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皇史宬南院大修工程的正式启动,一则新闻让这座“神秘小院”又多了几分热度:工程修缮人员在南墙中部偏西位置,除去非墙体原始砖料后,清理出一座结构完整的“随墙门”,应是明代所建。❖ 皇史宬南墙随墙门(转自:北京日报)
此门的门楣及四个门簪保存相对完好,门扇因密封于墙体之中时日太久,糟朽败坏,仅存一半有余。经现场勘查,此门较皇史宬门左右之东西角门略宽一些。这一相对宽度情况及墙体开门位置,与成图于清乾隆初年的《皇史宬全图》所绘一致。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乾隆朝《皇史宬全图》(局部)
《皇史宬全图》的成图时间,据笔者考证应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十五年之间,原藏清宫造办处。该图详细描摹乾隆朝初期皇史宬建筑群,尤其正殿内的陈设情况。图中所绘南院部分,有值房一座,东西两端各有琉璃门一座。南墙中间偏西位置,开随墙琉璃门一座,与现今修缮时所发现的情况吻合。在该门位置处,图上另有注释文字:“南墙外系库资胡同,不通别路,门常不开。”从现存门扇、门楣及门簪安装情况看,此座琉璃门系由外向内开,也即自现今的墙外一侧向南院内部开启。其形制式样,应与紫禁城内各类似院落的随墙琉璃门相仿,只是在装饰等级及繁复程度上,或有些许差别。依目前情况看,门楣之上或为无琉璃装饰的素挂檐,门框两侧直接接砖墙,并未加装石料。但相对于更为朴素些的随墙门,因为加装了门簪,从建筑等级上讲,还是有所区别。综合而言,约为寿康宫区域南侧两座随墙门的取中情况。❖ 故宫博物院寿康宫区域南侧的随墙门(摄影: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朴世禺)
关于皇史宬及南侧院落情况,按康熙朝《皇城宫殿衙署图》(以下简称《衙署图》)所示,在皇史宬南墙外,菖蒲河北岸确有一处院落,与皇史宬南院共用同一堵墙。检索已有研究,此图应绘于康熙八年(1669年)底,上距明清鼎革仅20余年。兼之此处并非紧要之处,其街巷院落的布局应与明末情况相去无多,大致可视作嘉靖朝皇史宬初建后的周界情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朝《皇城宫殿衙署图》(局部)
目前皇史宬“南院”东西琉璃门及北院周墙均为黄色琉璃墙帽,唯独“南院”南墙为绿色琉璃墙帽,有理由怀疑,就原初建制而言,此南墙其实与南侧院落为一体,如此一来,墙上所开随墙琉璃门的朝向更为合乎情理。今日所称皇史宬南院,实际上应当为两处院落共用之夹道。❖ 两处院落琉璃墙帽示意图(制图: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朴世禺)
关于皇史宬南侧这处院落,据单士元先生所著《明北京宫苑图考》一书,在“南城及河东”一节中,称皇史宬南侧有“御作”一处。考其描述,对照《衙署图》,皇史宬南墙之外的这处院落,应该就是明代的“御作”。
据明万历年间曾充任司礼监的太监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内载:“(皇史宬)再南,则御前作”“专管营造龙床、龙桌、箱柜之类”,设掌作官一员、散官十余员,属司礼监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直辖。《大明会典》卷二百七载:“司礼监御作房成造龙床等项物料、金箔,成造书画柜匣等项杉木板枋、笔料。”入清后,至迟到康熙朝前期,如《衙署图》所示,本区域院落规制一如前朝:皇史宬南院与墙外院落共用一墙,南侧院落在墙体上开门,向北通行,除此之外,尚未新辟街巷。至乾隆朝初期,按《皇史宬全图》所绘,南墙之门处已经注明“南墙外系库资胡同”,表明此时的南侧院落,已经出现明显改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乾隆朝《京城全图》(局部)
查阅乾隆朝《京城全图》,可见皇史宬南侧已由完整封闭的院落改建为值房、仓库等用,并新辟一曲折胡同,标称“裤子胡同”,即是《皇史宬全图》所注之“库资胡同”(现称“库司胡同”)。这套十七排《京城全图》系内大臣海望主持测绘制作,完成于乾隆十五年五月,虽略晚于《皇史宬全图》,但其呈现的地理信息在乾隆十年至十五年之间,仍属同一时期。两相对照可以确认,此时皇史宬南墙之外的区域,已改作他用。也进一步解释了《皇史宬全图》所称“不通别路,门常不开”这一说法的具体含义。同时,完成于乾隆朝初期的这两组图,还透露出出另一层信息,即:此时墙上所开之门虽已基本失去了通行功能,但并未封堵,只是作为常闭之门存在。墙外虽有胡同,但整体区域依然处于皇城禁地之内,官仓内库,自然少不了兵丁驻扎值守。而皇史宬本身则额设七品守尉3人、兵丁16人,轮班驻守在南院值房,也就是南墙北侧。如此部署,即便此随墙门未曾封堵,谅也不至于存在安全问题。从现存的建筑格局来看,皇史宬及南院和南墙以外的库房、胡同,自乾隆朝前期变动后,直至清朝灭亡,未再有明显变化。库资(库司)胡同的走向也一直延续。依常理推断,各项兵丁驻守管理规制,也应一如“祖制”,大体一致。如此一来,开在墙上的这座随墙门,至少在清朝结束前应该没有被封堵。❖ 皇史宬南墙及库司胡同
民国成立直到建国初期,皇史宬南院先出租给市政机构充作办公场所之用,南院院内在旧有值房基础上,增建平房几处。宫墙之内开出的这座门,直面南侧菖蒲河及长安街。有理由相信,这座门的封堵应该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根据现今实地踏勘情况,推断封堵大致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由外而内即自南墙外侧起,以砖石杂料将门洞与墙壁整体封堵取齐,这一变动可能发生于清亡后不久。第二阶段,封堵门洞北侧即南院院内一侧,推断为南院内违建住房时所为。当然,要准确厘清门洞封堵详情,还应进一步查访相关档案资料方可定谳。但无论如何,这一始建于明代的随墙门,其木制门楣、门框、门扇以及门簪,至迟在1970年代,便已被彻底封堵,“消失”在青砖红墙之内,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为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和加强古建保护,在皇史宬北院修缮保护开放工作入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2013-2022)》后,皇史宬南院的保护修缮工作也顺利启动。正是这样史无前例地全面深度修缮,才让尘封日久的“明制”原貌重见天日。期待南院修缮工作早日顺利完成,新发现的这一“随墙门”能够得到妥善保护修缮。让皇史宬这座保存最完整、建筑最古老的明清皇家档案库建筑群能够以更好的姿态,更加原初完整的样貌,更好地发挥历史档案及古建筑“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更好助力北京中轴线文化带建设,助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明清档案里的中轴文化|正阳门
☆ 馆藏系列|神机营全宗档案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