9
@调研纪要
10
kN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宾曰语云被法学教授投诉:严重侵权,“违法犯罪”!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上海王”柯庆施之死的真相
毕业论文辅导| 你又不是伞,硕士论文|毕业论文|博士论文|课题论文不行就被硬撑了,靠谱的辅导机构才是晴雨伞!
缺人:60r/次,立结~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晴天买伞,雨天买鞋
Original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2-04-25
收录于合集 #社会民生
18个
最近大家对疫情非常关注,谈下小镇的看法,就不再一一回复了。
- 1 -
小镇有几年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涉及到组织接待等一系列事情,各省总体是差不多的,但有两个地方让小镇印象特别深刻。先说明一下,这仅仅是小镇曾经的一些个人体会,不代表任何评判。
一个是上海。
风格非常职业,在临出发前会事无巨细的沟通,沟通的时候确实觉得挺烦,其他省虽然也很细但没到这份上,而且也会留下比较多的灵活空间。
与沟通的繁琐相对应,上海最让人踏实的是,只要提前沟通了、说好了,那就尽管放心,每次都不出岔子。但凡事总怕个“但”字,有一次在上海深夜临时有一件紧急需求,就不具体说了,当即就跟上海方面负责接待工作的说了,如果放在其他省这都是很顺畅的事情,但意外的是,这位接待的人说:这件事没有提前说,我们没有准备,现在处理需要赶一下流程,我们才好协调。
当时已经是深夜,怎么走流程呢,而且紧急需求也不是能提前想到的,于是就与对方沟通,希望能先帮忙解决,第二天一定补上。
沟通的过程不多说了。最后双方充分考虑对方的难处和事情的急迫性,上海方面先去抓紧协调,而我们深夜联系北京值班人员抓紧赶流程,最终也确实没耽误。
不过这次以后,在同上海沟通的时候,需要确定的细节又多了几件。
另一个是东北某省。
与上海对比特别强烈,与小镇对接的那位确实豪气,问啥都说“没问题,安排的妥妥的,已经这么多年了尽管放心”。结果一过去,大面上当然不会有问题,但是各种细节、协调等等实在是搞得有些手忙脚乱的,总是在担心接下来会不会出啥小瑕疵?当然,碰到问题之后,协调起来特别迅速,堪称雷厉风行,也不需要啥流程,一说就做。
现在想想,那次深夜的沟通以及全程的忐忑都记忆深刻。
但如果让小镇一定要选一种对接方式,无论多少次都会选择上海,希望所有的工作都能像上海一样,哪怕繁琐一点但起码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安心的。
毕竟工作久了、积累多了,各种突发情况、细节等等还是比较清楚的,把各种问题列个表逐一确认就是了,总比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出现个岔子强多了。
上海的风格不少朋友也有类似感触,私下讨论可能是与上海接受西方文化、外企等影响比较大,特别职业化、特别讲契约,就少了许多我们已经习惯的所谓“灵活”。但是“灵活”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接待,在人力、物力的消耗上,上海这种事无巨细的风格无疑效率更高,相信背后一定有大量的协调工作,绝非一般地方能办到,需要整个系统的整体提升和配合。
这也就是上海的底气。
但,仍然是这个“但”字。
- 2 -
世界上有些事,是完全没法预料的,比如病毒的变异、比如人性。有些人就是瞒报、就是造假、就是要跑、能接种但就是不肯接种疫苗,怎么解决?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小镇在北京上海之间往返十余次,在上海累计也待了一个多月,不说其他城市,北京上海之间的对比也非常强烈,还是先讲两个小例子。
第一个是深夜车站出行。
为了节省时间,小镇经常下班后晚上出行,这样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到站后已经是深夜,出行特别头疼。尤其是深夜到北京南站,叫网约车总是莫名其妙的接单后一个小时都不过来,只能去排队等出租车,一百多人的队伍等一个半小时是常态。
然而去上海虹桥,无论是高铁还是飞机,无论任何时段,刚开始排队也是看到一百多米的队伍折来折去,第一次的时候确实挺“绝望”的,但没想到很快就坐上了。有一次小镇还专门掐表,前面近200人排队,放在北京南站最起码1个小时起步,而上海只用了13分钟。
当时小镇就专门记录了上海虹桥出租车的调控,非常灵活,包括备用停车位的启用、人员安排、紧急通道等等,井井有条,而且每次都是这样,看到排队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就会启用备用措施,一看就是有非常好的预案。
第二个是疫情防控。
在一般情况下,上海和北京疫情防控都基本不对个人生活产生多少影响,大多数情况下除了戴口罩跟疫情前感觉也没太大区别。上海曾经把一个奶茶店划为风险区,而北京也曾只封一栋居民楼,而且还对不同单元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都算得上精细。但还是有一些特别明显的不同。
一是核酸采集点。
北京的核酸采集点特别多,做核酸走上10分钟就能有一处,一般排队10分钟以内也就完成了。在特殊情况下,还会大规模增加临时采集点,在居民区500米范围内甚至有7、8个点,一般也不采取强制性全民核酸检测,就把点安排上,社区放个喇叭不停喊免费核酸检测。
然而上海就不一样了,想要做核酸太难了,每次到上海第一时间就要预约,还要准备专门时间。上海的核酸采集点实在太少了,除了团队、特别贵的个人上门,其他往往只能在定点的医疗机构,平时还好,排队小20分钟,但是一旦出现疫情确诊,所在区一下子排队能到几百米甚至更长,早上8点开始排队,11点不一定能采集完成。
二是日常防控措施。
说实话北京的防控其实谈不上严密,但有一点是一直坚持的,进门必须扫健康码,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商场饭店等公共场所。而到了上海,小镇习惯性想要扫码,结果发现其他同行的人直接进去了,有的还奇怪小镇为什么扫码。
- 3 -
例子讲完了,谈谈小镇的想法。
预案当然是必须的,有了预案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大大提高效率。
疫情防控一定是常态化、长期的,物资和人力消耗极大,倘若不能够合理规划,一窝蜂搞饱和式人海战术,一时半会肯定效果没问题,但是一年呢?两年呢?甚至更久呢?
扛得住吗?
所以数字技术和精细化的措施也是必须的,这跟“动态清零”是捆在一起的。
倘若没有精细化的手段,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可以一直消耗,人命大于天,但是一个国家必须要计算如何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否则难以持久。
对精细化的手段保持自信当然是必须的,如果我们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还不能让老百姓安心生活、工作,而是一直生活在未知、迷茫甚至恐惧中,那防控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毕竟疫情防控等一切工作是为了人民。
但对过去行之有效的措施,不能觉得现在能行,未来也一样能行,必须要保持警惕。
这就像小镇开头讲的例子,很多事是无法预测的,我们不可能穷举一切可能,更不要说有些事情我们根本无法预料,比如病毒的变异。我们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仍然在初级阶段,我们也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新的变化,人类过去形成的对病毒的认知不是真理,哪怕被颠覆也不奇怪。
我们在2020年以极为坚决的措施暂时压制住了病毒,并且在长达一年多里基本实现了“动态清零”,这在全世界都是唯一的,除了局部地区部分时段、部分行业以外,整体上我们保持了正常生活和工作,虽然确实比2020年以前麻烦了一点,但对比下国外已经非常不错了。
千万不要觉得西方所谓的躺平就真能躺平,新冠肺炎不是大流感,人心没那么好骗。
新冠病毒的毒性仍然没有完整认知、未来如何变异也不清楚,就算新冠病毒不再变异了,那也不是得一次就不会再得了,仍然会一次再次再再次,西方仍然要面临没完没了的核酸检测,医疗系统仍然在崩溃线上挣扎。
- 4 -
未来怎么办呢?
小镇不是医学专家,只能从公共管理角度去看,还是要未雨绸缪。
一个是建立平时和应急多套预案,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切换。
就如新加坡目前正在做的,当然这需要非常强的社会整体治理能力和公民意识,国内大多数城市很难学习,但完全可以以预案形式进行固化,有预案就比没有强。
二是抓紧完成机制调整,做好相应准备。
尤其是到底应该怎么收治,物资又该如何调配,一直在一线疲劳作战的医务人员又该如何轮换,等等,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三是以空间换时间,更要珍惜争取来的宝贵时间抓紧调整。
我们必须有一个心理准备,一定要居安思危,好好想想万一现在的防控措施未来效果大减怎么办?
一方面当然是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比如北京2020年就开展的定期新冠病毒环境采样检测,就提前发现了德尔塔传播链,并且迅速处置,避免了病毒扩散。
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在社会层面进行引导,千万不能让老百姓麻痹大意,要保持适度紧张的状态。比如人口集中的公共场所,保持健康码扫码、测温仍然是必须的,扫码不仅仅是检查,关键提醒每一个人,我们仍然处于疫情防控状态,万万不能松懈。
更何况在城市高楼密布区域存在“峡谷”效应,定位本来就有偏差,就算卫星定位、热点辅助定位、基站定位等所有定位方式全部用上,也不一定能够精确确定每一个人到过哪里,一定存在误差,而扫码就是关键的校正。
要相信技术但不能迷信技术。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要寻找稳妥的方式让所有人明白自己仍然有可能被感染病毒,一旦可能被感染又该怎么办?我们过去做的实在太好,老百姓别看抱怨很多,但是大多数人仍然觉得一定能清零,自己被感染可能性很低,这里面就存在很大风险。
影响非常多,比如说有些人做完核酸不等结果出来就出去旅游,在很多地方引起病毒蔓延;比如相当一批人觉得已经安全了,没必要打疫苗,尤其以一些有一定文化的子女居多,他们总是各种理由拒绝给自己的父母打疫苗,也包括很多高龄老人,觉得都80多了无所谓了,等等。
其实很多理由说来说去,就是觉得自己不会被感染,又或者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被感染了也没事。
已经2年多了,现在的准备仍然很不充分,现在需要抓紧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就算是一线城市都达不到西方的医疗人均水平,更何况中国大多数地区呢?
都不说乡村,单说县城,很多县城只能治病、不能救命,平时都要去市里、省里、北京等地方,那一旦扩散呢?一个县才几台呼吸机?
我们的医保社保也扛不住,很多人拿深圳和上海对比,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差别,那就是人口年龄结构,上海一年社保开支是深圳的3倍以上,如此多的老人一旦大量被感染单单财政就扛不住。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动态清零”必须坚持到底,必须全力以赴,但在具体工作的时候,万万不能有侥幸心理,还是应该坦然面对一种可能,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我们一切防控措施都顶不住多次变异后的新冠病毒,我们又该怎么办?
一些事,不是不去想就一定不会发生,面对问题提前做好准备,总比毫无准备强得多。
其他文章推荐
■
一锤定音,扫清魑魅魍魉
■
中美欧:未来能源、供应链与地缘之争
■
人生前35年的个人发展方法论
■
中央部委公务员的待遇与发展
■
2022年中国房地产政策、房价及个人选择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