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建设与完善

王素敏 钟 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4-02-05

摘 要: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需要应急语言服务的科学化与专业化,重点在于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建构与健全。当前,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存在人才缺失、基础设施缺乏、保障措施缺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备。首先,应通过制定应急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对应急语言服务专业非语言人才培养、向社会普及应急语言服务教育及建立人才数据库等途径打造应急语言服务资源人力基础。其次,应通过地方方言资源、多语资源、手语翻译资源、应急语言产品与服务技术的储备与开发,夯实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物力基础。最后,应通过完善应急语言服务资源财政体制、引入社会多元资本投入、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等方式,创设应急语言服务财力基础。

关键词: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人才数据库;基础设施;经费保障

作者:王素敏,钟 健,防灾科技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1]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除了防护、救援、保障装备等硬实力的提升之外,建设与完善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意义亦不容小觑。在2010年玉树地震救援中,奔赴一线的工作人员反映的困难之一就是“语言障碍”,因为玉树县90%都是藏族同胞,而且还是带有特殊地方口音的“藏语”[2],这给救援带来了巨大困难。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北京语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紧急招募湖北方言志愿者录制《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极大地便利了省外医疗队与省内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促进了疫情的救治与防控[3]。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将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多言多语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建设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作为重要建设环节。应该说,在中央的重视与地方工作的有效开展下,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有了长足的提升,但仍存在需改进的问题。例如,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仍然停留在“急发,突发应对”层面,尤其是高端语言服务志愿者的服务能力,队伍良性发展方面仍然明显不足[4]。地方应急方言缺乏系统的储备,这为跨省的自然灾害与公共疫情救助带来了沟通的困难,凸显了我国在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短板[5]。应急语言服务资源作为各类相关专业资源的归集,涉及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资金资源,其建设水平的提升不仅会带来应急语言服务质量的擢升,而且也会促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基于此,笔者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对应急语言服务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的新思潮,对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诸要素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建设与长效发展有所裨益。

一、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2011年,李宇明率先发起了建设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倡导。此后,国家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性日渐凸出,尤其是在突发性社会事件中,应急语言服务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应对2020年初爆发、至今仍在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语言服务”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在社会层面也成为了“热点”,受到了足够多的关注与讨论。开展应急语言服务研究、构建应急语言服务平台具有极强的急迫性与必要性。专家学者围绕应急语言服务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理论方面,学界紧紧围绕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内容、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关于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沈索超、王立非、滕延江从多角度对“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进行了阐释[6-8],丰富了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内涵,推动了多视角下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关于应急语言的服务内容,王立非认为涉及汉外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灾情信息传播、语言资源建设与管理等诸多方面[7];张天伟介绍了国外应急语言服务的两大内容:一是对应急语言形式的研制,二是对语言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语言翻译、应用计算机技术、突发事件的媒体话语等[9]。以上学者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论及了应急语言服务的具体内容,推动并完善了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其中“一案”指的是应急预案,“三制”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对照这个框架,李宇明、饶高琦、王立非、任杰、郑泽芝、王辉等众多学者倡议应从不同角度加紧构建应急语言服务体系[10-11]

应急语言服务实践研究方面,王莉宁从调查条目表的编制、已有基础和专业支撑、基础资源汇聚的工作实践等方面回顾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的研制过程,介绍了其微信版的主要功能、特点、统计数据以及其他六种应用类型的基本情况,为制定面向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语言应急方案提供了参考[12]。刘晓海等人基于实际案例开展了应急语言服务实践论证,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综合语言学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和融媒体技术,紧急研发《疫情防控外语通》,以助力疫情防控[13]

总体而言,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进步,逐步明确了国家应急语言服务的规划指南和发展路径。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关注应急语言服务的顶层设计和实施策略,对如何提升应急语言能力的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而决定应急语言服务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配置与建设。因此,以应急语言服务资源为轴心,进一步提高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强化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应急语言服务资源作为各类相关专业资源的归集,它科学高效地整合上下游、内外部资源,其与应急语言服务之间是上下位的关系,被应急语言服务所包含,是其体系中的核心元素。加强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是以强化夯实应急语言能力为宗旨,以“一案三制”为指导,以应用服务为中心,充分考虑应急语言服务自身特点,体现服务主体、服务对象相融合的实际需求,为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能够促进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持续提升。

其次,提高我国应急语言服务水平。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与应急语言服务水平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快应急语言人才培养、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应急经费保障工作,能够为应急语言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随着应急语言服务的作用效果持续凸显,其社会价值与效益也会被愈加重视,从而反向促进国家社会对应急语言服务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良性互动,持续推动我国应急语言服务水平的提升。

最后,提升我国社会治理水平及其国际影响力。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全面实施,以及“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持续深入,我国在国际事务、商业活动及文化科技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加强应急语言资源建设,在提升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及社会治理水平的同时,也能为我国政府机构、科研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及个体公民提供有力的语言支持,从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人才培养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强调:“人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离开人才培养,社会都不会进步。”[14]毋庸置疑,应急语言服务事业的发展与提升,其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人才队伍资源是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数据库的建设。应急语言服务团队是人员构成十分复杂的队伍,包括应急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和非专业人才。其分类和工作内容描述,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类型

针对不同的人才类型,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人才资源的建设。

1.创设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应急事件的语言服务具有临时性、突发性的特点,要实现对各种突发危机事件的有效应对,不能靠临时组织志愿者组成应急语言服务专业团队,而是要做好常态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开展相关领域的应急语言教学,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合格的应急语言服务储备人才。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开设应急语言服务专业。因此,根据国家应急语言服务的需求,建议部分高校开设应急语言服务专业,可以在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等相关学院开设,同时建议在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置应急语言服务方向。应急语言服务方向的课程设置应该区别于传统的语言文学专业,应将培养重点从文学作品和语言文学理论的学习转向语言技能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诸如突发事件与语言、典型场景与语言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应急语言服务知识体系框架,加深学生对应急语言的理解与认识。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具备应急语言服务的综合意识素养,又具备扎实的应急语言技能。

2.重视应急语言服务专业非语言人才的培养。专业非语言人才的语言要素处于附属地位,但也应具备应急语言服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其主要工作都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专业非语言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对专业人才的语言培训来完成,也可以通过在行业特色专业如应急技术与管理、防灾减灾工程、航空、军事、医学、心理学等专业下开设语言学专业来完成。就课程设置而言,这些特色专业应该包括本专业的基础课,如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基础知识、防灾减灾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航空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此外,还应该包括与应急事业相关的语言类课程,如应急翻译、应急语言培训、应急心理抚慰语言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本专业的知识背景,又具有用应急语言进行应急救援的能力。

3.开展面向大众的应急语言服务非专业人才培养。应急语言服务是以应急语言服务产品作为桥梁,在应急语言服务实施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互动的复杂过程。这里的应急语言服务实施主体涉及到多种人员,除了专业语言人才、专业非语言人才,还包括专业学者、志愿者、资源管理人才等在内的非专业人员。在历次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都有专家学者和志愿者踊跃参与。例如,从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的招募多是一种自发行为,没有统一的行动方案,组织、协调、管理相对欠缺,导致志愿者的作用未能完全发挥出来。我们建议应该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多家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组成常态化应急语言服务团队,负责招募、培训、管理志愿者,做好常态化人才储备工作,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迅速激活、调动志愿者参与救援行动。专家学者注重应急语言实践研究的同时,还需加强理论研究,在做好应急语言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助力国家构建服务理论体系,更好地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事业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决策服务。

资源管理人才在应急语言服务非专业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应急语言服务过程中的掌舵手,应急语言服务的各种物化资源离不开资源管理人才的组织和协调。因此,务必要做好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在管理学专业下设应急语言方向,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开设应急语言翻译、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资源管理、应急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报道、应急语言服务管理等课程或知识模块。对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可协调、设立应急语言服务专职或兼职岗位以满足社会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对专业应用语言的需求。根据应急语言服务常态化的具体需求,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所、社会培训机构定期对应急语言服务的各类人才进行培训及常态化演练。

4.建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数据库。应急语言服务离不开各类人员的广泛参与,只有在备急阶段建立人才数据库,做好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备案与管理,才能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该项举措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与其他数据库相比,应急语言服务人才数据库的人员构成更为复杂,主要有专业语言、专业非语言以及非专业人才三种类型。其中,专业语言人才主要包括翻译、语言培训、语言规划、语言咨询、手语翻译等人才;专业非语言人才主要包括新闻宣传、心理咨询等人才;非专业人才主要包括资源管理、法律、政策等人才。

人才数据库的建立应该遵循PDCA的闭环管理原则,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根据需求制定各类人才的选拔标准、制度及程序。第二,由志愿者自愿申请或单位推荐。第三,由人才库专家综合评定择优选定入库。入库人员应包含性别、年龄、职业、身体状况、联系方式、专业特长等基本信息,还应包括受教育以及与应急语言服务相关信息。被选入库的人员应由政府管理人员统一备案管理,当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由政府管理人员统一调度。第四,对入库人员的应急语言服务水平与能力进行及时评价反馈。在服务完成后,通过服务对象或资源管理人员对各类人员进行评价,有关部门对于在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表彰,这样既可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也可以对其他人员起到督促与激励作用,从而推动人才数据库的良性发展。

三、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基础设施

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是指参与应急语言服务的物化资源,包括直接参与应急语言服务的语言资源(外语、方言、特殊语言、灾情术语语料)、应急语言产品等,也包括间接参与应急语言服务的技术资源。应急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应急方言资源的储备。2020年初,湖北武汉爆发的新冠疫情凸显了方言资源的重要性。湖北地处华中腹地,平原、山区交错,空间位置上的阻隔使得湖北方言具有种类多、语言复杂的特点,援鄂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遇到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此次应急救援折射出方言应急能力薄弱、方言资源储备不足、方言资源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不仅湖北如此,我国其他省份如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等地区的方言同样复杂。因此,平时做好应急方言资源的储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国家语委和各大高校的语言文字学专家学者的肩上。首先,语言学专家、学者需要对各地方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地区及偏远乡村地区的语言、语系开展现场调研,收集并记录相关资料,并对资料梳理分类后进行规范化、数据化存贮。其次,开发应急语言的语料资源平台。目前,已有学者开展了相关工作的尝试,将应急事件发生频率与地理分布相结合,并借助GIS平台绘制用于展示应急语言资源的语言地图[15]

2.重视多语资源的开发存储。多语资源能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极为重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区多语种居民杂居已经成为常态,当代语言生活多语特征日益明显。仅仅依靠普通话为主的交流模式存在很多局限,我国居民掌握的外语语种数量极其有限,而且大部分人学习的都是英语,普通民众的英语口语水平相当一般,在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几乎达不到沟通交流的水平,只能依靠翻译进行现场解说。如果救援相对集中,有几个翻译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救援点较为分散,单靠仅有的几个翻译是无法解决沟通问题的。国内救援如是,国际救援亦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在平时做好各种外语资源的储备。以《疫情防控外语通》为例,首先确定常用沟通所需的文本内容,接着选择常用语种,然后组织母语录制工作,最后由技术人员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服务产品。在平时备急阶段,可以按照行业做准备。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每一类又可以进行细分。地震、气象、水利等行业部门需要做出本行业应急语言规划,制定行业救援常用沟通用语,选择常用外语语种,组织母语人员进行录制,并对录制好的语料做好存贮与管理。一旦公共危机事件突发,技术人员可以紧急对录制好的资源进行处理,制作成视频或录音等形式的产品,并通过各种渠道推向一线,根据一线使用反馈及时对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3.推动手语翻译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有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听障群体,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截至2010年末,我国听力残疾人有2054万。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听障人士原有的恐慌、不安、无助等负面情绪因沟通障碍而进一步加剧。特别是面临新冠肺炎这种传染性极其强烈的疾病,现场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戴口罩,面部表情无法表露,手语交流时极有可能带来信息的缺失和误解,这种情况进一步阻碍了听障人群的交流。由此可见,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听障人群的沟通需求极为突出,但国内仅有5所高校开设手语翻译专业。手语翻译人才资源完全满足不了应急救援的需求。因此,国家要大力培养手语翻译人才,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系统的手语、盲语等特殊语言的人才培养,也可以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建议高校设置特定行业和领域的手语翻译方向。学生毕业之后可以从事应急语言服务管理工作,也可以直接参与应急语言服务救援工作。国家要对具备手语翻译能力的毕业生信息记录入库,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可以迅速集结调动手语翻译人员投入现场开展救援服务工作。

4.增进应急语言产品与服务技术开发。应急语言服务,其本质是基于服务需求向服务对象提供相应应急语言服务产品的过程。郑泽芝将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分为四类:纯语言类应急语言服务产品、综合类应急语言服务产品、技术类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公共类应急语言服务产品[10]。纯语言类服务产品是灾情(疫情)知识、灾情(疫情)信息、灾情(疫情)翻译等静态的产品;综合类如医患沟通、救援沟通、翻译培训等动态的服务;技术类产品最终表现为软件或设备;公共类如语言规划、语言立法等为其他应急语言服务提供支撑的产品[10]。应急语言服务产品指的是用来录制、处理、存储、展示语言文字的各种产品,例如文字阅读器、语言播放器、语言文字编辑软件、网络在线翻译等。实施主体将这些语言产品提供给服务对象,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沟通障碍的问题,如李宇明等人为更好地服务湖北“抗疫”工作,组织和策划成立“战疫语言服务团”,研发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得到广大受灾群众的好评。服务团后续又研发了《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向在华外籍人士提供防疫服务,同样也得到广泛好评。由此可见,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在应急语言服务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这次服务团开发的产品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例如,服务团的诞生是民间志愿行为,具有典型的“应急性”,存在资源储备不足、调研不充分、服务内容与应用对象需求匹配度较差等问题。因此,建议在平时备急阶段就要做好应急语服务产品研发的基础工作。首先,要成立“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在政府指导下探索常态化运行工作机制,实现“应急语言服务团”由民间志愿组织向政府领导下的公益事业组织转变;其次,做好各种语言资源的调查、收集与储备工作;最后,科研工作者要做好语言学研究与语言企业之间的产研结合工作。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服务团成员可以迅速展开行动,组织协调企业、人才、语言资源之间的关系,快速推出系列应急语言类服务产品。

应急语言服务技术是指参与应急语言服务的全部技术要素。在突发公共事件时,语音合成、大数据、语料库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新技术手段有助于受害者的救治及心理干预。在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来自高校和企业单位的四十余名“战疫语言服务团”运用语料库技术、语言采录技术、音频检索与传播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研发出《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运用语言翻译与采录技术、机器辅助翻译技术、平行语料库技术研发出《疫情防控“外语通”》,运用机器翻译技术、机器辅助翻译技术、文本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研发出《简明汉语》等应急语言服务产品,为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及相关群体提供多维度语言服务。我们在肯定上述产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在服务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比如,语言技术分散、协调效率不高;缺乏完整的应急预案及突发事件应急语言操作流程;没有技术和技术提供方的清单;应急心理干预服务提供者应该具备的情感沟通技术不足;语言翻译人员的行业翻译技术欠缺等。为了应对技术分散这个问题,在建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应急语言服务技术的储备,并做好技术储备的动态更新迭代,以便让最先进的语言技术应用到应急语言服务中,为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为了解决服务者情感沟通技术不足的问题,高校应该在心理学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可以单独设置一个灾(疫)后心理干预专业。“中国应急语言服务团”应招募相关志愿者入库,灾(疫)后心理干预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定期给志愿者进行培训。灾(疫)情发生后,这些具备灾(疫)后心理干预能力的毕业生和志愿者可以迅速奔赴灾(疫)区帮助受灾群众抚平心理创伤。对于翻译人员难以精准把握医学术语内容从而导致信息失真、影响救援效率的问题,国家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的时候,应按行业划分加强行业翻译人员的培养。

四、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资金保障

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料库的建设、服务产品的开发以及救援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国家应建立以应急语言服务专项基金支持为主、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为辅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有效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相关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提升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的理论水平与应用水平。

首先,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使经费保障工作有据可依、管理高效、目标明确;可设立应急语言服务建设专项资金,制定滚动发展的资金使用计划,对重点理论研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在各类基金申请指南中,可考虑设立应急语言研究的相关项目并配套经费,引导科研工作者申报应急语言服务相关课题并开展研究;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应对应急语言服务类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及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为应急语言服务类企业提供优良的营商环境。

其次,应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多元化投入,探索建立社会资本投入机制,以共赢理念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拓宽经费保障渠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参考借鉴当前公共基础设施的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式创新,在国家政府部门政策引导下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共同成立企业并开展应急语言服务产品的研发,由政府部门出台配套措施促进企业产品的推广应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为基础,降低项目实施风险,共同解决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的经费问题,减轻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压力。

最后,应加强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经费使用的监督。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办法,加强资金预算编制、申请与批复、执行实施的过程性监管,细化资金监管流程和程序,做好资金使用的评价工作,使用监管平台推进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开化,保证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促进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应急语言服务资源是一个涵盖应急语言服务主体、应急语言管理和应急语言配套设施等诸要素的完整体系。其中,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与数据库建设。现阶段,我国应急语言服务人才队伍仍有较大缺口,急需大力培养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建立应急语言服务人才数据库,夯实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基础。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重心在于相应基础设施建设及产品技术开发利用,这是开展应急语言服务的物质资源支撑,包括语言资源调查记录、语言技术的广泛运用、语言产品的开发、灾情(疫情)知识库建设、灾情(疫情)术语语料库建设,它们能在灾情、疫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提供快速的技术支撑,助力应急语言服务水平的提高。提升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保障在于专项资金的支持。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经费保障力度,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提升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的理论与应用水平。此外,国家与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应出台专门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细化应急语言服务的建设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促进国家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9-12-01(1).

[2] 刘成.语言障碍成玉树地震救援较大障碍[EB/OL].(2010-04-16)[2022-04-07]. http://www. hinews.cn/news/system/2010/04/16/010824533.shtml.

[3] 叶丽婷.多高校打造“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24小时在线[EB/OL].(2020-02-13)[2022-04-16].http://news.cyol.com/app/2020-02/13/content_18369969.htm.

[4] 郑淑娟.加强应急语言服务中高素质志愿者队伍的建设[EB/OL].(2022-04-09)[2022-04-16].https://baijiahao.baidu .com/s?id=1729622842287065918&wfr=spider&for=pc.

[5] 饶高琦.战疫语言服务中的语言技术[EB/OL].(2021-07-07)[2022-04-15]. https://www.sohu.com/a/475958679_121124334.

[6] 沈索超,黄雅琳.我国应急语言服务人才数据库建设刍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9-25.

[7] 王立非,任杰,孙疆卫,蒙永业.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1):21-30.

[8] 滕延江.论应急语言服务规划[J].语言战略研究,2020(6):88-96.

[9] 张天伟.国外应急语言研究的主要路径和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332.

[10] 李宇明,饶高琦.应急语言能力建设刍论[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3):2-13+156.

[11] 郑泽芝,徐铂.应急语言服务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43-49.

[12] 王莉宁.《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的研制和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4):6-16.

[13] 刘晓海,田列朋.应急语言服务领域的语言资源建设与应用——以《疫情防控外语通》研发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4):17-25.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EB/OL].(2021-09-28)[2021-09-28].http://www.gov v.cn/xinwen/ 2021-09/28/content _5639868.htm

[15] 曹志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定位、目标与任务[J].语言文字应用,2015(4):10-17.

(责任编辑 丁 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时代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资源的建设与完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