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当代电影的“跨语际性”特征 ——以《唐人街探案2》为例

摘  要:近年,中国电影在各个表达层面上呈现出“跨语际性”特征。以《唐人街探案2》为例,电影通过语内转换实现多语言跨越、符号多样化实现多模态聚合、象征性资源实现象征性表述等方式,凸显了该影片的“跨语际性”特征。在语言、模态和象征性资源上,结合影片呈现的视觉/言语特征,形成了电影“身体”的表述性,使行为和姿势本身具有了意义。行为和姿势相互依存,并与其他符号模态协同构成整体性空间,进而创造性地生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行为和沟通效果,赋予电影独特的象征意义。“跨语际性”空间形成事件的同时,事件又反过来改变“跨语际性”空间。对电影“跨语际性”特征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影片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跨语际性;中国当代电影;多语言跨越;多模态聚合;文化传播


作者:雷  静  闫  欣,中央民族大学

 

 

近年,中国当代电影已经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在电影的语言、人物、取景等方面反映出多语言、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并非以独立于彼此的分离形态存在,而是跨越了各种元素之间的界限、以一种聚合形态存在于电影空间之中。2019年贺岁片《唐人街探案2》具备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典型特征。目前,学界对该影片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喜剧元素、非言语符号以及审美要素等方面,还未有从整体性空间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探索。笔者尝试从社会语言学中的“跨语际性”视角出发,探究多语、多模态以及象征性资源在电影《唐人街探案2》的整体性空间中进行创造性聚合的方式,深入挖掘中国当代电影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竞争力。 

一、研究动态

(一)国内外研究成果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大都将“跨语际性”视为一种研究方法,并对不同的主题开展相关研究。例如,闫月珍从跨语际实践(Translingual practice)的视角,对海外汉学界建构中国文学传统的方式进行了阐述[1];陈淑梅应用了“跨语际性”视角,对中国文学外译文本进行了评介研究[2];秦元刚针对中医的汉英翻译进行了跨语际性分析[3],等等。只有少数学者认识到“跨语际性”作为主题研究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建构[4-5]。可见,“跨语际性”还未被充分关注,缺乏对其不同模态下特征功能的实证研究。

在国外学术研究中,众多学者通过“跨语际性”视角将语言视为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Whorf发现北美印第安人的霍皮语就具有动态特性[6]84。Becker声称:“世界上不存在语言这回事儿,只有持续的、作为人类活动的语言行为。”[7]Mignolo认为:“语言是被构建出来的,语言行为是被实践出来的。”[8]Maturana 和Varela则表示,我们建构的语言处于不断生成(becoming)的过程[9]。很多学者反对把英语固化,排斥将语言固化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10]18,[11]17

国外学者通过“跨语际性”揭示了语言与民族国家之间的非同质化关联。基于对西非国家语言情况的研究,Juffermans指出:“语言和民族不是天然存在的,不是在学术研究中被固定和区分成不同单元的,而是在文化层面动态建构起来的。”[12]Ballena和Unamuno研究了南美的语言案例,发现阿根廷的单语语言政策与意识形态对土著居民社区产生了历史影响[13]。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质疑了民族国家与语言之间的同质性,分析了作为“国家”语言的优势地位以及相关语言变体的弱势地位[14]35。例如,Baynham和Lee从跨语际行为出发,拆解了语言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同质性[11]17。有学者认为“跨语际性”有助于厘清多语使用者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的角色。作为多语言使用者,可以综合使用各种语言体系和模态,“将个人背景、经历和环境,态度、信仰和意识形态,以及认知和实际能力的不同层面都整合到一个协调且具有意义的行为中”[15]。因此,“跨语际转向”即强调了多语使用者在整体性空间中创造性地部署资源的能力[11]33

近年,对“跨语际性”研究缺少相关的实证材料,“跨语际性”针对中国当代电影作品的实证数据也非常缺乏。如何系统性地把“跨语际性”理论运用到电影的表述行为和象征层面的研究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二)“跨语际性”的特征属性

中国当代电影在语言、模态以及象征性资源层面都表现出明显的特点,这都可藉由“跨语际性”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于从整体上整理出中国当代电影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García和Li虽然使用了术语“跨语际行为”(translanguaging),但同样是阐述了“跨语际性”的特征属性,即发言者在整体情境下对言语、模态和象征性资源的创造性选择和结合[10]18。“跨语际性”独特的属性和特点是在语言层面上的“跨越”属性,在模态层面上的“聚合”属性,在象征性资源层面上的“表述”属性。首先,这一概念强调了多语言层面的特点:“跨越”语言的边界,即随着说话人之间复杂的互动,语言产生于不同社会和语义环境之间。这里所谓的“之间”(in-between),意味着语言是流动的,不再是作为言语社区的属性。其次,“跨语际性”强调了多模态之间的聚合属性。借用哲学家德勒兹和瓜达里的术语“根茎”,Baynham和Lee对跨语际实践的核心“聚合”属性进行了描述:就像是“根茎”生长的样子,“由不同平面构成的,并且留下一圈圈聚合的痕迹”[11]2。“跨语际性”其实就形成了不同层面之间的聚合,即虽在不同平面,却留下聚合的痕迹。最后,“跨语际性”突出了象征性资源的“表述”过程。“跨语际性”是在特定场景偶发的,由情境和沟通模态的可视性生成并受之影响。此时,象征性资源的潜能就被激发展现出来。

从语言动态化的视角出发,“跨语际性”是研究多语现象的一种动态的、使用者为导向的方法。通过跨越不同层面之间的界限,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运用到电影作品的分析上。中国当代电影既有体现在语言和模态层面上的沟通目的,同时也有反映在象征层面上的美学意涵。而“跨语际性”的三大属性,正好也可以应用到中国当代电影的研究上,即在多语言、多模态以及象征性资源层面,探讨影片在整体资源空间中如何创造性地实现跨越、聚合和表述性特征。

二、“跨语际性”的表现

2019年的贺岁片《唐人街探案2》讲述的是由唐人街神探唐仁和秦风两人组合侦破“纽约五行连环杀人案”的故事。《唐人街探案2》充满了各种各样丰富的“跨语际性”特征:不仅有着多种语言之间的“跨越”,还有图案符号、视觉/言语、图像/文本等多种模态之间的交汇“聚合”,以及象征性资源在电影这个整体性空间中进行的创造性“表述”。笔者从多语言的跨越方式、多模态的聚合路径以及象征性资源的表述过程,对该电影进行分析梳理,为“跨语际性”研究提供相应的实证数据。

(一)通过语内转换实现多语言跨越

“跨语际性”并非局限在语言层面出现新的表达法,还包括语言变体以及语域等语内转换层面。《唐人街探案2》中的人物背景丰富,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会多种语言的人物角色。主人公唐仁,会说中文、泰文,但不会英文。秦风,会说中文和英文。同时,片中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CRIMASTER世界侦探排行榜”中的侦探。其中,日本侦探野田昊,是会中、日、英三种语言的混血。身世神秘的香港黑客Kiko,会说中文和英文。因此,本片从人物背景和语言层面体现了“跨语际性”的多语特点,出现了不同语言、语言变体以及语域上的“跨越”现象。

1.多种语言的转化。“跨语际性”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种语言之间的转化行为,该过程会生成新兴的跨文化词汇。在《唐人街探案2》中,汉语、英语、日语,尤其是中英文的结合生成了新的意涵。例如:秦风和黑客Kiko在电影结束时的对话,秦风对黑客Kiko说:“有空到北京来玩儿。”Kiko回答道:“立刻有。”这里看似回答了秦风的问题,实际上一句双关,暗藏了Kiko的心意:“立刻有”的拼音“li ke you”,就双关了英文单词的“like you”(喜欢你)。“立刻有”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双语或者多语使用者的词汇表中,就会形成一个新的表达法。

主人公唐仁,会说中文、泰文,但不会英文。唐仁在说到“走着瞧”时,出现了新型中式翻译“Go and see”。这是在当下社交媒体上广泛存在的中式英语,典型的语素到语素的翻译(zou zhe qiao),并且被收录进了英语俚语词典。这个跨语实践过程改变了英语的词素规则,凸显了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性。通过使用新的英语类型,表达出中文试图传达的具体情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是流动中的形式,它们在不断获得资源的过程中产生变形。这些新兴词汇与新型表达法正是“跨语际性”在语言层面所凸显的“跨越”特征,并且这些新生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变化。

2.语言变体的混合。“跨语际性”不仅存在于多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还存在于不同语言变体之间的混合使用。《唐人街探案2》中出现的中国方言就包括宋义的唐山话、陆国富的四川话、唐人街大姐的上海话、美国海关警察的东北话。唐仁在见到莫家拳师傅莫友乾时,是用广东话问候的。不懂广东话的观众还需要借助字幕,才能知道是“好久不见,甚是想念”的意思。影片发生在美国纽约的唐人街,这里聚集了来自中国各地的人士,在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就生成了中国方言集聚混合的“跨语际性”特征。

3.不同语域的交叉。“跨语际性”还体现在不同语域之间的交叉。《唐人街探案2》中不仅有当代汉语的口头语言,还有中国古汉语的文言表达。“老子”“劈你妹”“皮蛋”等二流子的语言都明显地体现了唐仁这个底层社会小人物的特点。而杀人犯詹姆斯则引用了《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文言表述。

此外,影片还涉及到了众多语域中的术语:医学解剖学术语(Y型切口),计算机术语(Linux系统),犯罪学(猎场理论、洛卡德交换理论、“麦当劳三要素”),风水学(生辰八字、割脚煞、镰刀煞),还有武术(莫家拳)等。这都属于“跨语际性”的表现,即各种语言资源“跨越”不同语域的范畴交汇在一起,创造并丰富了电影这个空间的整体性。

(二)通过符号多样化实现多模态聚合

“跨语际性”同样突出体现在多种模态之间不同的聚合路径。《唐人街探案2》五起案件共同的作案特征是中国古代神秘的镇灵符,而破案线索则是中国传统的五行之术。这些神秘符号频繁出现在故事情节的各个场合,在电影的表述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除了这些贯穿全片的特定符号之外,该电影还运用了其他模态的符号,如视觉-言语、图像-文本、声光电技术以及音乐模态的结合等。通过多种符号的使用,《唐人街探案2》中出现了多种模态之间的交汇融合,体现了“跨语际性”,丰富了影片的整体性空间。

1.图案符号。在《唐人街探案2》中,“跨语际性”的聚合特征主要体现在图案符号的使用上。除了唐仁自身佩戴项链上面的八卦图案、寻龙尺上典型的龙的图案之外,故事一直围绕着中国古代神秘的镇灵符和五行图的图案展开,二者在该电影的表述过程中发挥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镇灵符是中国古代邪门法术中的道符,是用来固定死者灵魂、不可超度灵魂的法术道具。影片中连环案件真正的共通点,其实并非镇灵符,而是按照五行之术部署的杀人逻辑——五行太极图。在影片中,五行太极图出现在《阴阳无极说》的最后一页,成为秦风侦破案件的关键线索。

杀人犯詹姆斯为获永生而采用了道教修仙之术,即将人体五脏、时间和空间与五行对应起来,按照五行时辰和方位行凶夺取被害者的器官。在案件中,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与人体五脏相对应:五脏中心属火其色为赤,对应南方;脾属土其色为黄,对应中央;肺属金其色为白,对应西方;肾属水其色为黑,对应北方;肝属木其色为青,对应东方。对照五行之术的布局,秦风能分析出杀人犯的作案规律,从而破解连环杀人案件。可见,影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法术中的典型图案镇灵符与五行之术,串联起凶杀案件的侦破过程,也正反映出“跨语际性”在多模态层面上的典型聚合特征。

2.视觉-言语模态。唐仁与秦风被困监狱时,为了通过五行之法重新厘清案情的经过,电影的拍摄手法动态地将两人从一个现场跳跃到另一个现场。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们不仅在“言语”上听到二人对案件的分析,同时从“视觉”上亲身经历了一遍案发现场以及犯案过程。由于有了背景音效、服装布景等声光电技术的衬托,这种视觉-言语的跨模态聚合效果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中得到最大化的呈现。这种方式属于“跨语际性”中能够生成语义的多模态层面,即多种模态符号的结合可以创造性地生成新的表达方式。

3.图像-文本模态。为了找出凶手的藏身之所,秦风在纽约市中心的地面上,书写曼哈顿计量法的公式,来计算找出犯罪分子的活动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由数学代码组成的复杂公式“文本”,借由电影的拍摄手段投射到纽约市政的立体地图“图像”之上。秦风通过俯瞰视角纵观纽约的城市布局,纽约市的大楼变成了秦风手中的一个个积木块,从而把纽约建筑方位的“图像”与五行之术的“文本”关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五行布局图。

在《唐人街探案2》中,图案符号、视觉-言语、图像-文本、声光电技术以及音乐模态的结合等多种模态的聚合运用,就是典型的“跨语际性”特征。在电影这种媒介中,跨模态的交汇生成了新的聚合路径,从而实现与观众之间的最佳沟通效果。

(三)通过象征性资源实现象征性表述

“跨语际性”也体现在象征性资源的“表述”过程之中。《唐人街探案2》就存在多种模态的杂糅使用。影片中暗藏在医院中的祭坛和唐人街,都是独特的象征性资源,它们超出了语言-身体的界限,每个模态都不能脱离彼此而存在。通过象征性资源,影片体现了“跨语际性”在象征性资源层面上的“表述”特征。

1.祭坛。象征性资源的“表述”特征,体现在影片中最后出现的祭坛上。《唐人街探案2》的杀人犯是一个专业水平颇高的外科医生(詹姆斯),他曾挽救了无数病患的生命。但是,他的妻子却无法被自己信仰的“上帝”挽救生命,而罹患癌症的自己也无法通过高超的医术挽救自己的生命。于是,詹姆斯转而寻求东方古老道教的修仙之术。《唐人街探案2》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这个修仙之术的祭坛设计在了纽约市区曼哈顿中城的春田医院,这让整个纽约市都被幻化成了詹姆斯的法坛。此时的祭坛,不仅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模态存在于影片之中,还具备了其自身的故事表述性。

首先,祭坛“表述”出统治者的角色。詹姆斯设立的祭坛就在纽约市区曼哈顿中城、他自己开设的春田医院的顶层。当唐仁讲述女警官陈英的属性时,提到她是“城头土”。秦风立刻根据医院名字中的“田”字(field)具有“土”元素,推理出杀人犯的最后一个作案特征:即在“土”时、在具有“土”元素的春田医院,杀死“土”属性的人。詹姆斯根据五行方位在纽约市连环杀人,他把纽约市变成了自己修仙的法坛,春田医院就是他设计的祭坛,而陈英成为他最后一个祭品。詹姆斯在最后暴露之时,站在高高的祭坛之上说自己是“神”,不仅可以挽救成百上千人的性命,同时也可以夺走他人的性命。詹姆斯甚至把自己看作统治者,可以主宰着别人的命运,让纽约市民给他陪葬。

其次,暗藏于医院的祭坛“表述”出杀人工具的中立性。代表着西方科学的医院成为祭坛,给观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救人性命的医院成了杀人场所,救死扶伤的外科医生成为杀人凶手,救人的手术刀成了杀人工具。当一个人“信仰”(对宗教和医术的信赖)破灭之后,为了寻求永生而利用道教仙法做出了伤及他人性命的行为。祭坛与医院合二为一,“表述”出不论是古老的还是现代的、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还是传统道法,都有可能成为凶手作恶的手段与工具。

最后,祭坛还“表述”出人的兽性。詹姆斯错误地将道教的五脏炼丹理解成了“道”,他认为自己就是神,可以在白天救人,也可以在晚上杀人,通过祭坛(医院)所代表的道教仙术(西方医学)来主宰自己(和他人)的命运。然而,实际上,这与道家思想传达的精神是截然不同的。秦风在反驳詹姆斯观点时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抱阴负阳冲气以为和”才是人性,“杀人的不是兽,是兽性”。

由于祭坛“表述”的五行之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只有使用五行之术的人才会使其产生善恶的区别:使用得当可以救人性命,使用不当则害人性命。这也印证了影片中宋义对秦风所说的话——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这句话出自尼采《善恶的彼岸》,强调善与恶都在一念之间。最后出场的祭坛,具有典型的“表述”特征,是“跨语际性”在《唐人街探案2》中的象征性资源。

2.唐人街。《唐人街探案2》中对唐人街描写的画面,主要是唐仁师傅莫友乾所在拳馆以及在街上其众多弟子出手相助时的情景。电影中的唐人街,并不仅仅作为一个古老的街名存在,这个名字背后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色彩。虽然是在21世纪的纽约,但是提到唐人街,人们心中仍然会将它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当莫友乾的各种肤色的弟子通过武术帮助唐仁三人逃脱警察追捕时,电影中就以《茉莉花》这首经典的中国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与中国功夫、高高挂起的红灯笼、背景商铺的中文品牌融为一体。此时,唐人街的象征性资源就在音乐、武术、店铺等多种模态的杂糅中得到了最大化的“表述”效果。在纽约唐人街这个“跨语际性”的空间中所发生的一切行为,都在发生的同时重塑了唐人街这个空间,重构着当代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诠释方式。因此,“唐人街”这个词汇也就具有了“表述性”,成为了“跨语际性”新的象征性资源。

《唐人街探案2》中的祭坛、唐人街等象征性资源,在电影这个整体性空间中的创造性“表述”,恰恰符合了“跨语际性”的属性即构成行为上的“表述性”事件。这种“表述”同时也反作用于行为本身,构成故事的象征性资源,给电影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唐人街探案2》具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呈现视角,在这个“跨语际性”空间形成事件的同时,事件又反过来改变“跨语际性”空间。本研究梳理得出该影片中多语言的跨越方式、多模态的聚合路径以及象征性资源的表述过程,进而更好地理解唐人街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唐人街探案2》在语言、模态和象征性资源上,结合电影每一帧画面呈现的视觉/言语特征,创造性地形成了电影“身体”的表述性,由于身体的“表述性”,使得行为和姿势本身就具有意义。行为和姿势不能脱离彼此,并与其他符号模态协同构成整体性空间,进而创造性地生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行为和沟通效果,给电影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跨语际性”理论对《唐人街探案2》进行研究分析,是将该理论扩展到电影门类的有益尝试,从而为“跨语际性”的理论分析提供了多元的数据支撑,有助于扩大“跨语际性”的适用范畴。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代表之一,《唐人街探案2》获得众多好评,并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影片的内容上,《唐人街探案2》将道教与犯罪推理融合在一起,也更深一层地反映出道家的阴阳之术。这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正面宣传作用,警示世人不应对某种仙术产生迷信依赖,否则会迷失方向。“跨语际性”能够从整体性上挖掘中国当代电影的特色,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升中国影视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为此,我们必须立足我国当代电影的创作实际,以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理论与方法,新的传播理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民族精神,积极通过电影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闫月珍.跨语际沟通:遮蔽与发明——海外汉学界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16(2):163-172.

[2]  陈淑梅.跨语际文学接受的典型样本——早期来华传教士《三国演义》评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7-54.

[3]  秦元刚.逻辑思维在中医汉英翻译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4):556-558.

[4]  季进.跨语际与跨文化的海外汉学研究——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对象[J].中国比较文学,2011(3):32-42.

[5]  袁妮娅,周恩.超语言技能:概念、理论机制与研究进展[J].中外语界,2015(2):7-15.

[6]  WHORF B L. Language, thought and reality: 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 [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12.

[7]  BECKER A L. Language and languaging [J].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1991 (1):33-35.

[8]  MIGNOLO W D. Linguistic maps, literary geographie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languages, languaging, and (trans) nationalism [J].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1996 (2):181-196.

[9]  MATURANA H R,VARELA F J. The tree of knowledge: the biological root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M]. Boston, MD: Shambhala/New Science Library, 1998:235.

[10]  GARCIA O LI W. Translanguage: language, b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 [M]. Bas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11]  BAYNHAM M LEE T K. Translation and translanguaging [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19.

[12]  JUFFERMANS K. Local languaging, literacy and multilingualism in a west African society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5:4.

[13]  BALLENA C, UNAMUNO V. Challenge from the margins: new uses and meanings of written practices in Wichi [J]. AILA Review, 2017 (30):120-143.

[14]   MAY S. Language, imperialism, and the modern nation-state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rights [A]// GARCIA O, FLORES N,SPOTTI M, et al. The Oxford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35-53.

[15]  LI W. Moment analysis and translanguaging spac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ies by multilingual Chinese youth in Britain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1 (3):1222-1235.


(责任编辑  丁  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当代电影的“跨语际性”特征 ——以《唐人街探案2》为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