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气缭绕紫禁城·贡香
中国用香的历史可以溯及春秋之前。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代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岩露香、切花香
香料品种繁多,形态各异。早期的佛教经书中就记载了很多的香料品种,如沉香、檀香、龙脑香、菖蒲、安息香、牛黄、郁金、苜蓿香、麝香、雄黄 、芎藭、枸杞、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香、苇香、竹黄、细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马芹、龙花须等等。根据外形特征划分为:原态香材、线香、棒香、盘香、塔香、锥香、香丸、香粉、香丁、香膏、香汤、香囊、香枕等。
清乾隆熏炉
我国中原地区,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关于“贡香”的记载1
清朝紫禁城内也深深融入到香文化之中。内务府所管理的香料多数为贡品,以现在盛产香料的东南亚地区和我国西南地区进贡香料为主要来源。
外藩贡品 清代的外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对清称臣之周边国家;一是指蒙古等边疆地区。在暹罗、安南、朝鲜、荷兰等国进贡的物品中,就可以见到很多香料。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朝贡·贡物》内有载,暹罗、荷兰、安南、苏禄、缅甸等国进贡的物品中就有各种名贵香料。如:顺治十三年(1656),荷兰国王恭进御前方物内有丁香、檀香。康熙二十五年(1686),荷兰入贡方物内丁香三十石、檀香二十石、冰片三十二斤、肉豆蔻四罋。康熙四年(1665),暹罗进贡御前方物内有龙涎香、荳蔻、速香。雍正七年(1729),暹罗入贡御前方物内有龙涎香、冰片、沉香、速香、安息香、紫降香、荳蔻、桂皮、檀香、树胶香。
内务府奏报安南国进贡沉香数目事
档案内有更详细的记载,乾隆元年六月内务府接受礼部咨送暹罗国进贡什物,内有:龙涎香一斤六两、沉香三斤、降香四百五十斤、树胶香一百五十斤、檀香一百五十斤。安南国乾隆三十三年三十六年两贡恭进物品内有沉香一百二十斤,速香二百九十六斤。又附贡仪物,沉香三十斤,速香七十斤。沉香速香俱系泡速香,共五百十六斤。嘉庆十八年,越南国王遣使恭进例贡方物内有沉香速香。外翻蒙古王公台吉喇嘛每年进贡之项内有西番香。
各省土贡 西南各省进贡方物内就有香料。贵州在光绪十七年(1891)进贡方物内有檀香。四川、青海等处寺庙进贡物品内也有香料。
茶库呈报岷州进贡青木香数目清单
内务府奏案(上图)内有记载:四川岷州二十四庙喇嘛三年一次进贡。乾隆四十二年,崇隆寺等五庙喇嘛敦住藏布等进过青木香十桶,秤重四十斤。乾隆四十五年,圆觉寺等六庙喇嘛后丹巴云旦等进过青木香十二桶,秤重四十二斤。乾隆四十七年,法藏寺等六庙喇嘛根敦罗丹等进过青木香十二桶,秤重六十斤。乾隆四十八年,青海额尔德尼诺们汉扎木扬沙特巴之胡弼尔汉进过青木香一匣,秤重三斤八两。乾隆四十九年,土观胡图克图进过青木香九包,秤重五斤十两。
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关于“贡香”的记载2
贡品是朝贡的一种形式,是政治上从属关系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清代内务府接受、管理来自藩属国和全国各地的贡品,一方面体现了内务府的“管家”作用;另一方面,扩大了内务府的机构职能,使内务府有权参与与贡品有关的外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