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一幅《中国电线地图》,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由天津电报总局印制。此处电线为电报电线之意,该图反映了当时中国电报线路建设10余年的发展情况。该图绘制电报线最北端已达黑龙江,西北内陆地区最远达甘肃的肃州(今酒泉),西南达云南的大理、腾越,东南达福建、广东、台湾,标注了所有已通电报线路的省份(湖南电报当时正在建设中,其余未通电报线路省份未绘)。从图中可见,当时全国电报干线已初步具备网状结构,不仅方便官方的军事、外交、政治信息的传递,而且对繁荣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中国电线地图》及北洋大臣李鸿章咨呈(光绪十六年)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统治,部分开明官僚发起洋务运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国运衰败的颓势。
作为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举措,19世纪70年代,电报开始酝酿创设。同治十三年(1874年),钦差大臣沈葆桢赴台湾办理海防事宜,期间认识到“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提出中国应自行设立电报电线。是年五月初一日,清政府批准沈葆桢等筹办架设从厦门至台湾的电线。光绪七年(1881年),电报总局在天津成立,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开通,清政府深感其传递信息便捷。一年后,电报总局的营业范围迅速扩展,其建设在数省铺开。“十年之间,南北东西纵横三万里,一气呵成……国计商情均有裨助”。在洋务派积极推进下,当时中国电报已覆盖了大部分省份。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以“求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电报业,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包括创设电报等在内的洋务举措,仅仅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统治,正因为这种局限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未能挽救在对外战争中失败的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新时代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