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1
3
起源 解读 龚
4
妈 分享 回
5
123456
6
南京李志
7
写小说
8
@六镇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法明传[2024]173号
2
1
3
起源 解读 龚
4
妈 分享 回
5
123456
6
南京李志
7
写小说
8
@六镇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观察|官方通报陕西蒲城一职校学生坠亡:事发前与舍友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 认定该生系高空坠落死亡
桐城一派|倒在“跨年夜”的龚书记,13个字换来免职调查冤不冤?
比佟丽娅还恋爱脑,怀孕7次流产4次,目睹丈夫背叛却选择原谅
市管干部“龚书记”免职迷局
讣告!又一知名女星在家中去世,终年54岁,曾是无数人白月光…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仁至义尽,舍义求利
Original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01-02
收录于合集
#国际关系
91 个
#中国道路
45 个
- 1 -
中国人习惯于将国家拟人化,从人与人的私人交际的朴素道理出发,去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这一套容易过于夸大人的影响,比如从各种阴谋、斗争的角度去理解国家之间的关系,设想某个军师一样的人物像下棋一样摆动各国,这套说法很有趣、也很有市场,但并不利于正确的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导致误判。
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不能用人际关系的道理去加深理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一定要把握好,掌控好主次和度。
之所以可以将人际交往的一些道理应用在国际关系上,小镇总结了三点:
一是当今地球算是个熟人社会。
当今全球国家和地区全加在一起也不过200多个,算上有影响力的国际性组织和超大型跨国大公司也不过几百个而已,从个体数量来说,跟一个村落差不多,彼此之间互相都知道,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就会打交道,某个国家或者组织做了什么事,其他也都看在眼里,而全球化更是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俗话说:出来混,总是要还得。
这跟个体数量庞大的城市不一样,个体多了,就从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社会,往往就少了很多顾虑。
二是领导人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因素,而领导人也有感情和偏好。
三是国家的外交选择,与彼此人民的感情好恶密切相关,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后两个就不多展开了,就拿日本来说,由于历史遗留的严重问题,中日之间想要加深感情,难免会受到民间的极大影响,而民间的动向往往和一些具体的事件相联系,进而影响到双方关系以及两国的内政。比如说2012年因为钓鱼岛事件,国内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日游行示威,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
所以说,不能把人际关系简单粗暴地挪到国际关系上,更不能以人际关系的好恶为主去理解,但并不意味着国与国之间就只讲利益,没有感情、不受感情影响。
起码中国的对外交流,非常注重感情。
我们常常看到,针对一些对华不友好、损害中国利益的事情,外交部表态中往往提到“感情”,比如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安倍执意参拜靖国神社、韩国部署萨德导弹、中国赴美留学生被遣返、一些国外媒体的扭曲报道等等,中国外交部都会有一句话,
“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有时候会加上“严重”等定语。
很多外国人很不理解,觉得都这样的事了,中国的利益和国家尊严受到挑战,怎么才说“伤害感情”?觉得中国软绵绵的,海外曾经有热议,觉得是不是翻译错了。
这与西方为主导的价值观有关,美国人动不动就把“利”放在嘴边,说“损害美国的利益”,从来不说感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确立了全球秩序,利益也就成了世界各国最容易理解的,所以对中国人老说“感情”不太理解。
而这种不理解,也导致了一些国家在面对中国的时候出现战略性的严重误判,付出了惨重代价。
- 2 -
“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这样的措辞首次出现在官方表述,小镇通过人民日报数据库检索,追溯到了1959年,如果有更早的还请大家指正。
1959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谴责印度军队侵犯我国领土》的文章,原文表述为“这不是伤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吗?”,随后几经调整,固定为“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的表述。
中印关系比较复杂,虽然从建国开始围绕西藏和边界,一直有矛盾,但双方开头非常甜蜜,毕竟中印之间都曾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都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重任,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都有共同利益。
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早在1950年4月1日,两国就互派大使,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两国一直彼此扶持、投桃报李,有很多例子。
比如中国声援印度从葡萄牙手中收复果阿,而印度则支持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明确拒绝“两个中国”的提法。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印度也一直在外交上极力支持中国,比如受中国委托向美国转达中国政府的警告;在1951年第六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发起提案,污蔑中国为“侵略者”,印度也坚决投票反对,对于其他不利于中国的提案,印度要么反对要么弃权,双方经贸合作也非常密切,早在1954年就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这对中国打破西方的“禁运”极为重要。
两国领导人交往也非常频繁,彼此支持对方的主张。比如1954年6月,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应印度总理尼赫鲁邀请首访印度,访问期间,周恩来与尼赫鲁进行了6次正式会谈,两国重申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联合向全世界倡导五项原则;几个月后,尼赫鲁访华,同样受到了中国的热烈欢迎,那时候“印地秦尼,帕依帕依(中印人民是兄弟)”的口号是两国人民共同的呼声。
那个时候,巴基斯坦还是亲美的。
但两国还是有一个避不开的关键矛盾,那就是藏地。印度一直希望继承并扩大英国殖民主义的遗产,主要有两大诉求:一是以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为代表,蚕食中国领土;二是希望藏地自治化,将藏地变成中印之间的“缓冲区”。
中国绝不可能答应这个要求,尤其不接受藏地自治,但那个时候中印友好是主流,双方有非常多的互利合作,双方感情也很深厚,于是中国为了维护长远关系,希望通过谈判解决矛盾,甚至做出了一些让步。
比如中国表示在边界划定前,双方按照传统和实控线维持现状;又比如愿意对“麦克马洪线”采取比较现实的态度,但前提条件是绝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甚至在印度咄咄逼人,制造了郎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之后,为了避免冲突,中国单方面将军队撤退到本国实际控制线以北20公里外,以诚意换取中印之间会谈解决分歧。
1960年4月,为了避免即将到来的冲突,周恩来总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访问印度,当面向尼赫鲁耐心说明,挑明了中国在中印边界上的底线,为了表达诚意,还于1961年10月与缅甸、尼泊尔签订边界议定书,中国始终保持友好的态度,当时缅甸总理动情地说
“感谢中国没有以大欺小、以强欺弱!”
,这也化解了缅甸长期面对中国这个庞然大物的不安全感,从此之后,
缅甸成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坚定支持者
。
但是这一切举措,并没有换得印度的尊重,甚至印度反而认为这是软弱的表现。比如1960年初,尼赫鲁和国防部长等高官、军事将领商定了对华作战计划,制定了
“前进政策”
的总体方针,并在1961年年底派出军队对我国领土进行蚕食入侵,以单方面行动试图改变边界控制的现状。
尼赫鲁之所以采取这种行动,关键点就是印度认为中国会一退再退,笃定自己无论向前推进多少,中国也不会进行武力干预。毕竟那时候中国腹背受敌,非常需要国际世界的支持,也需要通过印度向西藏输送物资。
但就像美国人错判,中国不会出兵朝鲜一样,中国人讲感情,讲仁义,但不代表没有底线,当仁至义尽之后,如果还是得不到尊重,对方仍然在肆意伤害中国的国家利益,那么就只能“勿谓言之不预”了。
于是1962年初,针对印军入侵并设立许多据点,毛主席批示
“决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的方针,1962年4月,中国恢复了在边界的巡逻,在坚持“不开第一枪”、尽可能避免冲突的原则下,展开了一系列行动阻止印度蚕食中国领土,甚至对印度侵入中国哨所,表现了极大忍耐。
但越是忍让,印度反而越认为中国软弱,变本加厉。面对印度单方面屡屡入侵并拒绝谈判的态度,毛主席有过深刻思考,认为核心是尼赫鲁认为中国内外环境艰难,当时战略重心在东部沿海,在西南边境不敢真打,认清这一点后,毛主席下定决心,开展对印自卫反击战。
反击当天,西段印军主要据点就被扫除,东段印军精锐第七旅被全歼。需要纠正一个历史常识,现在很多文章谈到对印自卫反击战,为了夸耀中国军力,总说中国大败印军,先锋快打到新德里了,事实上,
中国军队从未攻入印度本土,一直将战线控制在传统习惯线以内。
毕竟,对印自卫反击战不是为了争夺领土,而是为了惩戒,表达中国捍卫底线和国家主权的态度,争取印度坐下来谈判。正因此,在中国取得战场上压倒性胜利后,主动宣布停火,并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千米,主动交还缴获的武器装备、释放所有印军俘虏,并再次建议中印举行会谈。
从印度这件事上,足以看到,中国人是讲感情的,如果对中国是有善的,那么一些具体领域的利益是可以谈的,中国可以做一些让步,以换取长期的友好关系,减少两国的摩擦。
但是讲感情不是没有底线的,一旦越过底线,中国也只能不讲感情,好好讲讲利益和实力了。
- 3 -
任何国家的政治决策,都离不开一国的文化传统。中国自古确立了伦理礼仪,讲情义,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就是典型。
中国人传统上也习惯了在与人交往中,先付出表达诚意,但也希望对方能够对等或者增加回报,互相表达诚意,这也是中国传统商业的
“仁以取予”
,讲凡事不做尽、利益不占尽,取予有度、先予后取。
相比西方“人性本恶”,通过契约严格约束,这样的原则其实能够大大降低商业往来的成本,但可惜随着西方商业思想进入,一些人以“自私自利”为荣,以欺骗获得不义之财,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中国传统商业观念被打破。
但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先予后取、有来有往仍然是正道。
哪怕两个人之前从来没有任何联系,只要有一方主动,建立了关系,随后对方给以恰当的反馈,也能让两个人的关系不断深入,但如果被骗了一次,那也就没有下一次了。
这个道理,也可以拿到中国的对外交往上。
当然作为国家,还是要以理性、利益为基本,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了长远利益适度让渡短期利益。
只要对方给出了积极回应,中国认为能够通过情感上的交流实现长期互惠,那让渡一些短期利益、遭受一些损失也没什么大不了,反之,如果对方不讲感情只讲利益,那中国也一样,而这或许也是中国这样的大国才有资格做的。
有很多的例子。
比如中俄之间,比如中越之间,又比如中国与美国、与澳大利亚、与菲律宾等等,而在中国对外援助建设中,也特别看重国家之间的感情,但绝不会被感情束缚。
比如韩国朴槿惠,我们将其称为“中国人民老朋友”,全世界目前总共不过数百人,但是当朴槿惠政府执意部署萨德,这哪里是朋友该做的事,于是外交部表示“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此后中韩两国关系骤冷,各领域交流合作受到影响。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尤其中国与美国展开激烈博弈之后,中国表现了极强的韧性,展示了与美国代表的西方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主动理解中国人的“仁义”“感情”到底怎么回事,更加珍视与中国加深感情,对于可能伤害感情的事,也格外慎重,也降低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信任成本。
想要与中国加深合作,那就要懂中国的规矩。
而这,也正是中国式道路的表现,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只有利益。
其他文章推荐
■
一个国家的失败
■
俄乌冲突即将收盘,乌克兰完了
■
我们必须虚心向美国和俄罗斯学习
■
防控新变化:如何走出疫情阴霾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防失联,请关注“大树乡谈20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