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历史丨世界史阶段特征详解



古希腊罗马




政治:西方政治文明的摇篮

雅典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地理因素:以海洋为依托,多山、多岛、环海。

(2)经济因素:工商业、海外贸易相对发达。

(3)政治因素: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4)人文因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观念、较高的公民素质。

2.民主进程

(1)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基本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权力制约。

4.历史评价

(1)积极: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其民主氛围使其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2)局限:雅典民主基础狭窄,民主只属于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小国寡民体制下的产物,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5.实质: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及对奴隶的专政。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原因和条件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

(2)罗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法学家的积极配合。

(3)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不断斗争。

2.发展历程

(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早期,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

②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局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②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3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万民法。

(3)完善阶段: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为巩固东罗马帝国的统治,查士丁尼完善了罗马法,形成了《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3.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历史作用

(1)维系了罗马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

(2)在法治思想、法律形式和内容、法律制度等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3)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

查士丁尼



经济: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经济


1.希腊:雅典等希腊城邦,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越,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发达,为古希腊辉煌文明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2.罗马:公元前6世纪以来,随着罗马的扩张和国际交往的扩大,罗马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思想文化: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希腊

(1)产生的背景

①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②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③奴隶制工商业的发达。

(2)希腊先哲的主要贡献

①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成为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②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是人类精神觉醒的表现。

③柏拉图: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

④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3)基本内涵

①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人自身。

②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③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④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罗马

罗马法律蕴含的自然法原则和理性精神,成为近代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法学思想的根源。





重点强化





古代雅典的程序性民主与公民的平等、民主、自由

(1)雅典民主制度程序性民主的主要表现

①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国家机构。

②比例代表制、任期制等。

③全体公民都有机会被选为陪审法庭成员;选举方式是抽签选举;司法审判中采取法庭辩论等形式与程序。

这种程序性民主强调民主的机制、规则和程序,属于价值理性,侧重于整体角度阐释民主,但很难保证真正的民主。

(2)雅典公民的平等、民主与自由

①公民平等是雅典民主制的基本原则。雅典的公民大会是由所有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组成,没有财产限制,投票时是一人一票,以多数票为准进行决策。

②雅典人认为城邦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某一个人威胁到甚至伤害到城邦的利益,那么,这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不复存在了,个人的利益是从属于城邦利益的。在雅典,自由和民主不是同等重要的,民主是第一位的,自由是第二位的。一旦个人自由与城邦的利益(民主)发生冲突,个人的自由就会受到压制。



古代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制的区别

(1)法律观念: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群体观念影响,罗马法从法律上确认公民个人权利。

(2)法律地位:中国古代法律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体现了明显的人治色彩,古罗马法律是国家统治的根本,体现了明显的法治色彩。

(3)法律结构:中国古代法律民刑不分、以刑为主,而古罗马法律则私法发达、公法不发达。

(4)法律内容:古罗马法律有最早的法人制度和人格权制度,中国则没有。

(5)法学家地位:古罗马法学家地位高,部分法学家的法律学说有官方效力,中国古代法律则完全以官方为主导。

(6)历史影响:中国古代法律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华法系,而古罗马法律影响了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也对近代以来法律和法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


(14-18世纪)

一、经济: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概述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活动以掠夺财富为主要表现形式。

2新航路的开辟

(1)背景

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白银的强烈渴望。

③思想根源: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精神。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切断传统的东西方商路。

⑤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狂热。

⑥造船、航海技术和地理知识的进步。

(2)过程

①迪亚士:1487年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②哥伦布:1492年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航路,发现了美洲大陆。

③达·伽马:1497—1498年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开辟了由欧洲绕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路。

④麦哲伦船队: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3)影响

①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引起“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但大量白银流入亚洲,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③人类由此从各民族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3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

(2)英国:通过海盗式掠夺、殖民战争、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黑奴贸易等方式,逐步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影响

①对西欧: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技术革命的到来。

②对落后地区:带来了深重灾难,社会经济陷入停顿甚至倒退,与西欧的差距逐渐拉大。

③对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二、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复兴

(1)条件

①经济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经济的繁荣。

②阶级方面: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思想变革。

③文化底蕴: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遗存。

④社会现实:中世纪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2)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

(3)成就

①意大利:文学上出现了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艺术上出现了达·芬奇等艺术大师。

②西欧: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4)影响

①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②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的发展

(1)背景

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③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使天主教会与人们的矛盾加深。

(2)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

①提出“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

②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实质:西欧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4)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②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3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成熟

(1)背景

①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矛盾尖锐。

③文艺复兴以来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2)概况

①核心:理性主义。呼唤理性,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要求科学、自由和平等。

②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主张

 (4)影响

①对欧洲: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思想基础;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动员;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蓝图。

②对世界:启蒙思想家提倡理性、科学、自由、民主和平等,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三、政治: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国内封建制度,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确立:《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议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发展: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内阁制,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

(4)特点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政治为基础的。

②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③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④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家权力中心。

⑤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首相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个松散的邦联,政局动荡不安。

(2)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实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3)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①分权制衡原则: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②民主(主权在民)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管理国家,以代议制为基础;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1791年颁布修正案,增加了10条,其中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③联邦制原则: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同时各州也有处理本州内部事务的权力。

④共和制原则:宪法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规定所有的公职向人民开放,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通过民选产生的;国家和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不为个人谋利益。

(4)评价

①积极:颁布了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确立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确立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消极:没有彻底解决人权问题。


四、科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与经典力学


1背景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学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实验科学时代。

(2)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为经典力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成就

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动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3影响

(1)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规律系统概括和综合。

(2)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3)为法国启蒙思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

(18世纪中-20世纪初)

政治:近代西方两种政治文明的发展
01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

(1)完善

①英国: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的议席,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2)发展

①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②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02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03 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①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

③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④军事: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内容

①“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②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性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4)评价

①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②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04 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①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民族危机:黑船事件,民族危机加深。

③独立改革派形成:武装倒幕运动的成功;成立新政府。

(2)措施

①政治:废藩置县;宣布“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②经济: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③文化教育: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

④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建立现代军队。

(3)评价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③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④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⑤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经济: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01 第一次工业革命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等积累了原始资本。

③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⑤市场:英国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成就

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

③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02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①政治前提:主要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②科技支持: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③市场需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扩大。

(2)兴起: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

(3)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内燃机、通讯、化学和钢铁工业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尤其在电力方面,发电机和电动机发明,“电气时代”来临。

(4)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方式: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③产业结构: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科技文化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01  物理学:相对论和量子论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02 生物学:进化论

(1)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律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意义: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

03  技术进步
蒸汽机、电的发明和应用,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也促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01  近代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①背景: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②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代表: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2)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早期)

①背景: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日益暴露。

②特点:关注社会问题,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

③代表作: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02   近代美术作品

(1)新古典主义美术

①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强调理性,选择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②代表: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和安格尔的《泉》。

(2)浪漫主义美术

①背景:19世纪初叶以后,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②代表: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3)现实主义美术

①背景:19世纪中期,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②代表:法国米勒的《播种者》《拾穗者》和俄国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4)印象画派

①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重视光色的作用。

②代表: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凡高的《向日葵》。

03 近代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1)贝多芬: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2)约翰·施特劳斯:代表作《蓝色的多瑙河》。

(3)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法国比才的《卡门》。

(4)民族乐派:俄国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

04   电影的产生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深化认识


01

法国代议制政体确立的长期性、曲折性及原因

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但这一过程却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

(1)长期性、曲折性

①法国共和制和帝制的斗争激烈,政权在两者之间交替频繁、政局动荡。

②共和派与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确立了共和制政体。

(2)原因

①政治原因: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主张君主专制的传统势力强大。

②经济原因: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并相对发达,这成为君主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也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③阶级原因: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④外部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及英国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02

近代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及民主脆弱的原因

(1)政治特点

①德国的议会权力很小,帝国议会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②德意志帝国是披着议会外衣的半专制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普鲁士贵族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

(2)民主脆弱的原因

①德国统一是容克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统一后,保留了深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专制残余。

②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资产阶级不敢也不愿行使对皇权的制约与监督权,在涉及国家发展的一些重大方针问题上经常“缺位”,使得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20世纪前半叶的世界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3)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4)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2经过

阶段

时间

主要战役(事件)

影响

爆发

1914年6月—7月

萨拉热窝事件

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第一阶段

1914年

马恩河战役

“施里芬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美对德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

同盟国相继投降,一战结束

3性质

(1)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两大集团都是为了夺取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参战的。

(2)塞尔维亚、比利时抗击德奥侵略,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4影响

(1)大战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导致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西欧相对衰落,瓦解四大帝国,美国和日本崛起,建立国际联盟,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3)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成为新技术的催化剂,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02
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

(1)“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2)“四月提纲”:指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指明了革命道路。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

(4)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选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出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0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

2建立

(1)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随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又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和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2)1921年,美、英、法、中等九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建立了华盛顿体系。

3影响

(1)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远东和亚太地区的矛盾,使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2)该体系内部包含着种种矛盾,决定了该体系不可能长久地维护世界和平。


  国际联盟
1背景

(1)建立国际联盟是巴黎和会的一项重要议题。

(2)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通过了国联盟约。

2实质

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3主要活动

(1)恢复战后欧洲经济。

(2)处理国际争端和裁军。

(3)加强国际合作,为促进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做了大量工作。

(4)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持姑息、纵容的态度。

4评价

(1)盟约体现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三)维护和平的尝试

1.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改善了法、德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但该条约也为德国重新迈入欧洲政治大国行列铺平了道路。

2.1928年《非战公约》的签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04
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他们对外侵略扩张,并逐步走上了结盟道路。

(3)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利: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局部战争,但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些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4)面对法西斯的扩张,英、法、美等大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5)苏联在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后,为中立自保,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经过

(1)爆发: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接着,德军向西线发动全面进攻,法国亡国,英国也遭受了沉重打击。

(2)扩大: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反法西斯的力量大大加强。

(3)转折:1942年到1943年发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4)结束:1943年,北非战事首先结束;1943年7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4年,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1945年5月,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3意义

(1)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欧主宰世界的时代结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4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根源: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的。

②影响:都导致西欧国家的衰落,都壮大了美国的实力,都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都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

 (2)不同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

形式

战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

先经历局部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法西斯不断扩大侵略,终于演变为世界战争

责任

战争责任由交战双方共同承担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挑起战争,责任由其承担

对战败

国处理

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的惩罚,未追究战争中的个人责任

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和审判战犯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经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创新
1.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1)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①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②内容差异: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除关乎国计民生外的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

③结果:前者失败;后者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创造了条件。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斯大林模式

①原因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②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③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

④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⑤评价

积极作用: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2)表现:罗斯福新政

①措施:整顿财政金融;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行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加强社会立法。

②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③影响

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间接影响: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的统治。

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自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阶段特征

(1)经济方面

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

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政治方面

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②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

③从国际关系上看:这十年可被称作“走向大战的十年”,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苏联也“避战自保”,客观上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思想文化:科技与文学艺术成就
1.现代科学的诞生

(1)相对论

①背景:19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受到挑战。

②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③意义: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2)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①诞生: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②发展

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丹麦的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3)意义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现代科技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现代文学艺术的兴起

(1)20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

①特征: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

②代表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20世纪以来的现代美术

①特征: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②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3)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影视艺术

①电影艺术的发展: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拍摄成功。

②电视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


二战后的世界


两极格局的形成

1

 背景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3)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落,美苏实力相对均衡,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力量。

(4)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

2

 表现


(1)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苏联采取措施与之对抗,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美国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遏制苏联扩张,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为打破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3)军事上,美国推动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推动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3

 “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

 影响

(1)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5.特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美苏争霸

1

 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

①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很快苏美关系趋于紧张。

②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3)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

2

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至70年代末)


(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2)重大事件

①“缓和”: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和1975年的欧安会的召开。

②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谋求同中国对话。

(3)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3

 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


(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2)重大事件: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理论;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

(3)结局:1989年的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

 朝鲜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两个国家。南北政府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

(2)经过

①爆发:1950年6月。

②扩展:美国操纵“联合国军”直接干涉朝鲜战争。

③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④结束:1953年7月,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2

越南战争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独立后开展抗法战争。

②美国扶植傀儡政权,越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2)经过

①爆发:1961—1964年“特种战争”。

②发展:1965年,美国将侵越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

(3)结果:越南取得胜利,美国从越南撤军。

3

 中东战争


(1)原因: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2)含义:1948—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五次战争,统称为中东战争。

(3)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

(4)曲折的和平之路

①1991年10月,阿以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和谈。

②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巴勒斯坦有限自治原则宣言》。

③1998年10月,巴以双方达成临时和平协议。

4

 两伊战争


(1)原因:各种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2)经过: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一直持续到1988年。

(3)影响:两伊战争造成了两伊经济的全面倒退,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为美苏等大国插手海湾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5

 海湾战争


(1)背景

①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石油、领土和债务等方面长期存在尖锐的争端。

②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吞并科威特。

③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对伊拉克实施全面制裁,并授权多国部队使用武力解决海湾危机。

(2)经过

①1991年1月,多国部队实施“沙漠风暴”行动,使伊拉克遭受沉重打击。

②1991年2月,多国部队发动“沙漠军刀”地面攻势,迫使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基本结束。

(3)特点

①“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也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②整个战争中多国部队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伤亡人数悬殊。

③电子战、信息战诞生。


联合国

1

 创立


(1)背景

①国际联盟破产。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呼唤新的国际组织建立。

(2)创立: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

(3)意义:联合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是世界和平的胜利。

2

 宗旨与主要机构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等。

(2)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理会。

3

 作用


(1)积极性

①在防止局部武装冲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②在反对外国军事侵略和占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③在裁军和防止核扩散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④在推动地区性和平方面,力促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⑤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局限性:它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力机构,而是国家间的协调机构,有时协调冲突时无能为力。


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

1

 依据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整个世界日益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

(2)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3)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优先发展经济成为世界的潮流。

(4)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的需要。

(5)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愿望。

2

 不利因素


(1)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没有消除。

(3)分裂势力、恐怖势力、极端势力的危害。

(4)世界发展很不平衡。

(5)恐怖主义、走私贩毒、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格局,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世界多极化趋势

1

 欧洲一体化

(1)背景

①欧洲有相似的文化传统。

②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之间持续的冲突与战争,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④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

①推动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进行民主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教育。

(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美苏的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间的斗争。

(2)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4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

 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3)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2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1)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1)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2)目前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但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4

  多极化趋势加强


(1)美国极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4)俄罗斯致力于恢复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5)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趋势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进程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农业: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农庄和农场的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承认物质利益

扩大企业自主权,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重点发展重工业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未冲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失败

其措施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②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反映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③确立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及崩溃

(1)弊端: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是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分不开的。但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性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美元则会丧失其中心地位,危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基础。

②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若美国黄金储备流失过多,储备不足,则难以履行兑换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难以维持。

③若美国黄金储备不足,无力进行市场操作和平抑金价,则美元比价就会下降,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随之动摇。

④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1%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而且它实际上仅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2)崩溃: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衰弱,美国无力稳定美元,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各成员也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及影响

①特点: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①影响: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强了欧盟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了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欧盟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也增加了各国的经济风险。政治上:增强了欧盟各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文化上: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盟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成立,由两个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和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组成,是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成立,中国1991年加入,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

(2)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评价

①对世界: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③对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①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③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


5.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

(1)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2)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3)原则: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4)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5)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战后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1.现代信息技术

(1)过程

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产生。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功能

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

(3)影响

①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②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

③改变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

④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使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2)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代表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工业化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2)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态。

(3)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4.现代主义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5.影视艺术:电视进入普及阶段,被称为“第八艺术”


世界近现代史总结



  界从分散到整体的过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整体世界发展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是人类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具体来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探险时代(1500—1750年)

(1)经济上出现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及商贸中心转移,商贸制度创新。世界市场雏形初现并扩展。

(2)国际关系上一个以近代欧洲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但不具有全球性。

(3)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体系逐渐出现。宗教、革命等思想在新旧大陆之间传播。

(4)全球联系主要限于贸易层次,全球性交往的紧密化和普遍性较低。

2殖民时代(1750—1870年)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增强了资本主义的扩张实力。国际分工、通讯交通进一步发展;商品数量种类增加;工业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大宗;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在世界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互相依赖程度加深。

(2)世界性政治体系出现。维也纳体系是全球化时代第一个世界性的政治体系。

(3)文化全球化形态初步形成。西方文化依靠近代大众传播媒介及自身的优越性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例如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全球性交往加强但仍然有限。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建立庞大的殖民地,全球性交往程度加强,但全球性关系的制度化和正规化有限。

3帝国时代(1870—1945年)

(1)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全面推进了现代化进程,垄断组织成为向外扩张的核心动力,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掠夺方式,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同时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封闭性,对全球化推动有限。

(2)国际社会初露端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建立,其成员具有世界性,标志着国际社会的初步形成。

(3)文化全球化加强。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科技与文艺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4网络时代(1945年至今)

(1)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对贸易全球化、生产、金融、消费的全球化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空前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3)全球政治体系由统治转向治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各种国际组织出现,国家间利益调整通过协商解决,遵守制度安排。

(4)网络社会迅速崛起。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力度空前加强。


二  世界大国史线索
 1[英国史]

1.前工业革命时代——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基础

(1)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封建王权加强,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权力中心从教皇转移到国王。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1688年光荣革命,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发展。

14—18世纪英国开始圈地运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成立东印度公司,开展殖民掠夺;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七年战争打败法国,从而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3)文化:思想解放运动与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国家。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霍布斯(1588—1679年)、洛克(1632—1704年)是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牛顿力学是对自然界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牛顿成为近代科学之父、工业革命之父、启蒙运动之父。

2.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中心,世界的霸主

(1)政治:民主政治继续完善,反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想出现。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发展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代议制发展完善;1836年开始宪章运动,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2)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转型。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产生;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阐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852年英国议会声明以自由主义为国策。

(3)文化:对资本主义的怀疑思想,进一步动摇封建神学。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拜伦最辉煌的作品是《唐璜》。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固守传统,走向衰落

(1)政治:殖民霸权相继受到德国、美国挑战。

德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新安排。

(2)经济:由于海外殖民地使其缺乏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动力,英国衰落下去。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更加衰退。

(3)文化: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4.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英国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完全丧失。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沦为美国的附庸。

政治:殖民体系崩溃、参与冷战、欧洲联合。

经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撒切尔夫人实行经济政策改革。

2[美国史]

1.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1)政治:美国独立战争和共和政体确立

美国的独立:1776年美国宣布脱离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经过八年的独立战争,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联邦宪法:取得民族独立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2)经济:1807年,美国工程师富尔顿制成汽船克莱蒙特号。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3)对外关系:追随英国侵略中国。1844年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俄国以调停为名,暗中支持英法,从中渔利。

2.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维护统一、初露峥嵘

(1)美国内战(1861—1865年)

美国内战亦称美国南北战争,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而起,以北方的胜利结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2)对外政策

1899年,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17年,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成为主要的战胜国之一;1919年1月,参加巴黎和会成为操纵国之一;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获利最大,成为华盛顿会议最大的赢家。

(3)文化: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3.20世纪20年代初—40年代——调整与发展,走向富强

(1)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美国,罗斯福总统为克服经济危机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经济模式,使美国逐渐从危机中走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对外关系

二战前:美国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二战中:1941年12月8日,对日宣战;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4.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今——繁荣鼎盛与霸权主义

二战结束后,美国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强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利用与苏联的冷战加强了对西欧和东亚的控制,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3[法国史]

1.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代的法国

(1)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2)1789年7月到1792年8月,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执政;1792年8月到1793年6月,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执政;1793年6月到1794年7月,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执政;热月政变后,雅各宾派统治结束,法国大革命结束。

2.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民主共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1)政治:一票共和下的议会制、共和制。

普法战争(1870—1871年):法国战败;第二帝国灭亡,成立第三共和国。

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成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一票共和:总统制、两院制、议会制共和制、从法律上阻断保皇派复辟道路。

(2)经济:完成工业革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3)文化: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浪漫主义文学: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

3.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中重生

(1)政治: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严重,国际地位下降。

(2)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开始衰落;二战后参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马歇尔计划。欧洲联合的核心力量,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

(3)文化: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宣告电影时代到来。

4[德国史]

1.德国的崛起

(1)19世纪70年代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在经济上迎头赶上并超过英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

2.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德国在崛起过程中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给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二战后德国的选择:二战后,德国接受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彻底铲除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走上了与欧洲国家联合的道路,逐渐融入欧洲大家庭。国民经济长期高速稳定发展,在欧洲一体化中处于火车头的地位。

5[俄国史]

1.资本主义时代的俄国

(1)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2)一战前后:参与三国协约,卷入一战东线战场,激化国内矛盾。

(3)推翻沙皇专制制度: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后,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社会主义时代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成为俄国现代化的起点。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苏俄(联)人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斯大林时期,逐渐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在短期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3)二战中,苏联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4)二战后,苏联力量强大,美苏冷战加剧,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5)二战后的苏联改革:二战后苏联的改革长期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使社会矛盾日渐积累,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

3.后资本主义时代——重返世界舞台的俄罗斯

(1)八一九事件失败,国家大权旁落。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2)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解体。

(3)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俄罗斯是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力量。

6[日本史]

1.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打败中国北洋舰队,通过日俄战争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1910年吞并朝鲜。

2.20世纪初期的日本

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动荡不安,对外不断对中国侵略。一战期间出兵中国山东,占领了德国占领的青岛,逼迫袁世凯政府与其签订二十一条。一战结束后,攫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20世纪30年代,军国主义抬头。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6年2月26日,广田弘毅组阁,建立了以天皇及军部为主体的法西斯体制。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5年9月2日,日军战败签署投降书。

3.二战后初期—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二战后初期,美军占领日本,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4.1997年以后的日本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债务沉重。安倍晋三上台后,推动一系列经济改革,力图修改宪法。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经因材高中课堂整理编辑,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使用不当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长按关注

因 材 高 中 课堂

 

 

每日推送干货资料,为你的高考保驾护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