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百年老行业,需要一点敬畏
(手机打字,格式有点奇怪,还请谅解)
今年是电动车下半场元年,去年底、今年初,国内多家品牌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启城市智驾试点,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缓解大城市通勤拥堵,极大降低了通勤驾驶的疲劳度。
小镇本来有点心动,但了解之后,还是决定暂缓尝试,小镇自己有个标准:比亚迪开始全线推广辅助智驾,小镇再去尝试。
目前除了中国以外,类似级别的智能驾驶推广也就是美加墨三国,主要是特斯拉的FSD,英文“Full-Self Driving",中文“完全自动驾驶”。名字很唬人,这也是资本故事需要的,不管现在实际如何,先把最终形态作为噱头喊出去,就像GPT、Sore每一次更新都号称颠覆世界一样。
实际上按照中国标准,FSD仍然仅仅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而L2级别的驾驶要求驾驶人承担全部责任,最直接的手不能离开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
中文网络上有一些人说特斯拉已经承诺,如果使用FSD出现事故,特斯拉承担所有责任。这种不负责任的流量谣言极为有害,而按照特斯拉官方文件,特斯拉明确定位为L2级别辅助驾驶,比如特斯拉此前召回2014年8月-2023年12月生产的16万余辆汽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可能误用2级组合驾驶辅助功能”。
而这种不负责任、夸大智能驾驶的歪风,也极大遇到了用户,出现了越来越多“胆大包天”的驾驶者,甚至有一家人拍摄高速驾驶视频,男主人用夹子模拟人手,误导系统,本人坐在后排玩游戏,孩子躺在后排,全家都没有系安全带。
这简直就是“亡命之徒”。没有任何人会为这种样“亡命之徒”兜底,厂商不会管,保险也不会管。
当然,在美加墨三国,特斯拉的辅助驾驶使用确实有点“狂野”,似乎真的是当成L3甚至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技术,而且推行几个月,据说事故率很低,远低于有人驾驶。这一点由于没有可靠信源,小镇暂时持保留态度,如果有了解的还请赐教。
但就算是在美国应用情况不错,也不能说明可以用在中国,中美在道路交通上有巨大差异。
中学地理就讲美国是“轮胎上的国家”,现代汽车崛起于美国,美国全民有百年的全民驾驶经验,就算是不开车的美国人(包括在美人员)也普遍有更强的驾驶意识,而美国的司机普遍驾驶水平更高,毕竟出行主要靠汽车,无车几乎寸步难行。
美国汽车驾驶执法更加严格,乱停乱放现象很少,而由于基建的相对停滞,道路、标线等更稳定,再加上路广人少,路面也少有难以预判的两轮电动车、老头乐等等,导致美国的汽车驾驶难度比中国低的多。
所以特斯拉的视觉模式在美国用的还行,绝不代表能够通行世界。
事实上,特斯拉极为重视中国的道路驾驶数据,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为丰富、庞大的驾驶场景,这绝不是AI虚拟能够替代的。
6年前,上海超级工厂拯救了特斯拉,这是上半场的电动化;而在6年后的今天,新能源汽车进入智能化的下半场,中国庞大丰富的驾驶数据,是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关键。
不过前些年我们非常紧张。
2022年,苗圩特别提醒,中国在电动化的上半场取得了一定优势,而在智能化的下半场,我们或许只有三年时间。
2023年,我们又担心如果特斯拉率先将纯电汽车售价降到10万元以下,这将是中国自主品牌的一场“劫难”。
然而在国内外共同努力下(尤其特别感谢美国的“小院高墙”,极大扰乱了特斯拉的原定节奏),这两个担心最终没能成真,中国在2024年进一步扩大了电动化的优势,并在智能化领域取得巨大突破。
这是马斯克一定要来中国的原因,也是各取所需。
中国方面:
第一个目的:向全世界表达对外开放的坚定态度
这也是小镇在《把支持我们的人一个个找出来》重点提出的:对美工作重心要从美国政客变为美国人民。
既要打破外部顾虑。比如5月1日保密法正式实施,通过特斯拉向全世界表达,中国重视国家安全并非歧视外资,只要外资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就可以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中国对外开放、对外资的态度和法规始终稳定。
正因此,特斯拉需要与百度等合作,需要扫除“测绘许可证”的最后障碍,最终的合作模式大概是:
特斯拉的视觉算法+百度的地图数据与测绘许可+相关数据和处理的本地化。
重点:为解决跨境数据安全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小镇将专门展开谈,就在最近出现了新变化。
又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对美精细切割。
从最近美国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的运动来看,显然美国并不是一体的,美国内部仍然存在合作友好的基础,重点是如何打破信息封锁,唤醒沉默的多数。
更何况从现实角度,我们对美国等西方世界,最需要的无非资本、技术、市场,这些可以来自于国对国、政府对政府等传统模式,但也要看到美国的特殊性,跨国公司、跨国资本在资本和技术上更直接。
完全可以越过中间商,寻找最终合作者
另一个目的:从产业角度,新阶段仍然需要一条有战斗力的“鲶鱼”,免得中国企业们又陷入低端竞争。
这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已经出现了。比如最近问界出现事故,这当然是一起悲剧,也需要反思。
但这难道是中国历史第一起交通事故吗?
在事故原因尚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各种谣言、攻讦满天飞,人血馒头吃个不停。
比如有人造谣说品牌方推卸责任说用的博世,实际上官方公告并未涉及,谣言泛滥反而逼得一向低调的博世不得不站出来主动澄清。
又比如有人冒充死者家属,更有甚者有竞争对手的销售人员公开嘲讽。
这种不良风气过去主要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互联网领域,结果这几年随着消费电子、互联网人员大量进入汽车领域,舆论变得更乱了。
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提升大大不利。
特斯拉方面:
需要的是中国的产业链降低车辆成本,需要中国的丰富数据推开智能化的大门,还需要中国的市场,并伴随中国汽车出海获得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略有些发散,回到主题。
在特斯拉再次融入中国,中国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的当下,出现了不好的苗头。
那就是过于激进。
最近两年一度的北京汽车展正在进行中,中国汽车已经开始全面超越西方,新能源汽车不多说了,即使在燃油汽车领域,中国已经推出了绝不亚于(事实是已经部分领先)西方汽车品牌的燃油发动机,比如长城水平对置的8缸发动机,这在中国市场意义不大,但对在仍然习惯燃油车的海外市场颇具竞争力。
但可能因为竞争压力,也可能对百年汽车鲜血经验总结失去敬畏,出现了大量激进的设计。
比如车门把手的去物理化,隐形并不是问题,关键是一旦出现事故,能不能立即100%的弹出,紧急情况下,非传统物理门把手会浪费宝贵抢救时间。
有很多新势力汽车,不点名了,一个很不好的现象是在门把手上搞所谓的创新,需要花很多时间尝试到底应该如何开门,自己开也就罢了,如果需要他人抢救呢?
最近问界的事故就出现了开门难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未来会越来越多。
又比如取消实体操纵杆、后视镜电子化、方向盘采取异形设计、为了设计感弱化车身强度搞隐形B柱等等。
这是对生命缺乏敬畏,对安全底线丧失警惕。
智能车首先必须是车,安全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再讲创新。
创新不是新奇的外形、对百年经验总结的无脑颠覆,而应该是利用智能技术改善驾驶体验。
比如无论在任何路况下,通过智能调控,一直保持稳定匀速行驶。
新技术的推广也会带来冲击和负面,需要尽可能降低。这才能走到最后。
未来新能源汽车,主流品牌不会超过5个,更多的需要找到差异化的细分市场。
除本号外,小镇仅在以下两号发文
请注意辨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