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是改造生态环境、塑造绿水青山的有效方式。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官员,没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低头,而以超前的眼光决绝的行动,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他的故事被传颂至今——这就是晚清名臣左宗棠以及他植下的“左公柳”的故事。
左公其人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左宗棠画像左宗棠一生事迹繁多,参与过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置省等军国大事。而左公柳的种植正是发生在左宗棠经略西北的任上。19世纪下半期,日本侵入台湾,而在西北的新疆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清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主张放弃塞防,“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则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指出不收复新疆,陕甘清军便会被长期牵制,不仅不能裁减兵饷、助益海防,而且“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易招致英、俄渗透。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下诏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之职督办新疆军务,择机出塞平叛新疆。上任后左宗棠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筹措粮饷、准备充分,仅一年多时间就指挥西征军收复了绝大部分新疆领土,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关于左宗棠经略西北的史事,《清史稿》这样记载:“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
西北植柳 左宗棠经略西北时,面临着诸多难题:西北气候干燥、生态脆弱,经历兵燓之后更是千里萧条,无力供应军需;运输粮饷的道路多凹凸不平,一遇到下雨天气则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军需转运的效率;左宗棠麾下的湖南子弟兵来到他乡又多水土不服。
❖ 清末西北老照片,可见当时之荒凉❖ 左宗棠故里风光,其麾下子弟兵多来自与西北水土迥异的湖南于是左宗棠多管齐下,妥为应对。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命人在道路两旁植树,一为巩固路基,二为防风固沙,三为限戎马之足,四为利行人遮凉。受西北气候影响,当时所种之树以柳树为主,兼有杨树、沙枣等。左宗棠在他的奏章中对陕甘部分地区植树情况进行了说明:“会宁属境种树二万一千余株,安定(今定西市安定区)属境种树十万六千余株,金县(今榆中县)属境种树四千四百余株,皋兰属境种树四千五百余株。”“自陕西长武县界起,至会宁县东门外止,计程六百里,节年共种植成活树二十六万四千余株,柳湖书院种活树一千二百余株,平庆泾固道署内外种活树一千余株”“环县属境种活树一万八千余株,董志县丞及镇原县境种活树一万二千余株。” 可见当时植树规模之大、范围之广。❖ 陕甘总督左宗棠为甘肃新疆各处防营历年承修城垣及栽种树株等事奏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宗棠不仅积极植树,更下令保护树木,民间有左宗棠外出遇见村民将毛驴拴在树上,任由毛驴啃下树皮,当即把毛驴杀死并通告全城以示警告的故事。左宗棠植树这一有远见的举动,深受后人赞誉,他所种植的树木则被尊称为“左公柳”。
年年柳绿 左公柳给西北大地留下一片绿意盎然,也被西北人民视为先贤的“遗爱”“遗泽”,倍加珍惜爱护。
光绪五年(1879年),杨昌浚继任陕甘总督,沿途只见绿树葱茏,感慨之下赋诗一首:大将筹边未肯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清末,西北地区的官府在古驿道旁贴有 “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 的告谕。民国年间西北各地纷纷加强对左公柳的保护,1932年甘肃省政府还颁布了《甘肃旧驿道两旁左公柳保护办法》。1934年至1935年间,《申报》记者陈赓雅曾记载:“陕甘驿道两旁所植左公柳,当其繁荣时期,东自潼关,西至嘉峪关,长凡三四千里,皆高枝蔽日,浓荫覆道”。如今在西汉酒泉胜迹景区内,还有一棵三人才能够合抱的左公柳,每当春风吹过玉门关,古树便焕发新叶,仿佛正默默诉说着左宗棠安定边疆、左公柳绿化西北的往事。❖ 酒泉胜迹景区内的左公柳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植树当如左公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