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宫器物|流光溢彩的玻璃

一笑 皇史宬 2022-10-10

玻璃是现代司空见惯的人造材料,但在我国古代,玻璃却长期被视为堪比玉石的贵重材料。玻璃,古时也称琉璃、颇黎、颇梨、玻黎等,由于它有着与玉相似的外在特征却又可以人工制作,因此也被称为药玉、水玉。
清代,玻璃工艺在融合南北方玻璃工艺和欧洲玻璃工艺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我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顶峰,绚丽多彩、澄明莹澈的玻璃器皿成为清宫中常见但珍贵的日用器物和皇家陈设。

❖ 雍正款蓝色透明玻璃八棱瓶·故宫博物院藏

 

器物珍贵 用度有制 

玻璃器皿本身有盛装物品的实用功能,同时也以其灵动多变的色彩、考究雅致的造型而具备极高的艺术装饰性,因而在清代宫廷中,日常用度和陈设成为玻璃的两大用途,有时亦兼而有之,此外皇帝们还将玻璃器皿分赏臣工以示恩宠。
如故宫博物院藏黄花梨木嵌玻璃仕女图插屏,是乾隆朝利用明代屏风木架配装玻璃组成屏风,集实用和观赏功能于一身。玻璃上绘仕女观宝图,一仕女坐在庭院的手扶椅上,在观看另一女子手中的古玩。

❖ 黄花梨木嵌玻璃仕女图插屏·故宫博物院藏

朝珠中有专门以玻璃为主的品类,很多首饰中也使用了玻璃珠、玻璃花瓣等作为点缀。慈禧太后就很喜欢玻璃制作的首饰,在皇太后六旬庆典档中记载,她命人将一只比较心仪的寿字白地套红烧料扁镯交给造办处,要求照样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烧料来制作手镯。“烧料”亦是旧时对玻璃的称谓。
❖ 舒赫德呈送铜玉玛瑙珊瑚玻璃木器等项数目清单

左右滑动查看
皇家每年都会有为数众多的内廷制造的玻璃器皿分赐给各位王公贵族、内外臣工。在年例赏给班禅额尔德尼的物品中,玻璃器皿所占比例不在少数,如道光十三年(1834年)十二月造办处灯裁作的一份呈稿中记载:“拟赏班禅额尔德尼:佛一龛、玉如意一柄、画像佛一轴、玉盘一件、珊瑚珠一盘、珐琅格一件、银累丝酒杯二件、磁盘四件、黑漆盖碗二件、磁靶盘二件、玻璃碗二件、玻璃瓶二件、玻璃盘一件、玻璃烟壶四件、大荷包一对、小荷包五对、靠背坐褥一分、香饼一匣”。而呈稿中提及的这些玻璃器皿还会专门配作杉木箱,用黑毡、马皮包裹好,再在缝隙处塞上棉花,以保证其能完好无损地运往边疆。

❖ 白套红玻璃鼻烟壶·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宫廷对玻璃制品管理严格,甚至就连碎玻璃的处理都有专门的规定。清宫中回收的碎玻璃被称为“回残玻璃”,不能轻易丢弃,会在下次烧炼玻璃时回炉再利用,而使用回残玻璃的情况也要加以记录。
在乾隆朝的造办处活计档中,可以看到每年都会有专人对库贮的玻璃数量按照不同规格一一盘点,无论是屏风、玻璃镜、盒、罩、匣、盖等成型器物,还是“欢门上拆下破玻璃”、碎玻璃珠甚或是“碎小玻璃条”,都要点数精确或准确称重,登记在册。
关于一块玻璃从哪里卸下来,要安置到哪里去,档案里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细细追述。至于宫人、太监、苏拉等偷窃或打碎玻璃,都要按例治罪。这表明,即便是在宫廷,玻璃仍然具备一定的珍稀性。
❖ 慎刑司为议处苑丞王保等将玻璃挂屏损坏罚俸事奏折

左右滑动查看
 

大内自制 异彩纷呈 

正因为清宫玻璃的用量较大,自康熙朝专门设立了造办处玻璃厂研制生产玻璃器皿。玻璃厂主要负责接办皇帝、太后等人临时交派的活计,此外每年还有两次集中烧造玻璃器皿的定例,通常要烧造各色玻璃器皿300 余件,其中包含 120 个鼻烟壶。
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传承和改良,内造玻璃有了很多创新发展,不仅生产数量多,而且器形丰富多样。这其中,既有熠熠生辉的金星玻璃、异彩纷呈的套色玻璃、受欧洲技术影响较深的磨花玻璃、在玻璃配料中加入水晶石等乳浊剂的乳浊玻璃、丝丝分明的缠丝玻璃、具备不规则仿天然纹理的搅胎玻璃等,也有将玻璃制作工艺与描金、画珐琅、戗金、鎏金银等相结合产生联动效果的各类制品。

❖ 乾隆款搅玻璃撇口瓶·故宫博物院藏

从档案的记述中和存世的清宫玻璃制品来看,当时的玻璃器皿颜色称得上是流光溢彩。既有晶莹剔透如水晶的所谓“明玻璃”,也有不透明的“涅玻璃”(档案中有时也写作“呆玻璃”),甚至有可以实现从质感到颜色足以乱真的仿玛瑙、蜜蜡、琥珀、翡翠、祖母绿、青金石、红蓝各色宝石等的特效玻璃。有的则在同一色系中另辟蹊径,比如同样是白色,可以呈现出荔枝白、砗磲白、象牙白、珍珠白、羊脂白、藕粉白等有着精细视觉差异的不同效果,并加以各种套色的颜色组合。清前期、中期的宫廷玻璃制作工艺一度臻于完美,堪称我国古代玻璃工艺的代表作。

❖ 乾隆款茶色透明玻璃磨花花卉纹杯·故宫博物院藏

借助档案,我们可以大致开列一下当时清宫的玻璃配方,其主要原料有:马牙石、硼砂、砒霜、盆硝、杭粉、紫石、赭石、轿顶锡、水硍、自然铜、青子石、灵子石(一作“凌子石”)、干子土等。在色彩呈现方面,工匠们已经可以通过精准地调整配方中的铜、铁、锰、钴等矿物着色剂的比例,来达成预期的视觉效果了。
❖ 广储司茶库为行取烧造玻璃活计应用硼砂等项事呈稿

左右滑动查看
 

优选工匠 中西合璧 

成造这些美轮美奂的玻璃器皿的造办处匠人,由“家内玉匠”和“外雇玉匠”组成。档案中详细记录着工匠的姓名和具体工时,一则便于核销钱粮,二则有问题时可以回溯。
这些玻璃匠人的选用十分讲究,档案记载了从广州和山东博山传召技艺娴熟的玻璃工匠的相关情况。当时,由于禁海令的实施,广州长期一口通商,可以吸纳外来工艺,博采众长,玻璃业较为先进。山东博山,古称颜神,清雍正朝设博山县,因盛产玻璃原料而闻名,玻璃工艺发展较早,此后传延不绝。而清宫所用玻璃不仅需要“家内玉匠”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也需来自广东、山东的玻璃匠们的加持,这样一来,使宫廷工艺与民间工艺得以快速融合、发展。
❖ 工部为外雇博山县玻璃匠何永立起程赴京日期事致内务府咨文

左右滑动查看
值得一提的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早期,西洋传教士也经常主持或参与玻璃制造的相关任务,他们和本土的工匠们共同缔造了这一时期清宫玻璃制造工艺。比如金星玻璃,又名温都里纳,是一种含有金属结晶颗粒的玻璃,即是在西洋传教士纪文和汪执中的指导下试制成功的新品种。金星玻璃是清代玻璃器的独有品种,在阳光下能呈现出金属闪光,具有独特美感,只可惜金星玻璃只在乾隆一朝有制作,这一独特的玻璃品种如昙花一现。

❖ 金星玻璃冰裂纹笔筒·故宫博物院藏

 

工艺短板 力有不逮 

乾隆帝在咏《玻璃窗》诗中写道:“西洋奇货无不有,玻璃皎洁修且厚。”一方面赞誉了玻璃窗澄明莹澈;另一方面交代这种大片窗玻璃是产自西洋的进口货,本土的工艺很可能还达不到相同水准。
嘉庆六年(1801年),乾清宫明殿地平上有一对专用于年节陈设的玻璃花,因时间久远而损坏,为此,皇帝谕令绘画纸样交粤海关烧造一对,顺便对旧玻璃花进行修复。接到任务的粤海关监督三义助发现,这竟然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他先将画样交给在广东的洋商们办理,当时会集了能工巧匠多人,烧炼了数十次,但均告失败。档案记载:“据匠人声称,此项玻璃花每一大枝系用玻璃零碎粘成,每粘一小块便要烧熔一次,方能粘住。及粘住后,其玻璃花因过火太多,随即破裂,实在不能办成……商等查玻璃花一项,系外洋烧造,内地未经制办呈进,必须发交外洋始能制办。”无奈之下,三义助先把旧玻璃花送回宫廷交差,至于新制玻璃花,只能相机行事。
人力固有不逮,但偌大的国家竟然无法自制一种常用的陈设品,可见当时的玻璃在制作工艺方面一直存在着某些短板。
❖ 内务府呈报粤海关监督为乾清宫明殿地平上年节安设玻璃花已发外洋采办并声明烧造情形事来文

左右滑动查看
虽然清代前期、中期,本土玻璃业特别是在宫廷玻璃制造方面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创新,也一度欣欣向荣,但随着嘉庆、道光时期国力日渐衰落,具备相关技能的西洋传教士的逐渐离散,一些配方和技法渐渐失传,内廷玻璃业恰如春冰消融,走向了没落。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馆藏系列|资政院全宗档案
☆ 乾隆朝万寿节念经那些事
《历史档案》2022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 新疆珍贡哈密瓜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