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黄秋安&张久俊JEC | 从单孔到多孔电极的频率响应分析:容性能量存储的辨识
01
引言
超级电容器(SCs)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好,但能量密度低。为了优化容性能力存储(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CES)特性,常借助数值计算和仿真分析,以节省实验成本,并缩短实验时间。频率响应分析(FRA)被视作容性储能特性辨识的有力工具,它不仅需要有效的测试数据,而且需要可靠的理论模型。当前,电化学阻抗谱模型已得到长足发展,但是缺乏从单孔到多孔电极的双尺度传输线阻抗模型(以下简称双尺度TLM阻抗模型)。
02
成果展示
近日,上海大学黄秋安和张久俊团队开发了多孔电极双尺度TLM阻抗模型,该模型中成功嵌入单孔和多孔电极的核心参数,由此建立了容性能力存储特性与电极核心参数的定量关系,进而借助FRA辨识分析了粒间孔径、粒内孔深、粒内孔径、电解液电导率、电极厚度等核心参数对从单孔到多孔电极容性能量存储的影响,揭示了制约容性能量存储特性的关键因素。该工作取得如下成果:
(1) 建立了参数化的双尺度TLM阻抗模型。从传统TLM模型出发,建立了包含指数因子、粒内孔径(intra-particle pore diameter)、孔隙深度、电解液电导率、界面电容、电极厚度、电极表面积和粒间孔径(inter-particle pore diameter)八个电极核心参数的双尺度TLM阻抗模型。
(2) 建立了CES特性与电极核心参数间的联系。在建立双尺度TLM阻抗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电极参数与从单孔到多孔电极CES特性参数倍率性能、峰值功率和能量密度间的关系式。仿真分析各参数对多孔电极CES特性的影响,揭示了制约其CES特性的关键因素。
基于建立的双尺度TLM阻抗模型以及CES特性与电极参数间的联系,以多孔电极孔隙深度L和电解液电导率σ1为例,从单孔到多孔电极容性能量存储特性演变规律如图1所示。
图1. 孔隙深度L和电解液电导率σ1变化时,单孔和多孔电极容性能量存储特性对比。
该论文以“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from single pore to porous electrode identified by frequency response analysis”为题发表在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上。
03
图文导读
04
小结
本文开发了从单孔到多孔电极的双尺度传输线阻抗模型。该双尺度阻抗模型,不仅成功嵌入多孔电极八个核心参数,而且建立了容性能量储存特性与核心参数的定量联系。基于建立的双尺度TLM阻抗模型,分析辨识了单孔/多孔电极八个核心参数对倍率性能、峰值功率和能量密度的影响,揭示了制约容性能量存储特性的关键因素,比如,相比于单孔的直径和深度,颗粒间孔隙直径更影响和制约多孔电极的倍率性能(高频特性)。
本文为优化容性能量存储特性提供了一种简洁高效的FRA工具。为了降低辨识CES特性的不确定性,将对颗粒的堆积模式等因素,开展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
文章信息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from single pore to porous electrode identified by frequency response analysis.
Weiheng Li, Qiu-An Huang*, Yu Li, Yuxuan Bai, Nan Wang, Jia Wang, Yongming Hu, Yufeng Zhao*, Xifei Li, Jiujun Zhang*.
J. Energy Chem., 2022.
DOI: 10.1016/j.jechem.2022.10.017
作者信息
黄秋安,工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EIS@AI课题组组长。1997.7~2018.10,湖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助教,讲师,副教授。于1997年获北京化工大学自控系工学学士学位,分别于2004年和2009年获华中科技大学自控系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已在《Nano Energy》、《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ournal of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ica Acta》,《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引~1700次。主持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省教育厅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兴趣为电化学阻抗理论建模、快速测试与智能诊断。
Email:hqahqahqa@163.com。
张久俊博士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主席/创始人。2014-2021年被连续8年评为全球科技工程界论文最高被引用(Top 1%)科学家之一,2014-2016年被汤姆斯-路透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2018年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和技术大会(EEST2018)授予终身成就奖。张博士目前是Springer-nature《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s》SCI期刊主编、CRC Press《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丛书主编、KeAi Publishing《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SCI期刊副主编。专业领域包括电化学、电催化、燃料电池、电池、超级电容器和水/CO2电解。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550余篇,被引65000余次(H-Index为104)。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