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解中国的底层逻辑: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镇长本人 大树乡谈 2023-10-17
倘若在几年前,还会有人对政策不以为然,那个时候极为崇尚资本和市场的力量,认为市场、资本想做的,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对中国体制、政策颇有种微妙的纠结,希望得到政府的特别扶持,却又有些抗拒。

这几年,这种想法淡了很多,无论再怎么把资本力量高估的人,也一定会将政策影响视为决策的重点,不去讨论对错,我们只需要承认客观现实,并顺势而为。

那么就有几个问题:
政策尤其是关系全局或者至少一个行业的政策到底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在制定过程中哪些方面参与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其中的逻辑是什么?
如果想要推动一项政策出台或者引导一项政策方向,又该从何处着手?
对个人而言,又该如何把握政策脉络,借助国家力量帮助自己把握未来?
等等。

这些问题都会在今天这篇文章中得到启发,公开网络上讨论政策的人很多,但说清楚政策制定底层逻辑的却极为稀少。参与其中的人往往把这种经历、感悟视为自己的立身之道,多数也不会在公开途径广而告之,小镇虽然经历有限,但看过、学过、实践过,也算有了稀缺性,为了说清楚道理,也会举一些例子帮助理解,有些内容可能从未从其他地方看到。

惯例付费,有1个赠送名额。感谢大家支持与认可,相信一定绝对超值。

今天的文章就从大家颇为关心的半导体产业(当时叫集成电路)发展开始,借回答一个问题谈政策制定:上世纪80、90年代怎么突然慢下来了?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将发展集成电路技术作为中国首部科技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之一,这是由周总理亲自提出的,集中了当时中国各领域最顶尖的大科学家共同编订,如钱三强、华罗庚、赵九章、钱学森等等,其他三项分别为:计算机、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并且明确这4项是工业和国防应用的重点。

1972年更是紧随美、日之后不久就独立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仅从这一成果而言,至少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半导体上并不落后。

上世纪80年代,也在推出新的扶持政策,但为什么经济困难、外部压力巨大的时候,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偏偏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却陷入迟滞?
期间推出的两大关键政策,一个挣扎十几年最终胎死腹中,另一个短短几年就横空出世,而最终两个起步时间相隔5年、技术水平拉开很大的两大半导体工程“908”和“909”,却几乎同时完工?

恐怕不能单单用所谓的资源有限、市场、造不如买、买办等等传统说法来解释,政策制定恰恰是少有人谈及的关键,毕竟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初期都需要靠政府扶持,政策就很重要了。

带着上面的问题,小镇先来谈谈中国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和重要的参与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