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元宵还是汤圆?来看清宫元宵节吃什么

朱琼臻 皇史宬 2019-11-16

还有两天就是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了,“元”即为开始,“宵”为夜,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又称“上元节”。

作为一个特定的节日,元宵节形成于隋代,在庆贺这个传统节日时,各处赏花灯、燃烟火、吃元宵或汤圆,热热闹闹。元宵和汤圆在原料、外形上相差不大,但是在地域饮食习惯和制作工艺上有很大区别,简单来说,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是摇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

▼ 清《太平欢乐图册·卖元宵》

清宫过元宵节是典型的北方习俗——吃元宵。元宵节前后三日,宫中向例在晚膳中增元宵1品;每天早膳后,皇帝会亲临大高殿、寿皇殿,在神祖前上供元宵;皇太后、皇上和皇后还会将宫廷特制的元宵赏赐给亲贵、臣工、外使等人。

宫中制备元宵由内务府负责,其下属的御茶膳房专门管理宫廷膳食,而建于雍正二年(1724年)的内饽饽房专职承办皇室每日早晚膳用饽饽等糕点,以及节日用元宵、粽子、月饼等食品。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所藏清代档案的记载,我们可知宫廷制作元宵,从材料的选择、数量的统计、糯米的置备、配料的核算到银两的支领,过程严格、记录翔实。

▼ 内务府关于办买元宵用高丽江米的呈稿

例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内务府内管领锡庆等上报:“近年户部江米无存,均系办买。查年例冬至前一日起至次年正月初九日止,应备元宵差务。”

据这份档案介绍,从当年的十一月十九日起至次年正月初九日,皇太后、皇上和皇后宫中共需要元宵多达二十万二千九百个,需用去高丽江米一百六十二石三斗二升,价值白银二千五百九十七两一钱二分。

宫中元宵外面裹的是高丽江米粉,那里面是什么馅儿呢?这件珍贵的内务府档案给大家解了迷:

▼ 内务府关于办买元宵所需银两的呈稿

“通共用白糖奶油大样元宵二十万二千九百箇。每百箇用盆糖四斤、奶油一斤八两、桃仁二斤。共用盆糖八千一百十六斤,每斤银四钱五分,合银三千六百五十二两二钱;共用奶油三千四十三斤五两,每斤银三钱二分,合银九百七十三两八钱六分;共用桃仁四千五十八斤,每斤银二钱五分,合银一千十四两五钱。共合银五千六百四十两五钱六分。”

可见宫中吃的是白糖奶油馅儿的元宵,馅料为盆糖 (日本产高档白砂糖)、奶油和桃仁。

配料讲究的宫廷元宵,除了供给皇室成员自己享用外,更多的是进行赏赐,以示龙恩厚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月十三日定边将军温福、参赞大臣海兰察上了一份奏折,六天后定边右副将军阿桂和明亮也上了一份内容相似的奏折,内容都是为乾隆帝在元宵节赏赐了元宵和桔子之事而谢恩。

▼ 阿桂、明亮的奏谢赏元宵折

而光绪朝的赏赐对象已经跨越了国界,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月十九日内务府致外务部的一份档案记录了慈禧太后赏赐外国使臣的情况:

“皇太后赏奥国(奥地利)使臣齐干,美国使臣康格,英国使臣萨道义、翻译伟晋颂,日本国使臣内田康哉、翻译小村俊三郎,俄国使臣雷萨尔、翻译学生琅德曾,德国使臣穆默、翻译卜海伯,义国(意大利)使臣嘎厘纳,比国(比利时)使臣姚士登,法国使臣吕班、翻译穆文琦,代理韩国使臣参书官朴台荣,日国(西班牙)署使臣贾思理、翻译阿梅达,和国(荷兰)使臣希斯特,大西洋国(葡萄牙)使臣白朗谷每人元宵各四盒。”

有趣的是,慈禧太后作为晚清政权的统治者,似乎更懂得利用外交手段,她的赏赐不仅仅局限于外国使臣和贵族,还有女性家眷。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元宵节,华俄银行代办璞科第、美国驻华公使康格、法国驻华公使吕班都用红纸书写信函转交外务部,表达诚挚的谢意,因为慈禧太后赏赐了他们的妻子及眷属元宵兼水果、鲜菜、花篮等物。次年元宵节,英商凯约翰、邮政总办帛黎等人也致信感谢慈禧太后对其妻女的赏赐。

▼ 慈禧接见驻京外交使团的夫人

元宵不仅进入了宫廷元宵节的食谱,也同样深受百姓的欢迎。无论吃元宵或者吃汤圆,都体现着中华传统民俗。


  元宵节小福利

值此元宵佳节之际,编者在此祝愿元宵党和汤圆党们都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哦!

大家如果想吃清宫同款元宵的话,可以参考上述档案制作哦!面粉选用江米粉,馅料配比是:白糖:奶油:桃仁=8:3:4,然后就可以自己动手“摇元宵”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