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武陵山区为例

摘  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铸牢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而重要作用。近年来,武陵山区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不断铸牢了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也还存在对其内涵理解不深、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内涵挖掘不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意识形态属性,保障制度缺位与治理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新时期,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准确把握两者的科学内涵,处理好彼此间的关系,挖掘利用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形象,将民族文化产业纳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顶层设计,出台保障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关键词: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产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田海林,民族文化宫


 

民族文化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下简称“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11。以铸牢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既有助于深刻理解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利于探索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多样途径。近年来,学术界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路径探索、绩效评价、村寨保护与乡村振兴等领域,尚未有学者从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视角,探讨其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所谓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即将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产业优势与精神动力,通过释放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潜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发展,以及推动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凝聚中华民族共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文以武陵山区为例,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就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核心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探索在铸牢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推动新时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2]新时期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铸牢共同体意识工作结合起来。武陵山区各市州、县区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巩固了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我国民族工作的最大成就,就是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脱贫摘帽前的武陵山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为了摆脱贫困实现该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调研指导,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十八洞村的人均收入2013年仅有1668元, 2020年达到18369元,从深度贫困村蝶变为富裕村。其中,以苗绣、织锦为代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以及基于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民居、特色村寨景观等文化资源打造的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该村脱贫致富与发展的主导产业。如今,富裕起来的苗乡村民并未忘记党的恩情,没有忘记社会主义带来的福祉,他们把“脱贫不忘共产党,致富感谢习主席”“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感谢共产党”的由衷心声,或制成楹联,或绣织成苗族手工艺品,或创作成民歌、现代音乐,或编排为歌舞剧、影视剧,借助乡村旅游、影视媒体、互联网、移动新媒、电子商务等平台进行传播,讲好脱贫、感恩故事,深获受众好评。这种以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式开展的感恩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关注十八洞村的所有受众,不但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彰显了党的民族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使各民族民心凝聚、人心归聚,切实巩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二)改善了民生福祉,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结构韧性强等显著特征,通过科技赋能、创意开发、特色挖掘与产业融合等方式,实现转型升级与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百姓增收与民生福祉改善至关重要。近年来,无论是从具有苗风土韵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到数字IP赋能的“天涯明月刀大湘西文旅专线”,还是从夜间经济火爆的恩施女儿城赶场市集街到“秀山中国微电影城”影视文化创意园,都是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在助力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与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各族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达到新高度,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

“十三五”期间,渝东南民族地区建成了30个重庆市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其中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文化创意产业园1个、乡村文化乐园4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6个。以苗绣、土家西兰卡普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已成规模,产值过1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真正让各族群众实现了“在家创业就业、就地致富增收”。湖北恩施州土家山寨织锦工艺有限公司,通过深挖土家族传统手工艺资源,在现代创意和产业化运营基础上,充分激发西兰卡普、“千层底”布鞋、手工茶、竹编和木雕等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创新活力与市场潜力,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链,使各族群众既富了口袋也富了思想,既改善了民生也凝聚了人心。此外,湘西苗族“非遗”扶贫项目“让妈妈回家”、贵州铜仁“玉屏箫笛”产业、“松桃苗绣”产业,以及投资经营“张家界·魅力湘西”“梦幻桃源”“印象·武隆”“梦幻焚净山”“龙船调”“夷水丽川”等大型实景演出的诸家文化旅游公司,对助推地方经济增长、助力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与共同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三)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融,打牢了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其根本还在于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思想的正能量传播,不断打牢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基础。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交融性并存,各族群众对文化的认同既是最基本的认同,也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凝心聚力和思想认同的精神支柱,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与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内核基础。湖北恩施女儿城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首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始终秉持“以文融旅,以旅兴文”的理念,发展文旅产业,在主打“土家女儿会·赶场相亲”文化品牌的同时,还吸纳汉、苗、侗等民族的文化元素,以及“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闲、情、奇”等产业化元素,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民俗展演、“非遗”传承项目、传统手工艺品、旅游商品嵌入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等文商旅娱融合发展的现代消费场景中,给到此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体验的游客带来了立体式、全景式的多元文化体验。“女儿城”这种独特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既繁荣了文化产业,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互鉴与融合;既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更加深了各族游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由腾讯公司《天涯明月刀》“端游”携手张家界、芙蓉镇、凤凰古城打造的大湘西国风数字IP文旅项目,以中国风为主题,在现代科技创意基础上,将“国风音乐”、中华服、大湘西民族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融合,实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播、互动与交融。无独有偶,湘西七秀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在发展苗族传统手工刺绣产业过程中,主动学习和采借了湘绣、苏绣、土家织锦、侗绣等刺绣技艺的传统针法和构图风格,通过交流互鉴,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不但绣出了长城、天安门、党徽、五角星、五星红旗、56个民族、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等众多中国元素的精美作品,而且还实现了价格优势与可持续利润的双赢。这些典型案例,是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传播、互动与交融的生动体现,是地方文旅部门与民族文化企业利用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行创意开发的成功实践,对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大有裨益。

(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了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社会基础的“原动力”, 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3]。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与互动交融。从发生学的角度去理解,没有人际间的交往与互动,也就不可能有经济和产业的发生,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亦就失去了存续的社会基础。换言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互动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同样,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会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铸牢手足相亲、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位于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的大型实景演出“张家界·魅力湘西”,自2000年开演以来,一直秉持交往互动、合作创新的发展理念,经多次改版升级,实现了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的提高。每逢暑期旺季,日接待人数超过万人,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与之相配套的融民族文化、民俗表演与特色餐饮于一体“才家合拢宴”的推出,也以互动体验的方式,将汉、苗、白、侗、瑶、土家等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交往交流交融场景展现得淋淋尽致,绘就了一幅多民族和谐共乐的美好图景。

武陵山区繁荣兴盛起来的形态各异、种类众多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能坚持增进共同性、体现融合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把分布在各民族中的多样性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把分散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人集聚起来,发展手工艺产业。如重庆土家织锦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花垣十八洞村的苗绣合作社、古丈墨戎苗寨乡村游公司、玉屏箫笛研发生产基地等民族文化企业,就积极深入乡村社区、旅游景区和文化园区,开展建立工作坊、技能培训、签约绣(织)娘、展销推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各族百姓既学到了技能、生活更富裕,也促进了彼此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真正为各族群众创造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与此同时,一大批党员干部、机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以项目带动、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市场拓展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积极开展对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企业的重点帮扶,在守望相助中助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心心相连、亲如一家的中华民族认同力量,夯实了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武陵山区一些地方在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铸牢共同体意识(以下简称“两者”)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两者”的内涵理解不深不透,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通过武陵山区多地走访、座谈和问卷等方式,对调研地点的政府机关、文游部门、民族工作部门、文化企业、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干部、负责人和基层员工,就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铸牢共同体意识内涵的理解进行调查,其中问卷设计了4个问题选项:①听说过,但不理解其中的具体内涵;②了解含义,但难以用语言详细表述;③理解并能准确表达;④没听说过也不关心。

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95份,回收率达99%,其中75%选择了选项①,15%选择了选项②,5%选择了选项③,5%选择了选项④。问卷数据表明,一些干部与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理解并不深。通过对选择③的部分干部的访谈也发现,虽然他们能理解和准确表达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但在谈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

(二)部分民族文化企业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内涵挖掘不深,现代创意与科技赋能民族文化产业的动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4],有利于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所谓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指由各民族在历史上共同创造的、得到认可的、能充分表达中华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调研发现,武陵山区一些民族文化企业对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认识不够,民族文化产业向发展阶段迈进时,在突出中华民族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与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一些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文化旅游公司和文创演艺公司,在开发民族文化产品或打造实景演艺节目时,多以本民族文化元素、地方山川河流、动植物样貌、日月星辰、日常生活场景为主题元素,多强调地方性、民族性和差异性,忽视了对各民族具有共同性、共享性与融合性的中华文化符号的开发利用,突出和传播中华民族形象还不够,再加之对现代创意和科技手段运用不足,直接影响了通过构建完整系统的视觉传播体系,实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达的目标。

(三)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民族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

在谈到“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时,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其中的意识形态属性[5]。这一属性,是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典型标志。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物质层面),也要充分彰显精神内涵(意识形态层面),即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不能搞一腿长一腿短的“瘸腿”式发展。然而,在一些地方的政府机关、文化旅游部门与民族文化企业,存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有的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认为,作为刚实现脱贫摘帽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差、底子也比较薄,不能禁锢思维、僵化思想,对于游客和受众而言,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只要能受到他们的青睐,能促进企业和百姓增收,就应该开足马力加油干,至于高品质文化内涵与精神思想等意识形态层面的不足,可以用经济效益去弥补。甚至还有个别人认为,“游客和受众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产品,就说明它就是的、有精神内涵的,要不他们也不会喜欢的”。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实际上,民族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才是其发展的根本(灵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和传播正能量,肩负举民族精神旗帜、立民族精神支柱、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四)相关政策不完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亟待提高

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要取得新成效,不但需要出台相应的保障政策,还需要以完善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高水平治理能力作为保障。2019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落到实处。《意见》发布几年来,武陵山区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实做深,这都值得肯定。但遗憾的是,目前涉及各市州县区关于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配套政策还未出台。没有政策措施的保障,很多工作很容易走虚,且难以有计划地持续开展。一些部门在对民族文化企业进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管理方法简单和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等现象时有发生,治理水平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三、助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准确把握“两者”的内涵,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民族文化企业以及有关社会团体,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铸牢共同意识的科学内涵学懂弄通。要清楚认识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新时代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与服务需求,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关键在于发展的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6]。民族文化产业是否能实现发展,直接关系到其市场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特征的彰显,直接影响到能否为民族地区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能否为各族群众实现其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双促进。

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铸牢共同体意识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前者所蕴含的经济效益(市场属性)与文化价值(意识形态属性)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深度体现。因此,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产业化实践中激活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弘扬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从意识形态层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增强和铸牢共同体意识。

(二)深入挖掘利用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以科技赋能、创意开发促产业化发展,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符号既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动力,也是构塑中华民族形象的外在张力。深入挖掘利用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实现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产业的精神赋能与文化增殖,是增进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弄清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是什么”“有哪些”?这是对其进行挖掘利用、实现精神赋能的前提。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凝结了各民族的共同经历、共同历史、共同记忆,承载着各民族的共同情感、共同精神、共同价值理念[7],彰显了中华民族形象与中华民族精神风貌。依据不同维度的特定指向,我国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大致可从语言、文字、地理、物质、精神、历史、文艺、民俗等八个方面进行分类,诸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象征性标志、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世界遗产、红色文化、历史名人、民俗节庆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中华文化符号,对进一步提升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铸牢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在“怎样做”上下功夫,通过现代科技与创意设计等手段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开发出来,在产业化发展中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形象,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现代科技的运用,激活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培育壮大新型民族文化业态,以迭代升级的方式开发更多民族文化创意新产品,为突出和树立中华民族形象、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不竭动力。二是识别清楚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通过艺术设计、影视拍摄、音乐舞蹈创作、建筑规划、实景演艺、视觉传达、节庆会展、游戏动漫等创意开发方式,将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风貌与形象展现出来,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三)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体系中,使铸牢共同意识的基础更加稳固

继续坚持和发挥引领作用,全力打造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一是要积极开发和打造一批反映武陵山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效的民族文化产品与产业集聚区,通过特色品牌的彰显,进一步展示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丽画卷。二是要走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道路,打破区域壁垒,促进企业之间跨地区合作,形成更多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园区。三是创新传播方式,大力拓展市场空间,将民族文化产业与社交化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抖音短视频等在线经济联姻,促进有实体经济特征的民族文化产业与网络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中,通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应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要内容来抓,要在明确目标、细化任务、责任担当和效果评价上下功夫,要避免“瘸腿”式的经济发展。二是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发挥民族文化产业门类多、受众多以及产品内容专等显著优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四个共同”贯穿工作始终,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三是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适时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做到赏罚分明、奖惩有力。

(四)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保障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的政策举措

出台保障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举措。武陵山区地理范围大,涉及湘鄂渝黔四省市71个县(市、区),统筹推进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与政策制定与完善。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同时,片区内各级政府部门也应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出较为完善且强有力的政策举措。顶层设计搞好了,政策措施得当了,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着力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也可以在治理和服务水平质量上找到答案;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更是检验治理体系是否完善、治理能力和水平是否达标的“试金石”。如何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坚持依法治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铸牢共同体意识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嵌入,有利于推动实现“量”之水平、“铸”之效果和“牢”之目标。二是着力打造一支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干部人才队伍。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1]191的民族干部人才队伍,为实现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产业高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2]  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时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讲话摘要[J].中国民族,2021(8).

[3]  本报评论员.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08-30(1).

[4]  范周.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J].红旗文稿,2022(9).

[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9.

[6]  汪晓东,周小苑,钱一彬. 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0-10-17(1).

[7]  曾明,龚婷,戴登云,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划定原则及类型特点[J].民族学刊,2021(7):1-8.

 

(责任编辑  田孟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文)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外四道沟村:全域旅游富百姓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