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惠评 | 国内主题乐园“两超、多强”竞争终于来了;下沉市场复苏走好
作为文旅业者,我们都期待能对这个不断趋前、变换不断的文旅时代的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关键节点,有着更多的了然于心,知晓它的变革、冷暖及趋势。
于此,执惠统筹分析一周文旅最新动态,试图从这些鲜活的元素中寻找发现每个领域中值得再加记录的最新事件或信息,基于一定的框架、视角或维度,来探析它们带给文旅业发展,带给我们的价值点。
文旅惠评【第95周】,文旅一线情报,一周深度评析。
文旅巨头行情
(后台回复“惠评95期”,可获取完整版内容)
继续关注上市旅企今年上半年成绩单,重点看几家头部企业。
众信旅游、凯撒旅业延续亏损,其中众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增长30.29%,凯撒上半年净亏损1.69亿元,同比下降近五成。
也就是两家企业都还亏损,但比去年同比亏得少了。出入境游仍未恢复,是主因。而从两者更具体的数据中可发现,双方目前的境况及抗风险能力(尤其跨境游风险)不一。
众信半年报显示,其营收2.93亿元,同比下降75.96%,其中旅游零售、旅游批发两个业务分别营收0.63亿元、0.65亿元,分别同比减少71.73%、 92.86%。同时,整合营销业务营收1.61亿元,同比增长111.22%。
另凯撒今年上半年营收主要来自配餐业务、旅游服务和食品饮料业务,分别为2.68亿元、2.39亿元、0.44亿元,分别同比增加42.65%、-64.96、100%。
凯撒业务的相对多元化,使其在营收中有更多构成,加上在国内游市场的更早布局,也让其旅游服务板块营收相对更多,适度减弱了对跨境游市场的依赖。同时凯撒在旅游服务之外的其他业务,在国内市场还有进一步做大的空间。这也是凯撒与众信走向合并,而后者处于较被动地位的原因之一。
双方最近发布公告称,既定的合并还在推进中,但还有不确定性,其中监管部门的态度是一个主因。
相比下,下面三家企业都盈利了。
同程艺龙半年报显示,其今年上半年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70.1%;经调整净利润6.9亿元;
华侨城A2021年上半年营收230.14亿元,同比增长34.41%;净利润23.66亿元,同比增长15.09%;
宋城演艺上半年营收7.35亿元,同比增长159.66%;归母净利润3.78亿元,同比增长849.43%。
我们重点看下同程艺龙的情况,自疫情发生以来,在OTA及诸多旅企中,同程的业绩一直相对突出,比如盈利方面,其中有成本缩减因素,但营收保证也是根本。同程的业绩表现,可以是观察时兴下沉市场的重要入口之一。
疫情影响下,国内一二线城市旅游市场的休闲度假需求相对走高,而低线城市的旅游消费需求持续释放,也构成国内旅游市场走向复苏的一大基本因素。
同程今年二季度数据显现了不少信息。其二季度国内酒店间夜量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超过65%,其中低线城市实现超过一倍增长;同时,国内机票票量、汽车票票量相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近30%、超过270%。
这其中有清明、端午、“五一”3个小长假的消费拉升,也有下沉市场流量的支撑作用。其中一个细节是,同程汽车票票量增长突出,有几个因素:汽车出行在下沉市场空间较大,但在线化率较低,同程对这个市场进行了一定的数字化供应链改造、渗透,加上疫情推动了非接触、在线化购票。
而背后的支撑自然还是微信流量。今年7月,同程与腾讯续签合作协议,保证了下沉市场的流量优势,会延续几年,而在此期间,同程能否适度减弱对微信流量的依赖,寻求并建立更多的流量渠道,以及加固并扩容在下沉市场的业务优势,将是决定其未来增长空间的部分主要因素。
说完传统旅企,再看一家新锐,泡泡玛特。
近期,北京泡泡玛特乐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城市公园管理;游乐园;票务代理;演出场所经营;演出经纪;游艺娱乐活动等。据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北京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泡泡玛特于2020年12月上市,距今不足一年,相比曾经的最高股价(107.6港元)时的巅峰市值1500多亿港元,截至8月27日收盘,其股价报52.15港元,市值已腰斩。
这背后有多个因素:用户与资本对盲盒市场从相对狂热走向相对冷静;泡泡玛特的持续增长能力,包括自有IP开发能力等;盲盒市场竞争加剧等。
其中,IP尤其自有IP的多寡、出圈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家盲盒企业的竞争力,但快速开发优质IP,本身来说就存有很大压力,这导致部分盲盒企业对头部IP的依赖较大,包括泡泡玛特也如此。
另可关注的是,从今年半年报数据看,泡泡玛特的赚钱效率在降低。其存货周转天数从2019年的46天,增至2020年的78天,再到今年6月30日的74天,虽有疫情因素,但卖的慢了也是客观情况。同时,其自主产品的毛利率2020年上半年为71.1%,今年上半年为66.9%。
为支撑市值并创造更多资本想象空间,泡泡玛特撕去盲盒企业这一标签,标榜潮玩属性,涉入更多相关领域,延展产品和用户(数量及复购率)等,成为必然选择。而上述成立乐园管理公司,未来涉入线下乐园投建运营,也有可能,从IP商业开发已有路径模式看,这也是正常选择,这会拓展其IP的产业链,提高业务壁垒,创造更多营收和利润点。但反过来来说,IP是乐园的决定因素,但不唯一,IP线下产品及体验场景的打造、运营等,藏着不少挑战,难免会有“反噬”作用。
目的地投资晴雨表
(后台回复“惠评95期”,可获取完整版内容)
本周目的地关注三个方面:跨省游、国内主题乐园、目的地变革。
执惠不完全统计,本周有四川、内蒙古、广东和广西恢复跨省游。从目前国内防控局势看,新一轮疫情已算基本控制,旅游市场也算基本恢复,但暑期游这波消费高峰期已错过,如果未来1个月左右国内疫情没有较大反复,中秋、国庆这两个高峰算是保住了,今年下半年也还留有期待。
不过,经此疫情反复,旅企、从业者确实要进一步对疫情常态化、防疫常态化带来的常态、不确定性有更多认知和应对策略,未来的旅游消费市场更多变、更复杂了,过往的旅游旺季、重点节假日高峰消费等,已难以完全按照曾经的运营思路来应对,适应不确定性、市场常态化熔断的大背景,更灵活的运营应对策略、更对应的产品服务模式,得尽快探索落地。
消费升级及持续的消费需求释放,国内旅游市场空间仍在扩容,新的产品正在承接更多需求,主题乐园是其中之一。
北京环球度假区9月1日正式开启试运行,正式开业日期也趋近;全球最大乐高乐园度假区正式动工,落户深圳;总投资30亿元台州方特动漫主题园年底完工。
这意味着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两个最头部的城市,一南一北都有了最顶尖的国际主题乐园,同时乐高在深圳的落地,这里也有了国际主题乐园品牌,加上广州的长隆,一线城市都有了头部的主题乐园,国内主题乐园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另外,华强方特在下沉市场的进一步布局,也是国内主题乐园市场生变的重要走向。
两超、多强,国内主题乐园市场正聚集更多的国际主题乐园品牌,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主要高地,西南市场还相对较弱。一线城市的主题乐园头部格局已算基本确定,二三线乃至更下沉市场,会是接下来更明显的竞争市场。
新的主题乐园投建运营,也改变着目的地的产品供给体系,这是接下来国内旅游目的地变革的一个表现。未来三年,在跨境游还难有明显或完全恢复的境况下,国内目的地也将迎来更复杂的变革期。
近期,云南省印发培育发展新型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三年行动方案,其中之处,到202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全省文化和旅游总收入达到1.6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1600亿元,力争年均增长15%。同时,加快培育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农耕体验、工业遗存、科普研学、跨境旅游、健身旅游等新业态,发展一批户外运动、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示范基地。
整体来看,2021-2023年,依然将倚重国内游市场。而这三年,对目的地来说,将有两方面的侧重,一是需要开拓创新自身目的地市场的旅游产品、服务,对应新的市场环境及需求;二是这三年是部分决定目的地创新变革的三年,对目的地的形态、市场带来重塑可能。
由此叠加内循环新格局、城市消费拉升、产业转型等因素,云南的三年行动方案,算是观察国内目的地未来三年行动、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
这包括不限于:
1、疫情影响下,户外运动、康养旅游的市场需求明显走高,尤以康养旅游前景更为突出,可以说,这将是不少目的地文旅市场未来的主要变量之一,涉及目的地的文旅产品、项目形态以及供给体系,乃至产业链变化,旅游收入构成、文旅市场地位等变化。
2、疫情常态化下,客群与需求释放发生变化,目的地营销相比疫情前会更为紧迫,文旅消费产品的聚合与需求集中规模释放,成为特点之一,其中“促销”是一个核心词,比如意味着产品打包式的优惠,这会是吸引力之一。
同时,疫情的不确定性及防疫的常态化,意味着本地客群成为更重要的依赖,“本地人由本地”是必须更多侧重去做的事情,短期、中长期都将如此,这也算是文旅业结构性变化的表现之一。
3、数字化在更多侵入渗透文旅业,这不可逆。如果较简单来总结这一趋势,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产品供给层面,数字化技术、产品与线下场景空间结合,形成新的消费体验产品、场景,重构消费内容;二是消费层面,数字化将线上流量与线下场景更多匹配对应,提供更综合、适配精准的服务,促进转化,同时也产生与聚合更多的数据,形成循环。
4、核心城市的城市群消费圈、三四线城市及更下沉市场的城镇消费圈,以及城镇居民的短距离消费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是三个不同维度的区域消费载体,也是新型消费载体”。
5、目的地需要发展夜间经济。而夜间经济的打造也已不是多个单点的形态逻辑,正走向线、面的形态等。
(更多分析请点击《未来三年,新消费大变局将在目的地上演,重塑目的地!》)
文旅消费洞见、创新业态
(后台回复“惠评95期”,可获取完整版内容)
本周先关注国内在线旅游行业的恢复态势。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达3.67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411万,占网民整体的36.3%。其中,今年清明节和“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分别恢复至 2019 年同期的 94.5% 和 103.2%。
疫情冲击下,原本在2019年突破万亿市场规模的在线旅游行业,不可避免地迎来洗牌与变革。
据2020上半年数据,在线旅游企业中破产倒闭、重大重组、暂停运营等平台数量达到16家;另一方面,深耕国内、强调内容、直播带货等,成为携程、飞猪、马蜂窝等传统巨头们一年来的自救手段。除此之外,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兼具流量与内容优势的社交平台,也分别以本地生活、下沉市场、民宿露营等为切入点,跨界在线旅游尝试扮演部分OTA的角色。
与此同时,在线旅游领域的竞争边界也正在被重新定义。
2015年以前,在线旅游行业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野蛮生长”,迅速走高的市场需求以及较低的线上渗透率,为行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使价格战成为较为单一的市场竞争手段。2015年后,随着需求端对旅游产品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提升,一个以供应链整合为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市场竞争格局逐渐完善。
而疫情过后,随着出境游“冰封”、本地游周边游走热、碎片化体验业态兴起,以及互联网+旅游进一步融合、旅游决策方式变革等多重背景下,无论传统巨头还是新晋玩家,也或多或少提高了对内容营销、流量规模、非标产品整合等竞争力的关注程度,试图构建业务上的闭环生态。
新一轮的在线旅游竞争已经拉开序幕,如何在国内疫情零星反复的新局面中,瞄准日渐多元化、年轻化、本地化的用户需求,把握行业发展脉络并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是各类竞争者仍需不断思考和突破的难题。
再来关注一家海外酒店巨头的融资动作。
据报道,微软已向OYO投资500万美元。在完成新一轮投资之后,OYO目前的估值为96亿美元,而在2019年该公司完成上一轮融资后的估值为100亿美元,主要由于受到疫情对公司业务影响较大。
疫情对于这家印度连锁酒店品牌的冲击超乎想象,其业务恢复速度也慢于预期。在全球布局上,OYO不再专注于中国、美国这两个曾经的核心市场;而在业务重点上,OYO走出原本的经济型定位,开始着眼于中高端市场,在印度、印尼等地区推出了中端商务酒店品牌Collection O。
经历了大规模裁员、关店、高管离职、濒临破产等风波后,OYO在中国市场上“失声”已久。但OYO所指向的存量单体酒店市场,在疫情后相对获得更多关注。
《中国酒店产业报告》显示,中国酒店存量市场中有约92万家单体酒店,占比超过85%,可触达的市场规模接近1万亿元。疫情之后,与品牌连锁酒店深度合作,成为单体酒店破解资金链及客流难题的主要出路之一。而另一方面,随着新物业选址拓展及开业的成本、难度越来越高,首旅如家、华住、锦江等头部品牌及部分初创企业,也越来越多关注到单体酒店的潜力,通过对其进行品牌化整合、精细化运营等,加速在存量酒店市场中寻找规模化的破局机会。
「 精华文章值得看看 」
执 惠
助力中国文旅目的地生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