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要会议:诊脉中国经济
- 1 -
4月6日按惯例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二天总理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邀请专家和企业家座谈。这两个会议都是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
这个会非常重要,想在一篇里说完根本不可能,有一个点极为重要: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有的超出预期”。
关键词是“超出预期”,说直白点就是:已经知道今年很困难了,已经做了充分思想准备,做好打硬仗的准备了,但没想到才3个月,发现仍然低估了严峻性。
按理说,中国的经济形势预测能力非常强,国家手里掌握的资源、能力也极为强大,要比美国等国家政府有更大主动作为的空间,比如中国2004年启动“嫦娥工程”,搞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定了2020年要完成,结果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就是完成了,取回了2公斤月壤。
去年我们也抓住了关键窗口期进行了一系列关键改革,当然也使得资本和市场出现恐慌,出现了一些困难,但后面调整很快,去年四季度也做了很多的调研和应对,各方面都对2022年的经济发展严阵以待,但还是“超出预期”。
关键在“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这句话,直白的说是三大不确定性: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意外冲击,“动态清零”难度加大,现行最优政策下,直接影响到国内的经济活动,国内经济运行不确定增大。
二是俄乌冲突,直接让欧洲各国对政治安全的重视超越经济安全,欧洲经济复苏被中断,冲突本身也严重冲击了当前的全球秩序,将导致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大。
三是美国加息周期,受到中国经济下行、欧洲经济复苏中断、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等影响,也将出现更多不确定性,而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国,其内部问题也将深刻影响全球,全球秩序、大宗供应的不确定性增大。
这些不确定性,每一条都非常值得展开说。但小镇一贯观点:对于中、美这样的大国,最关键最核心的仍然是自己的国内问题,只要把本国的国内事务搞好,外部的事情迎刃而解、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所以,国务院常务会议讲“超出预期”,关键还是国内超出预期。
- 2 -
怎么理解国内超出预期?
那就要回到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对2022年的中国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进行了筹划,其中提到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这三大压力就是“超出预期”的关键。
第一个:需求收缩
放在第一位足见“需求”的重要性。
前些年中国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近欧洲也在搞供给侧改革,当然美国也在学。但是中美欧三大经济体在供给侧方面的任务、目标截然不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重点是解决供给过剩、消费不足问题,而欧美主要是供给不足、消费过剩。
本来中美欧尤其中美紧密合作,大家的问题都能得到缓解。但毕竟这个世界不是讲最优、协作,还有政治、博弈、见不得别人(国家)更好等等。还要牵扯美国等内部斗争,小镇之前提到过美国现在的民主政治已经成了否决政治,只看立场不讲对错,而欧洲早就成了“戏子当国”,在欧洲最困难的时候,欧洲却没有了靠谱的政治家,实在是欧洲的不幸。
在2018年以前,中美之间的协作还是非常通畅的。比如2015年前后美国本来按计划要进行加息,但是经过中美磋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表现不好,美国担心此时加息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无法达成效果,所以美国暂停了加息操作。等到中国通过供给侧改革、去库存、加大基建等刺激经济上行之后,美国才开始加息。
但是现在,中美贸易战打到激烈的时候,疫情竟然来了,还大大超出全世界预期,都已经两年多了,目前仍然没看到结束的曙光,新冠病毒压根不受天气温度影响。现在大家只能祈祷病毒的毒性持续减弱,比如真的类似于“流感”,然后看看毒性减弱的新冠病毒有没有可能受到温度上升的影响。
而欧洲呢?雄心勃勃被俄乌冲突直接打晕了,根本指望不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需求就更加收缩了。
国内外不确定性增大,国内失业增大、收入增加可能性下降、房贷断供增多、疫情下工作生活不确定性增加。
这种情况下,谁都会更加珍惜手里头的现金,这是对于未来的信心问题,是综合影响的结果,不是说发钱就能解决。在现在的情况下,就算发钱,大家也不敢贸然花了,还是得紧着用。
但是一定要注意,中国长期供大于需求,而今年全球各国经济复苏,中国商品出口不太可能延续过去两年的暴增,那供给会不会更加过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进一步拉大,这非常影响经济的循环。
第二个: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主要是来自于原材料、劳动力以及供应链安全的三重冲击,这三个冲击都会对物价造成影响。
原材料和劳动力构成冲击的第一波,直接带动上游原材料和工业产品价格上涨,表现为工业通胀,PPI(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进而传递到消费领域,导致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
对于社会物价稳定,如何在工业和消费之间吸收掉通胀极为重要。过去十多年,中国主要通过两大途径吸收:
一是中上游生产者让利消化,核心就是让生产者让出利润:一方面是央企国企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保持基本物资的价格稳定,比如说最近能源价格暴涨,欧洲电费价格翻番地涨,但国内电价基本保持稳定,这就是上游吸收掉了;另一方面对于民营企业,就要靠市场竞争,生产的多了、供给过剩,就迫使生产者让利,否则卖不出去,需要竞争充分甚至过度。
二是通过商品的流通环节吸收,核心是提高流通环节的效率,压缩利润空间:这个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典型的就是电商,在有电商之前,我们要在线下购买商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要经过很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要增加利润,而每多一个环节也需要增加商品的出入库、转运,这都是成本。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俄乌冲突、新冠疫情直接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不确定性增大,在对未来摸不准的时候,企业第一反应是要求活下去,要活下去就不愿意扩大投资、更加珍惜现金流。
而去年以来大宗商品不断暴涨,央企国企承受的压力已经很大,再继续下去可以挖的潜力也有限了。
企业想要活下去,就得降低成本,这也直接导致各行业都出现了一定的“裁员潮”,比如一贯对员工比较佛系的公司,都开始引入了阿里的“末位淘汰”,开始减员增效。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让生产企业消化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太现实。
而流通环节经过这些年电商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显著超越其他国家的高峰,已经到了90分的水平,再提高太难了。很多工厂已经在强化智慧生产,减少库存,提高转运效率,减少二次运输;京东这类电商也在持续提高物流效率,推行上游生产商直发。
然后是供应链,一方面是芯片等高技术部件限制中国企业使用,另一方面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各国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仍然无法恢复到2019年水平,再加上俄乌冲突影响,很多中国过去需要进口的商品也出现了缺口。
第三个:预期减弱
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已经说了,不再赘述。另一个预期关键是资本,包括国内的、国际的。
去年的一轮改革、中美欧等大国之间的不确定性,资本都在观望,资本当然想投资,毕竟搞资本的都知道“富贵险中求”,不怕风险就怕不确定性。
现在有两个点:
一是政策方面始终没有透底,资本拿不准,就想再看看。
政策目前确实比较暧昧,也确有需要。比如说房地产,最近一些股票被炒作,很多人就是在赌国家要放开房地产,继续用房地产刺激经济,国内一些城市也确实放开了一些,有的放开力度还很大。
但从整体来看,房地产政策是否调整不能看房子难卖的城市,关键看大家希望买入的城市是否放开。很显然,中央目前并没有放开。广州接力贷成了“一日游”,北京旁边的燕郊首付降到二成也立刻被紧急叫停,政策并没有变。
二是国际资本外流。
有的原因大家了解了,国家之间的不确定性、政策可能从严的可能性。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中美主权债也就是国债利差收窄。
去年10月,财政部在香港发行了40亿美元的主权美元债,当时受到境外资本的热烈欢迎,超过240亿美元认购。认购的多了也就压低了利率,当时3年、5年、10年和30年期品种相对美国国债收益率利差仅为6、12、23和53个基点。
而到了二级市场,中国3年期收益率甚至低于美国同期限国债收益率,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发生。
从好的方面当然是全球资本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证明了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韧性,也说明国际资本对中国有信心。
但是坏的方面在于,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美国终归是世界第一霸主,资本还是要谋利的,美国的国债收益更高,那资本自然会流出。
当然,中国A股堪称没骨头的表现也打击了国际资本的信心,从年初的流入变成了现在的流出。
- 3 -
那么未来怎么办呢?
办法说起来很简单,无非三条:
一是应对好不确定性因素,把不确定的变为确定性。典型的就是尽快实现新冠疫情的全国“动态清零”,让中国经济进入正常运转状态。
二是纾困兜底,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减少对困难行业、企业的税费,提供更多的定向资金,给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发放失业补助或生活补助,更关键的是保市场主体,让更多市场主体活下去,才能保住就业,能够就业就算再难,以中国人的韧性也能坚持下去。
三是加大力度刺激经济。国家该刺激还是要刺激,今年的刺激力度大概率要超过2008年,资本、金融、产业界都在翘首以待,这一笔巨大的刺激资金流向哪里,至关重要。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面有很多存在冲突,需要权衡。
有读者建议一篇文章就聊一个问题,小镇觉得很有道理,那么怎么刺激、政策怎么调等问题我们之后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