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珍档展台|乾隆帝的《经筵御论》

孙莹 皇史宬 2021-11-05

经筵,源于宋代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发展至明代分月讲与日讲。清朝皇帝沿用前代“经筵制度”,设“经筵”与“日讲”,由讲官为国君讲习典学。在“经筵”仪式中,国君围绕经筵讲题抒发感想,涉及治国方针政策的阐发、理学经学的体会等等,讲官恭听“御论”,在仪式后由翰林院将“御论”缮录成册,即《经筵御论》。
清初诸帝吸取明代帝王倦怠弃学的教训,对经筵比较重视,经筵制度也得以坚持和发展。如在乾隆七年(1742年),经筵之日遇雨,大臣奏请改期,乾隆帝未允,并讲述了战国时魏文侯冒雨守约的故事,简化礼仪定下规矩,日后遇雨照此办理,足见其重视。乾隆帝在位期间共举行经筵49次,阐发《经筵御论》98篇,汇编为6册,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经筵御论》的内容体现了乾隆帝深厚的儒学功底和独到的儒学见解,如乾隆九年( 1744年)春季经筵时,乾隆帝就《论语·宪问篇》发表如下见解:“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圣人叹世道之衰微而慨想古之人也。夫学者,何明明德以新民,而止于至善,惟行其心之所安而尽其分之当为耳,岂有人已之分哉……”。
❖ 乾隆朝《经筵御论》
清代经筵大典始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一般分春、秋两次举行。春季经筵多设在仲春二月,秋季经筵设在仲秋八月,经筵开讲日期通常在年初确定,以便礼部和翰林院准备。乾隆朝以后基本上每年只在仲春二月举行一次经筵。同治元年(1862年),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经筵暂停,之后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也一直未再举行。
据统计,清朝入关后共开经筵184次,其中顺治朝6次、康熙朝60次、雍正朝13次、乾隆朝49次、嘉庆朝23次、道光朝25次、咸丰朝8次。
《康熙朝大清会典》关于经筵制度的规定
经筵仪式自顺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基本都是在保和殿举行,康熙二十五年文华殿建成,此后历朝经筵都是在文华殿举行。
❖  文华殿御经筵图
经筵大典流程概括主要有以下三个:
首先是经筵前的告祭。在经筵前一日或当日,要告祭于奉先殿和传心殿。有时是皇帝亲祭,有时是遣官告祭。
其次是经筵大典进讲。典礼当日,满汉讲官、侍班满汉大学士等各员皆穿着补服侍立于文华殿丹墀兩旁,鸿胪寺官预设皇帝书案及讲官讲案,翰林院官将御览讲章正本及讲官所用副本预设于案上,四书讲章在左,五经讲章在右。
吉时至,礼部奏请皇帝乘舆出宫御文华殿升座,官员们行礼进入殿内,典礼正式开始。开讲时先讲“书”后讲“经”,讲“书”“经”环节,先由满讲官用满语宣讲,后由汉讲官用汉语宣讲,而后由皇帝宣讲御论,群臣跪听,最后百官再行跪叩之礼,礼部奏请经筵礼成。
最后是经筵后的赐宴。清初多在协和门赐宴,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在本仁殿。乾隆四十一年文渊阁落成,又在经筵赐宴之前增加了“文渊阁赐茶”。
《嘉慶朝大清會典》关于经筵礼仪的规定
经筵进讲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题目由掌院学士会同值讲官在《四书》《五经》中各选出两条,提前五天奏请钦点。皇上钦点题目后值讲官分头撰写讲章。讲章要各准备正、副两套,用满、汉文分别誊写后进呈御览。
❖ 翰林院检讨唐进贤所呈经筵讲章
清代以前,经筵中时常有皇帝与经筵讲官的问答或议论,但没有帝王专篇御论。清初,经筵中皇帝偶发议论但非常简短。到了乾隆时期,经筵中增加了皇帝发御论的固定环节,“经筵御论”成为经筵的核心环节,留下了皇帝学思不辍的佳话。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历史档案》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 展览来了|皇史宬展览抢鲜看

☆ 皇史宬面向团体预约开放

☆ 馆藏系列|宪政编查馆全宗档案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