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其意 摹其形 存其真
临摹,是中国传统书画研习与复制的技艺。宋人黄伯思在《东观馀论·论临摹二法》中解释:“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
历代书画中有不少都是时人或后人的摹本,像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已失传,但“唐人五大摹本”流传至今,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件件流光溢彩。
历史档案的临摹复制属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长期保持的一项特色工作,在整个档案系统也是“凤毛麟角”。经妙手临摹的档案复制件,内容与原档相同,载体、形制、色泽等均与原档接近,做到了临其意、摹其形、更存其真。
多年来,一史馆手工临摹复制的档案在展览、收藏、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将三件富有特点的复制珍品记录如下:
精心临摹的金榜
金榜,是清代科举考试进士题名揭晓榜,分为大金榜和小金榜。一史馆馆藏的清代科举金榜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大金榜以黄榜纸墨书考中进士的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殿试揭晓后张挂于东西长安门(文东武西)外。一般高约0.8-0.9米,长10余米,满汉文合璧,接缝与榜末时间处钤“皇帝之宝”印玺。
小金榜则以黄折纸墨书考中进士的名次、姓名、籍贯,交由奏事处进呈皇帝御览,一般高约0.3米,长数米,满汉文合璧,不钤印玺。
临摹复制大小金榜的方法和步骤基本相同,主要流程为:
1.选配材料:尽可能选取与原件相同或相近的材料,有些材料还需后期加工做旧。
2.底稿制作:底稿制作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复制件的质量,因而要做到尽量精细、准确,减小误差。
3.临摹复制:要临摹出文字的流畅和神韵。
4.后期制作:按原件形式完成装帧。
▼ 临摹工具
下图这件临摹的咸丰六年(1856年)大金榜,记录了本科共取中翁同龢等216名进士的信息。此件档案临摹到第二甲第六十三名为止,属局部复制,约4米多长。大字采用双勾廓填法,小字直接临摹,先分幅临摹,再按顺序拼接托裱,最后加盖原样复制的“皇帝之宝”印玺。
▼ 咸丰六年大金榜原件(上)和复制件(下)
嘉庆七年(1802年)小金榜,榜文有满汉文字520余行。此件档案为满汉文全本复制,一共108扣,近10米长,汉文3500多字,满文3300多字。本件在复制时,先将染过的黄纸按原样折成折件,再通篇临摹。临摹满文之前要学习满文的书写方法,勤加练习直到书写流畅方可下笔。
▼ 嘉庆七年小金榜原件(上)和复制件(下)
临摹并重的照会
下图这件晚清照会档案是韩国派驻中国公使请求觐见清朝皇帝给外务部的照会,原件为皮纸蓝格墨字,钤盖“大韩国特命全权公使印”。
临摹复制的步骤:首做底稿,皮纸做旧,以工整的蝇头小楷临摹照会文字,然后选用颜料,摹绘蓝色线格,再篆刻复制一枚相同印章,用同色朱砂印泥钤盖。最终复制件的效果非常逼真。
▼ 照会原件(上)和复制件(下)
创意复制的消寒图
一史馆有些藏品不属于正式的公文档案,临摹复制时,在坚持临其意、摹其形、存其真的基础上,临摹师也会尝试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以增加其艺术性和吸引力。
比如恢复原件残缺部分的文字与图案,并根据原件的内容、特点和历史背景进行艺术构思,对其尺寸、颜色、装帧装裱形式等进行艺术创新加工,从而使复制件既不失其原貌特色,又增加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消寒图》是一史馆最早制作的文创产品之一,临摹复制时即采用了创意复制的方式。《消寒图》是清代宫中冬季消闲填写娱乐图画的文字游戏,有多种形制,一般是每天填写九个九划双钩大字中的一划,来打发九九寒冬。
下图这件葫芦形的消寒图,将“雁南飛哉柳芽待春來”九个双钩大字排列成葫芦状,再以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清朝定鼎中原的中国历史歌诀盘旋相连,新颖别致,寓教于乐。
在临摹复制这件档案时,临摹师恢复了残缺的笔画,将无装裱的原件选用皇家黄色锦绫装裱成镜片,将“雁南飛哉柳芽待春來”九个双钩大字颜色加重,凸显出朱砂色,增加了整个画面的立体感。最终的成品复制件较原件更加美观大气。
▼《消寒图》原件(左)和复制件(右)
现在,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复制件,在各类展览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复制品制作便捷,但往往缺乏生命力。而传统的手工临摹复制已经存在了1600多年,需要具有良好书画修养的临摹师,以淡泊、从容、专注、敬畏的心境,将匠心融入手艺,才能赋予作品以质感和生机,这绝非机器复制可以替代和比拟的。
潜心案头的临摹师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延续着传统的工匠精神,他们不断琢磨提高自身的技艺,奉献出越来越多的复制精品,使沉睡的明清历史档案焕发出耀眼的文化光彩。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