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魏小安谈旅游市场40年变迁:三大问题待解,高大上只会形成泡沫!

深耕文旅大消费的 执惠 2019-05-08

全国首创农旅主题沉浸式体验培训课程,行业专家全程深度陪伴,助您提升项目实操能力!扫码直达。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在《旅游学刊》发表题为《中国旅游市场的40年起伏变迁》的文章称,旅游发展的根本在市场,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市场运行、市场机制。离开市场,寸步难行。


魏小安认为,需求深化、结构优化、效益强化是现在旅游市场的3大问题,需要科学研究。旅游是生活方式,是幸福产业,靠未来导向。要回归本源尊重常识,高大上只会形成泡沫。


他表示,40年来,旅游专家和旅游部门的领导论证旅游的性质、地位、作用、功能等,可谓汗牛充栋,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旅游始终不在主流,所以我们要争取地位,呼吁重视。“‘实事求是’是根本,需要深入研究旅游发展和运行的规律,旅游只要到了这一步,自然会得到重视。


以下为魏小安文章全文:

40年,就个人来说,是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中国的旅游拓荒者都完成了这个过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40年,就一个产业而言,已经足够成长成熟,这是中国旅游市场的发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起伏,有波动,是完全正常的事情,事物总是波浪式发展的。其间,前面的发展给后面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机会带来机会,条件创造条件。我们不能苛求以前,时代不同,困难不同,开拓性的工作和发展性的事情不同,发展性的事情和提升性的事情不同。但说到根本,还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如果说旅游有什么特点,就是从起点开始,受传统体制约束较少,被需求推着走,靠市场形成机制。

01

需求侧的市场变化

1979年,中国旅游拉开了发展的序幕。从需求角度看,第一,是三大市场的逐步发育。


首先是入境旅游市场,蓄积已久的发达国家对中国旅游的需求喷薄而出,造成了旅游供给的全面紧张。整个20世纪80 年代,基本上所有力量都围绕着如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补短板,初步满足入境旅游的需求。


其次是国内旅游的发育,国家的态度从“不阻拦,不鼓励,不宣传”调整到“四个转变和五个一起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满足市场产生的需求,在90年代,开始了持续增长。1999年,节假日制度调整,黄金周开始,国内旅游井喷现象产生。


第三是出境旅游的发展,从港澳游到边境游,199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正式开始。那时提了三句话“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实际上,需求的变化适度与否全在市场。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40 年的市场结构,前20年是适应和对应的过程,后20年是发展和输出的过程。现在,三大市场的结构已经和国际完全接轨,国内旅游的热潮压倒了入境旅游,一年的旅游消费总量5万亿元,入境旅游充其量占1/10。


第二,市场的变化绝非一帆风顺,风险时时有,冲击常常有,危机也从偶然、半常态到常态。


世界系列冲击给我们的提示和启发就是大国自然灾害频发,人为事故常发,偶然事件多有。40年来,我们已经经历了9次冲击,主要是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3 类因素,其中,经济性因素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是外来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来因素影响较小,和开放程度不足有关系,和大国状况更有关系。现在,我们进入了第9次,这一次的不确定性太强,而且是内外交叉。

第三,中国旅游的一个特征,也可以说是一个优势,就是消费的海量,将近14亿人,基本上同时进入旅游领域,还保持排浪式消费,国际不足国内补,北方不足南方补。尤其是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之下,三驾马车的格局已经形成消费拉套、投资和出口驾辕的新格局,消费主导之中,旅游消费格外令人瞩目。

02

供给侧的市场变化

与需求侧的市场主导相反,旅游供给侧的市场变化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但却是市场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


第一,中国旅游的前20年是短缺时期,设施短缺是主要制约,基础设施短缺是根本制约,所以必须动员各个方面的资源,由政府主导进行。


第二,1998年之后,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供给硬件的短板全面缓解,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给旅游大发展插上了翅膀。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各地都加大了建设力度,旅游顺势而起。中国总体是强势政府主导背景,尤其是在地方层面,推动旅游供给的力量主体必然是政府,资源、土地、规划、配套,都是政府运作。


第三,1994年,国家旅游局部署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就是为了调动城市政府的积极性,也达到了初衷。近些年提出的全域旅游,本质上如出一辙,还是政府主导。


另一方面,则是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

第一,1988年开始,国际旅行社垄断经营的局面松动,1994年大面积审批,形成对内开放格局。第二,在市场秩序和质量上,由于旅游局缺乏既定的行政和法律手段,走上了行业管理、标准化管理的新路。第三,网络化的发展,新型企业和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迅速形成新的产业运作方式。第四,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也不得不迁就市场和企业,所以靠需求市场成长的产业,也必然向市场机制改革发展。


但是多年以来,旅游行业是主动开放,被动改革,这是普遍现象。当然,在开放方面,主动程度有时候也差一些,但是毕竟在一步一步走,可是在改革方面,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其中的原因很多,就这些原因而言,实际上和整个产业自身的特点,包括发展的基础都是有关联的。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现象,30年以来,任何一个产业都经过了几轮升级换代,在产业的集中度上都形成格局,可是旅游的发展明显不足,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个软肋。

03

认识的市场变化

1987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这个课题最后的结论就是三句话:经济产业,适度超前,永远朝阳。立论的基础就是消费,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收入提高,旅游的需求是永恒的。40年来,旅游专家和旅游部门的领导,论证旅游的性质、地位、作用、功能等,可谓汗牛充栋,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旅游始终不在主流,所以我们要争取地位,呼吁重视。


客观来看,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幅员广袤,不可能旅游立国,所以新加坡、瑞士甚至法国、西班牙等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一些地方旅游立省立市是可能的。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逢旅游起伏波动,一些论调就出现。


第一,脆弱论。很多人认为旅游是脆弱的,这个说法我是反对的,如果旅游是脆弱的,这个产业还值得发展吗?这样的活动我们还值得提倡吗?转换一个概念,可以说旅游是敏感的,碰到事情下滑很快,事情过后反弹很快,实际上我们遇到的8 次冲击,包括世界旅游发展历史上的情况,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的看法,脆弱不能说,因为这种说法就是不科学的。

第二,依附论。依附论认为旅游是依附在国民经济上的,国民经济好旅游就发展,国民经济差我们也差,这个看法现在严格地说也不准确。如果在20 年以前这么说还可以,因为原来旅游在老百姓当中可有可无,现在旅游变成一种刚性需求了,所以它就不能是依附。


第三,停滞论。停滞论认为其他行业停滞旅游也必然停滞,这是从依附论导出的必然结论。从历史看,一是旅游的弹性很强,遇事下滑,事过反弹,都很快;二是旅游的韧性很强,很多项目不死不活,也能维持多年,碰到机会还可以转换。


实际上这里的核心就是一般性危机不算危机,实质性的危机必然颠覆,所以危机改变了一切,这是转折,如果我们不把握转折就没有意义。我们总强调旅游受到冲击,旅游要复苏,实际上复苏是一种误区,我们需要的不是复苏,而是一种转折,需要一种颠覆,恰恰是危机的外力给了我们一种鞭策。


不仅是旅游,我们这些大的改革都是在这种状态下才形成的,太平日子好过,谁要改革?只有过不下去才改革。所以我倒觉得危机很可能是旅游产业结构转折之年,产业素质提高之年,产业竞争力培育之年,但不可能是大发展的时期。


旅游的综合性强,受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自然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只是权重不同,因此危机必然常发。所以我们的认识过程要从大惊小怪到见怪不怪,正常处置,形成大国常态,发挥大国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夸大其词,似乎旅游可以拉动一切,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产生了过高的期望,给旅游背上了过重的负担。

所以实事求是还是根本,需要深入研究旅游发展和运行的规律,旅游只要到了这一步,自然会得到重视。需求深化,结构优化,效益强化,是现在的3大问题,需要科学研究。没有科学谈何学科?不尊重科学谈何科学决策?


40年的市场起伏,旅游发展的根本在市场,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市场运行、市场机制,离开市场,寸步难行。还是回归本源,旅游是生活方式,是幸福产业,靠未来导向。尊重常识,高大上只会形成泡沫。契合人性,自有文化性,也有商业性,落在地上,才是产业的下一步基础。


延伸阅读

魏小安谈旅游消费短板:黄金周的历史作用应当完结了


目前国内旅游消费存在以下几个短板。


首先是认识短板。我们将近14亿的人口,具有海量特征,形成了认识短板。

 

第二是时间短板。黄金周的历史作用应当完结了,自主消费是未来趋势,自助旅游是主体模式。我们延续十年就是十年的短板,延续二十年就是二十年的短板

 

第三是技术短板。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终端等等,这只是从消费端来说,我们只是用户。作为旅游的用户是不合格的。所以到现在,所谓的大数据一定是宏观的数据。文化产业的数据也是短板,我没有看到文旅的大数据中心有什么变化。

 

中国讲产业,第一是银行,银行从开张那天起就有数据积累。第二是民航,从买票开始就有数据,要积累几十年的数据。瑞士银行积累了几百年的数据,我们能比吗?要真融合、深融合。真融合是不要浅层次的融合。从几大方面来说,产品技术方面是文旅产业最大的短板,而少数人变成了行业的标杆,精品永远是少数。

 

要赋能消费,首先是消费者赋能。中国人很会玩,消费者赋能是体能增长,技能增加,智能丰富,然后是教育赋能。


第二是技术赋能。玩是需要技能的,学习玩的技能,提高玩的本领,掌握技术要领。


第三是时间赋能。增加休假时间,改革休假制度,自由安排,自主休假。


第四是金融赋能。增强未来的稳定感、安全感,开办旅游消费信贷,学习信贷等。


最后是环境赋能。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建设友好的社区环境,社群营销,社区产品,社交吸引。就是圈子经济放大,同时维持在一定的界限之内,就形成了社群营销,然后是社区产品。

 

消费赋能是需要全面把握的。我们要珍重旅游消费,培育消费能力,发挥消费赋能。


第一是转换动能,新旧动能的转换。过去30年旅游的主要动能是产品动能,现在是从单一的观光旅游转向复合型。


二是增加能量,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形成产业群。这些年政府重视形成热点,企业跟进形成热流,市场呼吁形成热潮。我看过很多大项目,看不清它的商业模式,我们增强能力的根本是靠产业积聚。休闲需求不断变化,休闲产品花样百出,大水漫灌式的投资方式已经过去,满天撒网的市场方式也已经过去了,精耕细作是方向。

 

第三是提升能级,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贵不贵”到“值不值”,性价比的追求是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优质旅游的发展而言,精细是基础,差异是方向,公共是环境,秩序是保障,能级提升是未来发展,谁占先谁主动。终点是五个效,一是效率,二是效能(主要是社会层面),三是效益(主要企业层面),四是效果(主要在文化层面,五是效应(主要是国际层面

 

第四是消费能力,无非是有钱有闲,有钱就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有闲的关键是提供合理的休假制度,工业化思维和管理方式的变化。生产端重视效率,消费端追求文化;生产端追求一律,消费端追求变化。未来社会,未来追求,休假制度改革,长远变化,产消者已经产生,产消合一成为必然。资源无限制,差异吸引。契合人性才有文化性和自有商业性。我们要跟着需求走,跟着消费者走,这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超越平庸的日常生活,超越紧张的工作状态,超越所谓的成功追求。最根本的是超越城市,创建和经营未来城市,一切为了人的需求,引领发展潮流。我们中国人有无限的消费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客人玩好,满足巨大的中国人度假消费、休闲消费、旅游消费的需求。

全国首创农旅主题沉浸式体验培训课程,行业专家全程深度陪伴,助您提升项目实操能力!扫码直达。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也可直达课程!


END

「 精华文章值得看看 」


Ⅰ.2260万!海洋世界去年游客量创五年新高,或成为类似迪士尼的度假区

Ⅱ.两家巨无霸的重要赛道:腾讯与联通成立文旅公司目的为何?

Ⅲ.探究袁家村的创新内核,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式创新的代名词?

执 惠

助力文旅大消费产业升级

执惠读者社群欢迎你的加入!

申请入群请添加微信:tripvividzh

备注“姓名+公司+职位

执惠主编“峨眉峰”与你一起煮酒话文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