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费为皮,投资为里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0-17

最近有一个很重要的文件,颇令人振奋,主要目的是恢复和扩大消费,共有20条措施,包括大宗消费4条、服务消费4条、农村消费4条、新型消费2条、消费设施3条、消费环境3条。

具体内容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自行检索查阅。

谈几点主要的体会。

第一点:扩大消费是解决当前经济问题的关键。

关于消费的问题不用多说,谈三组数据:

一是消费尤其居民消费占比过低。

目前多数较发达国家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普遍在80%左右,其中60%左右是居民消费,20%左右是政府消费,目前我国政府消费占比约为16%大致对应,但居民消费占比仅为38%,短板很突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工业体系是为全世界准备的,就算在产能部分激活的情况下,仍然严重过剩。工业化导致商品供应过于充足、成本持续下降,给全球各国带来了通缩的压力,为了抵抗这种压力,各国纷纷采取了增加货币供应,也就是放水,才勉强维持较为平和、健康的通胀水平。

现在占全球最终需求一半的发达国家因为种种原因,消费萎缩,对供应端造成了巨大压力。过去是依靠内需和外需合力才实现了正常的循环,现在外需萎缩,内需仅仅只有38%,显然不足以支撑。

第二组数据,重点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以2022年与2021年、2019年进行对比,这些数据各地统计部门可以查询。

2022年人均消费支出榜出现了巨大变动,过去长期位居第一、第二的上海、北京较2019年都出现了萎缩,分别下降0.3%和1.6%,与2021年相比更是下降6.2%和2.5%,这与去年的疫情有关,除北京、上海这两座城市以外,其他一二线城市较2019年还是上涨的,尤其是杭州从2019年44076元上涨到50336元,成为全国所有城市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城市。

上海退居第二,宁波、苏州、广州超越第六名北京,分列三到五位,但广州、深圳的增幅也只有3.9%。

可见疫情对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冲击更大于二线。

细细分析一线城市不同消费类别过去4年的变化,以北京为例,食品烟酒、居住(租房)都在上涨,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基本保持平稳,但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都出现了明显下滑

比如衣着,2022年人均支出仅为1977元,是2021年的88.46%,2019年的82.69%;交通通信4261元与2021年大致持平,但仅为2019年的81.49%;教育文化娱乐3272元,是2021年的89.28%,2019年的69.06%。

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背后是庞大的就业,这方面的削减影响可想而知。

第三组数据,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

全国范围人均可支配收入哪怕在疫情期间也一直在上涨,如果结合第二组数据专门看下重点城市,尤其北京和上海,同样在上涨。

北京人均消费明显下降的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415元,同比增长3.2%;上海则达到79610元,同比增长2.0%。两座城市的城镇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分别同比增长3.1%和1.9%。

综合三组数据,自然可得出以下结论:

消费在GDP的贡献过低,成为经济继续增长的关键短板;人均收入增长,但消费却出现萎缩。

那么造成这一现象,是疫情影响倾向于少消费,还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这个需要更多数据支撑,暂时提个问题。

第二点:目的是恢复和扩大消费,但仍是投资逻辑。

20条措施重新梳理,大致可以提炼出四类,最后一类是基础体系建设,比如提升消费服务质量、促进消费长效机制,这个是类似文件必提的长期工作,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相关,在此就不展开了,谈谈其他三类。

第一类:大宗消费。

过去消费还是很强的,核心体现在购房和买车这两个最大消费上,本次重心仍然是以车和房,只是由于“房地产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所以改为以购车为主。这也与推动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极为相关,中国汽车已经到了关键的“质变时刻”,变革到来的时间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快,可能也就是3-5年的时间,之前谈过,之后单独谈。

对于车,有几个突破政策限制的点。比如不得对非本地生产的汽车实施歧视性政策,对本地汽车单独补贴也应属于;比如放开二手车迁移、交易登记限制,调整限购政策等。不过核心大城市在车辆限行限购上向来单列,所以主要针对核心大城市以外的二三线城市。

配套汽车消费,要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点非常关键,中国汽车到了“质变时刻”、新能源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也到了“质变时刻”,不要觉得现在新能源汽车渗透比还不过半,但最多3年就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是一种滚雪球,这个变化不仅发生在中国,如德国6月纯电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中国。

关于房,之前谈到,重点还是老旧小区改造、质量提升等。(参见《“房住不炒”:取消还是升级?》)

大宗消费显然还是投资逻辑,希望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车辆销售、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相对有确定性的领域,期待能更多盘活存量资金。

第二类:各类消费。

农村消费这个也是常谈的,强化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城乡融合这当然是好事,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但不宜期待太高,城镇化率到了现在的程度,农村有效消费还能有多少潜力可挖?想要提高农村消费潜力,还是要从之前提到的结构性制度突破入手,促进城市居民和资本下乡。

小镇关注的有三类:

一是食品。
无论生活咋样,中国人在吃上从来不会省,甚至反而会增加对吃的投入,北京的消费就是例子,租房支出上涨是无奈,但食品烟酒的消费却是主动的,即使是2022年受疫情影响,食品烟酒消费仍然与2021年大致持平,比2019年多了7.75%,在总支出的占比也从2019年的19.31%提高到2022年的21.14%。

这次文件专门提到“预制菜”,还提出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从而“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这一条非常高明,其实预制菜虽然是工厂流水线制作,但真心比多数不靠谱的外卖卫生、健康,可能还便宜。

重点是“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这实际上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从乡村到三四线城市再到一二线城市,全串了起来,以餐饮消费的稳定性,必然能够吸引很多资本进入,有些有条件的城市得抓紧拿“预制菜基地”的牌子了。

二是文旅和文娱体育会展。

“带薪休假”这个大家就不必太关注了,996、加班确实不对,确实影响了消费和生活,但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文件能解决的,甚至想要实现“错峰休假”也很难。

能够很快落地的应该是加快各类文娱体育会展的审批,趁着现在这方面消费旺盛,赶紧拉动下。可以期待后续的配套细则。

三是健康,主要是医疗和银发经济。

医疗产业很有意思,也是需要单独谈的,比如提到医疗产业往往想到医院和医护,但这才几个人,也就占医疗产业从业人数的一成左右,老百姓的医疗开支的大头并没有进医院、更没进医生和护士手里,医院(公立)和医护承受最大的压力、最多的骂名,在医疗改革下,甚至还要赔钱,这个问题却是需要重视。

医疗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十年前的医院的药品和医疗服务,2010年前后的资本故事,现在由“tob”向“toc”转变,针对养老、住医服务、康养等,银发是很重要的支点,顺应医改还有医疗资源的下移,既是降低医疗开支,也是为了解决过去几年暴露的基层医疗资源和能力不足问题,这也需要民间资本的进入。

关于“银发经济”,小镇在2021年5月曾经谈过,那篇还是第一次分享付费,写的过于干,基本上属于列明了未来几年可能有大发展的领域,比如医疗康养、适老化、次时代娱乐与服务、预防性养老等等,就不展开了,两年过去了已经写在文件里,实践也在推进了,旧文也没必要看了。

第二类消费其实还是投资逻辑,整理、新增消费领域,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资。

第三类是支持消费的措施。

也就是解决怎么有钱消费的问题,主要是消费信贷,用金融支持消费,重新把小额消费信贷、信用卡激活。

小额消费信贷在2019年前增长很快,10年间实现了4倍增长,2020年之后小额消费信贷其实也很赚钱,小镇就曾经帮两位朋友牵线,一位想卖牌照、一位想买牌照,至于最后谈的如何,小镇就不管不问了。

但整体进入了低增速阶段,现在还是要想办法用起来。虽然调整房贷存量利率更有效,但这需要做非常复杂、全面的调研,仅研判对金融、经济体系的影响就不是半年、一年能搞清楚的,所以目前也只能鼓励银行自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今天央行、外汇局召开2023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就谈到这件事。

第三点:既要治标争取时间,还要想办法治本

其实消费根本不需要刺激,消费问题就两个关键:钱和时间

有钱有时间,谁不愿意多消费啊。

比如小镇前两年因为搞自媒体多了一笔收入,立马就搞消费升级,有一阵子买了些之前舍不得买的酒,到现在都没喝完(主要是后来舍不得喝了),跑步的衣服也从迪卡侬的19、29元升级到一百多一件。

但2022年开始消费降级,买的酒比刚到北京那会差不多,自己喝几十元一瓶的玻璃瓶就行了,衣服除了内衣袜子,差不多一年多没买了。

是不想花钱吗?是体会不到花钱的快乐吗?当然是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该省省该花花。

消费不行,原因很简单,是真的没钱了,而且是消费的主体普罗大众没钱了,储蓄的增长一方面存在贫富失衡问题,另一方面是存钱抗风险。

而且最近发生了一些变化,从“逃离北上广”变成了“逃回北上广”,这都是很理智的选择,虽然北上广压力大,也基本买不起房、拥有不起爱情、落不下户,但起码能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能够让自己活下来,至于其他的,“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扣去房子和教育,其实一线城市的物价反而比很多二三四线城市更低。

相比之下,加班对消费的影响都没那么大,毕竟就算996也不影响买买买。

大企业的决断还是很值得参考,今年阿里重归淘宝体系,就是要加强曾经轻视的中低端商品,几年消费习惯还是受到了冲击,要承认“消费降级”的现实,最终肯定能走出来,“消费升级”才是大趋势,但修复需要时间。

这份文件属于提纲性的,需要配套细则支撑,等后续组合拳打出来再看看。

总之,要看到当下的问题,更要看到未来充满希望。

预期向上质变的时刻并不远了。


其他文章推荐
■  分层的真实社会,如何向上破圈?
■  预见未来:未来10年乃至30年的政策大方向
■  养老并轨,在哪都是大难题
■  医疗改革、产业升级与利益重塑

如果喜欢,还请点赞、“在看”和关注吧
欢迎分享,让更多人发现“大树乡谈”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