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追问

崔龙燕,崔楠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4-02-05

摘 要:在百年辉煌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党的初心使命、责任担当,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的精神成果,构成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思政课是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主要渠道,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带着“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如何融入”的三重追问,着力探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核心内容和主要渠道,旨在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大学生中的融入和传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崔龙燕 崔 楠 山西师范大学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成就百年伟业、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密码。目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显学”。学术界从多维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论渊源、生成逻辑、体系构建、显著特征、核心要义、价值意蕴等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阐释,形成了丰硕研究成果。但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故此,着力探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核心内容和主要渠道,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与前沿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涵育和引领是思政课的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图景。“百年大党历经磨难而风华正茂,其重要的基因密码就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涵育和引领。”[1]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应然之义。

(一)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重点、任务和要求,明确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2]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多元、内容丰富,既包含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之路的理论解读与阐释,也涵盖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系统学习与研究。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涉及问题之宏广深邃、发展演进之波澜壮阔、理论构建之博大精深、辉煌伟业之举世瞩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蕴含的核心要义和鲜明特色,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够与时代共前进、与人民共命运的成功之道”[3],是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思政课作为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课程,是弘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主要渠道。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体现,是党的政治建设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4]这就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鲜明特征,即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特征。也表明了思政课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这种关系集中表现为立德树人上的协同性和价值导向的一致性。一方面,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五门课程重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法治素养。归根结底,思政课要解决的是大学生“树魂立根”这一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和道德情操的系统表达,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思想凝聚、精神鼓舞和行为激励功能,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构成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能够发挥思政课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协同育人作用,实现精神涵养和理论教育同频共振,为全面提升大学生奋发有为的精神境界指明航向,从而有力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的现实需要

从课程特性来看,思政课除了具备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特征之外,还具有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与时俱进是思政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的重要表现,是思政课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汇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梦想和追求,寄托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信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思想宝库,同时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精神引领,同样对于深化高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5]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丰富思政课时代内容的同时,也赋予思政课新的责任与使命,思政课也成为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主要载体。故此,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蕴含的教育元素,有助于发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对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引擎作用,促进思政课主题的深化、内容的优化、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整体性融入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指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根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系列精神成果的统称。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并不是各种精神的机械堆砌,在保有各种精神所蕴含的时代特质的同时,以不同精神所体现的共生特质为分支,有机串联、整体反映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一脉相承的精神基因”[6]。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既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作系统讲授,也要对其中的具体精神成果作专题教学。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教育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分明、结构清晰的系统整体。从整体性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教育,要做到以下以三点。

1.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百年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一百年与中国共产党相关联,则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系列伟大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一新概念,使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有了系统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核心要义凝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中铸就的伟大精神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1]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就要通过系统学习,帮助大学生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整体样态,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这将有助于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基因认同和历史认同。

2.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地位。一个先进伟大的政党,必将形成催人奋进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7]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体现着引领社会历史进步、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的理想导航。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地位,有助于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党史观,增强他们的政党认同和情感认同。

3.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体系建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这个同根同源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庞大系统和完整体系。”[8]从历史生成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中孕育和铸就的。从基本构成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不是单一的精神形态,而是由多种精神成果共同构筑而成的,每一种精神之间、具体精神形态和精神谱系之间都有着深层的逻辑关联。从范畴类别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历史的时空隧道里,在横向分布上集中体现凝结于英雄模范、典型地域、历史事件、科研攻关和奋斗实干等重要分支”[6]

据此,可以根据纵向的时间序列、横向的创造主体、地域范围、不同导向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精神形态。从价值意蕴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具有引领价值导向和凝聚思想共识的功能。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系统讲解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思想来源与历史生成、整体构筑与赓续传承、精神实质与内在精髓,帮助大学生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体系建构和逻辑结构。

(二)中国共产党具体精神形态的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和精神史。“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历史时空的变换中,紧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循序开展”[6],并且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和功能价值。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精神成果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是带着使命与责任砥砺前行的先进政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9]的历史任务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挫折中奋起、在绝境中突围的革命实践,锻造了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奋斗史,孕育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般的精神元素,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成果。这些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政治品格,构成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对此,思政课教师要着力从时代背景、形成发展、内涵界定等层面,讲清楚、讲透彻这些精神成果,帮助大学生把握这些精神成果的历史生成、内涵价值和重要地位,引导大学生既深刻领会这些精神的丰富内涵,也牢固树立正确的革命观,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之不易,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来之不易。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精神成果的教育。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聚焦“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9]这一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不仅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巨大成就,而且孕育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元素,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些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宗旨,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因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向大学生讲清楚这些精神成果的形成过程、内涵价值和精髓要义,使他们从精神谱系中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神成果的教育。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带领中国人民接力奋斗、共同努力,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生机活力、呈现出繁荣景象,而且铸就了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些精神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创新、勇于拼搏、牢记使命等道德品质和优良传统,为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滋养。对此,思政课教师要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相结合,向大学生讲清楚、讲透彻这些精神成果的形成过程、时代内涵和价值功能,引导大学生在深刻理解这些精神成果的同时,整体把握改革开放史,激励大学生牢记使命、顽强拼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成果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守正创新”,在精神层面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筑与赓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进行集中阐述,而且还根据新时代要求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进行新的概括凝练”[10]。诸如探月精神、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精神品质的高度体现,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的精神标识。对此,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向大学生讲清楚这些精神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精神特质,既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这些精神成果,也要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鼓励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业,在新时代书写人生华章。

(三)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专题教育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从四个层面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针对伟大建党精神开展专题教学,要重点讲清楚三个问题。

1.伟大建党精神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最终开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盛世。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向前。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原点,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源头,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的源头”[11]。在这个意义上,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2.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逻辑关联。世间万物皆有源,参天大树都有根。“从整体来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原点,以百年接续的纵向发展为纵坐标,以英雄模范、典型地域、历史时刻、科研攻关、奋进实干交织叠加的横向分布为横坐标,呈现出立体多维的整体谱系图。”[6]这就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由内容多元、样态纷呈、有机联系的多种精神共同构筑而成,并且有着坚实的根基和清晰的源头,即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7],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和高度凝练,精神谱系中的系列精神皆由此派生和延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独立的精神成果,伟大建党精神有着特定的内涵与价值,区别于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既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系,也成为精神谱系的精神因子。

3.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7]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地位,赋予伟大建党精神以丰富内涵。这四个层面的内涵,看似简单易懂,实则寓意深刻,涵盖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价值追求、鲜明特质和政治品格。在讲解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既要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向大学生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和科学内涵;也要关联时代境遇,引导大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三、思政课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基本路径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绝不是简单地把精神谱系的主要内容生搬硬套地纳入或附加于思政课教学中,而是重在解决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思政课之间的“互融”问题。这就要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抓住关键要点、创新输出路径等,实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一)优化课程内容,做到“科学嵌入”

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要立足于思政课的课程体系。目前,高校思政课已经形成系统完备的“4+1”课程体系,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和“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必须找准课程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间的知识联系和结合点,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科学嵌入到思政课程中。

1.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科学嵌入《原理》课程。《原理》课程重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孕育革命精神、构建精神谱系的根本理论渊源”[12]。在《原理》课程中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要重点将马克思主义对唯物史观和人民立场的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民族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论逻辑,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科学嵌入《概论》课程。《概论》课程重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是孕育和铸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沃土和摇篮。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概论》课程,要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相关内容相结合,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讲授,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现实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科学嵌入《纲要》课程。《纲要》课程以纵向的时间序列为主轴,以特定历史分期为节点,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旨在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党史、国情。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可以划分若干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主题与任务,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与贡献,也形成了与此相应的精神成果。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成果,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要重点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突出不同历史时期主题、任务、特征与贡献的讲授,帮助大学生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脉络,引导他们知史爱国、明理增信。

4.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科学嵌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讲授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律问题,旨在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党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概括。”[8]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将精神谱系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相结合,着重讲授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内容,使大学生把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他们知荣明耻、勇于担当。

5.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科学嵌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对大学生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路线与国际形势的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世情和国情。当今世界,意识形态之争复杂激烈,特别是“多元社会思潮动摇了部分青年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削弱了部分青年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扭曲了部分青年的道德价值观”[1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代表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具有整合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要突出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最新理论成果的讲解,帮助大学生了解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国内外形势,引导他们深刻认识精神谱系在意识形态较量中的地位价值。

(二)抓住关键要点,做到“三个讲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产生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创造主体。深刻认识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要会议,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关键所在。对此,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三方面内容。

1.讲好重要人物。“按照创造主体构建人群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体系建构的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2]诸如以李大钊、张人亚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不惧危难、献出生命;以陈树湘、赵一曼为代表的革命英烈,为取得革命胜利断肠明志、舍生取义;以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怨无悔、辛勤付出;以袁隆平、吴孟超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为解决中国粮食、肝胆外科问题,努力钻研、奉献一生等。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精神成果的创造主体,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标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正是在这些英雄人物、革命烈士和先进模范的牺牲奉献中凝结而成的。思政课教师要植根中国共产党历史深处,讲好重要人物以及这些人物身上蕴藏的革命故事,使大学生深刻感受革命前辈“用鲜血浇灌革命之花,用生命铸就革命信念”的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进而心灵得到启迪,情感得到升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2.讲好重大事件。从红船启航到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纪念、影响革命进程、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而且铸就了相应的伟大精神。其中,小小红船点燃革命的火种,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奋勇前进,铸就了红船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红军长征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铸就了长征精神;抗美援朝为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战,铸就了“保家卫国、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抗美援朝精神;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人民的小康夙愿,孕育了脱贫攻坚精神等。思政课教师要紧密结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基本国情和伟大实践,突出重大事件的讲授,尤其要“重点阐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坚强核心作用,有力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5],使大学生力求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历史观。

3.讲好重要会议。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兼程、千锤百炼,最终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很多危急时刻、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为此召开过许多重要会议,诸如古田会议、遵义会议、西柏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等。这些会议不仅在关键时刻举旗定向,而且孕育了相应的精神成果。例如遵义会议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孕育了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会议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孕育了西柏坡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承载主体。故此,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既要从大历史观维度出发,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党史上的重要会议,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新时代以来党的重要会议的学习。就当前而言,要组织大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三个历史决议”,特别是要精准把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核心内容,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去激励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引导他们做到“两个维护”。

(三)创新输出路径,做到“润物无声”

主体意识得到发展和觉醒是大学生的显著特征。“新生代大学生是在一个多元开放和代际变迁十分迅速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社会的要求更为多元自主”[10],反感灌输式、单向性的理论教育活动,更加喜欢双向互动的活动。这就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1.探索多元模式。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低层次目标是获得理论认知,高层次目标是用崇高精神塑造大学生。然而,单靠单一的理论教育,不足以让学生喜欢,也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综合采用情境教学、境域化案例教学、合作探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其中,要重点运用情境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从情境教学来看,情境教学遵循“背景提示-带入情境-体验情境-感悟升华”的基本思路,具有情理互动、突出情感的功能。从体验式教学来看,它是一种以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与思想政治理性认知相关的情感体验和隐性知识经验的教学方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涵丰富,包含丰富的人物群像、革命故事和感人事迹,是理论性、知识性和情感性的内在统一。运用情境教学,借助舞台剧和情景剧的形式,可以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运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学习和讨论,能够强化学生的主观体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灵活性,真正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思政课中。

2.更新教学手段。信息化时代,“移动互联、云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快速迭代使传媒形态与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14]。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为增强思政课的能力与效力提供了强大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5]这就要求思政课应势而动,让思政课在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中焕发魅力。一方面,思政课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做精准投放;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和读图、动漫、微视频等形式,将精神谱系蕴含的革命故事和人物群像,运用鲜活语言讲出来,利用声画影像表达出来,使思政课更具新颖性与感染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坚持混合式教学,将新媒体赋能思政课教学,充分利用慕课、智慧树、学习通、学堂在线、丁丁课堂等网络教育平台,促进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思政课中的广泛融入和趣味传播。

(四)强化教师职能,做到“优质高效”

教师是思政课的关键主体。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高效融入思政课,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必须有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技能高的教师队伍。故此,思政课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用活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与构筑,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浸润与滋养。“精神谱系”虽然是一个新表述,但其构筑吸收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并在红色文化中得以传续创新。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沃土和养料。只有用活红色文化,才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故此,一是要整合文化资源。思政课教师要整合各类红色文化资源,重点利用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超越知识局限去建立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间的联系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教育元素,用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二是要强化场域体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有很多以地域特色为主轴的精神成果,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等。这些地方具有厚重的革命历史和特色,是孕育精神谱系的摇篮。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进行红色教育活动,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足迹和精神境界。三是注重情感升华。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优势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系列学术讲座、各类竞赛、理论宣讲等活动,以此提升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诸如《建党伟业》《长津湖》《山海情》《觉醒年代》等红色影视剧,通过展示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塑造逼真的人物形象等艺术渲染的形式传达红色精神,引导他们在红色影视剧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怀、使命担当和崇高精神境界,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力拼搏的无穷智慧和精神力量。

2.提升教学技能。在思政课中高效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需要以教师过硬的教学技能为支撑和保障。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健全各教研室协同合作教研机制,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这一主题,开展集中学习拓思路、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的活动。要对“4+1”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特别是对大量重复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适当精简,对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紧密关联的内容进行精讲、深讲、细讲,以此增强思政课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要求,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理论,积极做好教学设计,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创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努力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使思政课精彩纷呈、使学生甘之如饴。


参考文献:

[1] 李梦云.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4):92-100+159.

[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3]  曹甜甜.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探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6):137-142.

[4]  中共教育部党组.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求是,2020(17):26-32.

[5]  张国华,李建权.弘扬革命精神 深化思政课建设[N].山西日报,2021-05-25(12).

[6]  王易.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流变、精髓要义及赓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5):23-33+151.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8]  王炳林.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N].光明日报,2021-06-30(16).

[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10]  佘双好,王弢.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弘扬[J].青年探索,2021(4):62-69.

[11]  肖纯柏.如何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N].光明日报,2021-07-09(11).

[12]  周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4):21-27.

[13]  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528.

[14]  王冠,李雪勤.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理解视角、政治功用与发展建议[J].领导科学,2021(18):4-7.

[15]  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责任编辑 何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追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