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万字国家战略中,藏着这些文旅业发展利好 | 政策解读
近期,国家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西部大开发迎来新的新的机遇期、推动期,西部文旅产业自然也将受益。
《指导意见》超过万字,共36条政策。一个区域性的大战略下,看全局,也看具体区域、领域,看显性的,也观察隐性的。
基于这些维度,我们对36条政策进行大致梳理,通过内容摘取、打散和整合,梳理出与文旅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战略政策,共15条,进行解读,以抛砖引玉。
这里插一个数据,梳理曾梳理的信息显示,2019年,西部地区文旅项目签约投资概算总金额超1.3万亿元,占当年全国的一半。这说明了什么?
15条政策,又将带来什么?煌煌大潮下,我们的机遇点又在哪里?
话不多说,看解读。
01
乡村振兴的机会
1、打好三大攻坚战。在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为内容呈现需要,序号有变动,下同)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培养新型农民,优化西部地区农业从业者结构。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在加强保护基础上盘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品牌。
解读:
两条信息一起看,既为“攻坚战”,说明今年的脱贫任务确实大,而西部的农村发展相对更为落后,脱贫的急迫性相对更强,今年西部农村的脱贫情况将是整个脱贫的关键。
而西部地区的农村整体还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形态,与城镇之间的连接包括城镇带来的辐射作用相对弱一些,这意味着乡村振兴至少需要在两方面进行推动:一是更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二是在产业方面有所突破。
更具体的落地将体现在:1、城乡交通间的建设改善,为城镇入口往乡村的流动增加便利度,增加乡村旅游的消费客流;2、乡村旅游比如生态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等产品业态增加供给,如上述提到的“在加强保护基础上盘活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品牌。”这其中将需要更多的打通一产与三产的结合,改变西部农村的产业结构,包括农村的从业者结构,一方面将吸引部分外流农民回村尤其是年轻农户经营乡村旅游业,另一方面年纪相对较大的久居农村的农民,可能在种植户的角色之外承担旅游服务者的角色。但大面上来说,西部农村发展旅游业相对东部来说,在基础设施、人才、城镇辐射等方面,多数还较为欠缺。
02
智慧旅游、入境游和康养旅游将获支持
3、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能+”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支持西部地区发挥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深化旅游资源开放、信息共享、行业监管、公共服务、旅游安全、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国际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
4、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支持在跨境金融、跨境旅游、通关执法合作、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开展创新。扎实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建设。
解读:
(1)“互联网+旅游”被重点提及,这对西部地区的智慧旅游是个利好消息。结合当前境况,分两个点来说:一是旅游项目运营方或旅企对在线化、数字化水平的诉求正在提升,比如提升运营管理效能、营销的创新等,绕不开线上化。从行业发展看,这也是必然趋势,互联网在旅游行业的渗透正在加快,以及正在改造旅游业,而一些“意外”因素比如疫情,使得互联网不管在深度还是广度,对旅游业的催动作用都更加明显;
二是旅游目的地的全域智慧旅游诉求,当前的“一机游”产品多样,轻重模式都有,政企合作程度不一,行政化作用、市场化水平等也不一,但智慧旅游的区域扩张趋势不可逆,结合新基建提及的5G网络建设等,智慧旅游将具备更多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支撑。
(2)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是西部旅游的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特质,使其在旅游产品供给有独特性,但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资本进入及生态保护等因素,西部的旅游产品整体偏观光游,人文体验产品正在扩充,但体量不足,层级也有待提升。
边境旅游试验区可追溯到2018年4月左右,内蒙古满洲里、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成为国内首批设立的边境旅游试验区。
所谓“试验”,一大重点在于政策的倾斜或突破,比如旅游投融资、用地和人才等政策,说到底,资源有,但缺钱、缺人,缺有实力的投资方和运营方,在这些政策实现突破,即给项目投资运营提供优惠或便利。这次《指导意见》再提,对出台相应政策和推动落地,会有积极作用。往远处说,这些试验区的建设突破,对当地及国内的入境游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健康养生”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生态资源是西部地区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基底之一,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近些年在康养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落地等方面力度都比较大,并将延续,疫情后康养旅游需求上升也是利好因素。《指导意见》相关内容,在政策氛围层面会推动康养旅游项目投建热潮,如果能匹配相应政策,效果更甚。
03
交通改善,提升旅游业能级
5、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建设,拓展区域开发轴线。加快川藏铁路、沿江高铁、渝昆高铁、西(宁)成(都)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强出海、扶贫通道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加强航空口岸和枢纽建设,扩大枢纽机场航权,积极发展通用航空。
6、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陆海联运、空铁联运、中欧班列等有机结合的联运服务模式和物流大通道。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
解读:
交通条件是一个文旅项目、文旅目的地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上述政策的落地,也将带来多重利好:
(1)西部地区的省内游、跨省游将有更多的机会,各地交通更多的互联互通,将直接增加彼此客流更密集的双向或多项流动,而“扩大枢纽机场航权,积极发展通用航空”,还将给相关区域带来更多国内长线游的机会;
(2)开放大通道的建设,将给入境游带来更多机会,一个直接表现是人流、物流和商流的增加和转化。比如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囊括了5大平台:基础建设平台、技术合作平台、经贸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人文交流平台。
(3)交通改善,经济发展,本地旅游消费能力提高,周边游消费也提将升。
04
哪些区域更为受益?
7、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新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形成西向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中心。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
支持甘肃、陕西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优势,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支持贵州、青海深化国内外生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支持内蒙古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云南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
8、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研究在内陆地区增设国家一类口岸。办好各类国家级博览会,提升西部地区影响力。
9、拓展区际互动合作。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促进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
解读:
(1)新疆的文化旅游发展将得到进一步支持。围绕“一带一路”为内核的旅游产品打造供给将进一步扩容,其中难免同质化,所以新疆、甘肃和陕西等地如何在产品的差异化供给,以及彼此间加强合作,将各具特色产品进行串联打通,形成更完整的“一带一路”旅游体验路线,将是能否做大的关键之一;
(2)内蒙古、云南、重庆、四川和陕西的入境游发展将提升;云南、四川和陕西的文旅投资依然还会保有较高热度;其中成都和西安表现将更为明显,这两个城市在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都相对突出。
“促进成渝、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打造引领西部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引擎。”这个说法值得关注,除了成渝外,西部引领协同发展的引擎城市还将增加,西安优势明显,政策支持、地位提升,拉升旅游业发展。
(3)西部地区的会展经济包括会展旅游将进一步发展,相关项目的投建将增加,这考验当地在会展IP打造的能力,背后是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
(4)一类口岸是允许中国籍和外国籍人员、货物、物品和交通工具直接出入国(关、边)境的海(河)、陆、空客货口岸。该口岸增设,将是直接的入境游利好。
05
生态红线不可破
10、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保障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好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展现大美西部新面貌。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解读: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一大劣势,而当前生态环保红线愈加“敏感”,这一态势还会趋严,不少文旅项目由于触碰红线而出现问题,已不鲜见。西部不少旅游项目的开发,将由此受制,诸如国家公园这类形态属性的生态旅游,自然会被更多提倡,这就涉及具体的产品打造、服务供给,以及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不太容易。
06
旅企融资痛点有更多解决办法
11、构建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分配制度。提高西部地区直接融资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上市融资、再融资,通过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西部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适用绿色通道政策。
12、财税支持。中央财政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各领域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中,继续通过加大资金分配系数、提高补助标准或降低地方财政投入比例等方式,对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补助,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13、金融支持。支持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等更好为西部地区发展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在风险总体可控前提下加大对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续贷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调配信贷资源,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扶贫产业支持力度。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解读:
(1)相比东部地区企业,西部地区小微文旅企业的融资问题相对更突出,更需要融资、更难融资,而上述的“绿色通道政策、绿色金融、加大对西部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和续贷支持力度”等,对推动西部旅企上市、拓展融资渠道、获取贷款等支持,会有利好,对于成渝、陕西和云南等省市的旅企可能效应更为明显。但话说回来,这些还需有更直接配套的政策支持落地才行;比如西部旅企多为资源型企业,上市不易,如何帮助推动上市,还有不少“坑”要填;
(2)“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也需重点关注,近期信息显示作为地方政府债券之一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今年的发行规模约在3.5万亿-4万亿,相比2019年几乎翻倍,拉动投资的意图非常明显,这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发行1万亿特别抗疫国债,这么大体量的债券中,文旅项目自然也有很多机会,这些机会对西部来说更为重要,但西部地区出效果可能整体不如东部地区,而文旅项目能获得多少,也看当地政府对投资拉动经济的侧重产业分配等,别看数万亿,大家一分,其实也有点“僧多肉少”。
07
文旅用地困境急需突破
14、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集体荒漠土地市场化路径,设定土地用途,鼓励个人申领使用权。
15、用地政策。继续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合理增加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指标。支持西部地区开放平台建设,对国家级新区、开发区利用外资项目以及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产业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在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推进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在国家统筹管理下实现跨省域调剂。
解读:
文旅项目用地一直多有桎梏,供需矛盾突出,不少文旅项目被拆,也多由此,另对用地限制也对一些文旅项目证券化、贷款等融资带来阻碍。上述政策对推动西部地区探索放宽文旅项目用地限制有帮助,尤其对房车营地、自驾游、生态旅游等项目更为直接,以及对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的用地也有帮助,但这又要看当地对文旅项目的重视程度,配套政策的完善情况。(作者Ethan,执惠主编曾建中)
END
「 精华文章值得看看 」
执 惠
助力中国文旅目的地生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