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网剿杀一篇文章

丁小村 丁小村 2020-02-22

一个有趣有味的公号,很多读者都置顶了(点上边蓝字关注)

权健害死了人,把一篇自媒体文章和害人的权健相提并论,你觉得是不是调子够高了?



全网剿杀一篇文章

作者 | 丁小村

如你所愿,《一个出身寒门状元之死》这篇发在自媒体平台的文章,刚过了半天小年,就立即被封杀了。

这可是我从来没见过的奇观:下到无名的自媒体,上到顶级的人民日报公众号;从个人网络平台,到新浪网易这些门户网站……都对这篇文章进行了强力剿杀——

万众如此一心,官民如此合力,这大概算是过大年的一次最重要的喜庆活动:我相信,这份正能量,一定穿过寒冬的阴霾,让万丈阳光扫尽雾霾,给我们一个朗朗乾坤。

我不由也感觉到欣然,正如鲁迅在《祝福》中所写的:

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其实我还没来得及读这篇只有半天生命的大作,我的朋友圈很少有人转发这篇文章,倒是今天读到各大小自媒体对这篇文章的围剿和清算,我才打开这篇文章,看到的是一个大红色的感叹号:腾讯微信平台封杀某篇文章的标志性图案,让我想起了满清士兵身上的那个大大的符号。

我对这篇文章没什么兴趣。但浏览一下众多的批判文章,基本上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一个四川某地的高考状元,经历了艰苦的大学生活,进入职场之后,艰难生存,最后凄然死去,卡上只有三千多块钱。这样的文章内容并不新鲜,但标题的确有着强烈的效果:寒门,状元,死——这些扎眼的词汇,瞬间吸睛,成全了10万+的爆款文章。

剿杀这篇文章,是从一些读者质疑开始,然后是网络媒体的进一步深挖,然后是各种拉仇恨的自媒体的渲染和怒骂,最后是人民日报的高调论说。

我感到十分惊异的是:一篇发布半天的文章,到底有多大的危险性,令全网如此震怒,乃至于公私合营,上下齐心,成了重大新闻?

这些年,多少官方媒体堂而皇之地讲假故事,多少地方部门明明白白地制造假新闻,甚至骗子用假故事把某些人骗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邪教人员用假故事把某些人搞得神经发作,像权健那样的几十亿的大企业用假故事成就了一个地方的经济高标,像陈光标那样的达人用假新闻制造了一个个的荣誉光环……

这些年,你们都在做什么?

今早看一位朋友贴出一篇批判《一个出身寒门状元之死》作者杨乐多的文章,其中充满了对作者的鄙夷、对迷蒙们的仇恨、乃至对读者的强烈鄙视(写作者对读者本来就不应该充满鄙视)……我忍不住批了一句:

得有多少的恨,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我不了解杨乐多,也没看过这篇文章,但网络上很多媒体深挖,知道了几个信息——

这篇文章由于虚构内容过多,造成了很多漏洞,经不起推敲;

这篇文章以“苦难”煽情,以“悲壮”吸睛……

杨乐多曾经是咪蒙的首席助理;

首发这篇文章的自媒体也是“咪蒙系”公众号;

杨乐多的文风深受咪蒙影响,可能是得意弟子;

……

这些信息拉出了一堆仇恨——

第一,贩卖苦难和悲壮,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二,故事造假,愚弄读者智商;

第三,咪蒙系毒鸡汤,是一大公害;

……

理了这么一大堆,回到原处,不过一篇文章而已,如果说文坛的热闹是各领风骚三五天,在今天,自媒体的热闹,那也仅仅是“各领风骚三五十分钟”而已。倒是文章火过之后,有些人靠骂咪蒙、骂杨乐多,成就了无数的10万+。

说到底,读者的智商未必提高了,只不过是换了一批愚弄的人而已。

这篇火了半天的文章真有那么大的流毒么?

我看到的是一批批羡慕嫉妒恨的自媒体作者,把所有的仇恨都拉给10万+作者杨乐多们。结果,终于惊动了腾讯和人民日报——高调封杀这篇文章之后,你们所有的人,真的就很快意么?

一篇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虚构文章,它涉及的是写作伦理问题。(它没有造谣,没有诽谤,没有造成对某个实体人的任何法律认定的伤害——所以它算不上违法。)

如果说它愚弄了读者的智商,但很多读者已经指出了对它的质疑。

任何作品发表之后,都要受到读者的检验,读者辨别也需要阅读的过程,这只是个简单的常识。这样的文章,只需要三天,就被读者淘汰了,这是显然的。

但直接被封杀、乃至被人民日报这样的顶级媒体批判,已经超乎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想象力。

不知道诸君有何感受?

一位女记者,为了写作一本关于南美儿童偷渡美国的非虚构书,跟着一位委瑞内拉儿童,经历了半年时间,千辛万苦,穿越墨西哥,非法进入美国寻找他的母亲。这一路上,她既得跟着孩子一起乘坐难民车,逃过一次次蛇头和地痞流氓的侵扰,饿肚子走长路,冒着被警察发现的危险,偷越过境……

她坚守了写作伦理底线:第一,在不危及孩子生命的前提下,尽量不干扰孩子的正常行止,以保证最终写作的真实性;第二,在任何时候保证和孩子同步前进,哪怕吃苦、受惊、历险,为了保证作品的现场感;第三,写作的时候,她面临着伦理选择——

书发表之后,这个孩子很可能被警察发现,遣送回国——但如果不写真实情况,又违背了写作伦理,最终她和出版社编辑商定之后,决定把孩子的名字隐匿了,但他沿途所遇到的人名和故事,一律采用真实的信息。

这是《哈佛非虚构》写作一书中一位作家讲的自己所经历的故事,令我深深震撼:一是他们对于自己职业道德的坚守;二是他们对于写作伦理的自觉。

任何一个作家,都必须坚持写作的伦理底线,不然,最终必然受到伦理和读者的双重拷问。

《一个出身寒门状元之死》这篇文章,最终必然被读者所淘汰,作者受到的应该是一份必须接受的伦理谴责。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该受到集体剿杀:伦理的归伦理,法律的归法律,用一种话语权去打压另一种话语权,结果必然是大家深受其害。

贩卖“假故事”是一种愚弄,拉仇恨也是一种愚弄——当你们唤醒了最大的权力的时候,接受大棒的就该是你们自己了。

自媒体作者们,你们多保重吧。



-The End-

好看就点点右下角,就转发,这是对作者最好的支持,谢谢!


点下边的题目链接,阅读公号最新热文:

假如你长得像马云……

剩下的……

不为权贵唱颂歌,只为世间求公道

图文注明外全部为丁小村原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均不得转载

丁小村(dxcn916) | 一个有趣有味儿的公众号


这世界太嘈杂,因此我读书和写作


长按上边二维码关注我,点下边“阅读原文”看前一天

▼感谢对作者的尊重和支持,二维码赞赏通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