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边疆治理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高永久 冯 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3-03-25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边疆治理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要求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边疆治理中的具象化表达,以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要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的核心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结合情境论的观点,边疆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表述为守望相助意识、共同富裕意识、生态优先意识和守土固边意识四方面的逻辑构成。在新时代边疆治理的进程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着眼于凝聚守望相助意识、彰显共同富裕意识、提升生态优先意识和强化守土固边意识,分别发挥好全方位互嵌、双层次合作、综合性转型及一体化动员四个维度的机制作用,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区域与民众、物质与精神三对关系,真正实现新时代边疆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汇交融。

关键词:边疆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兴边富民


作者:高永久  冯  辉,南开大学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1]32。伴随着边疆区域①在国家整体利益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支点作用愈加凸显,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已成为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治边方略的关键内容之一。从历史角度看,国家疆域和民族格局是中国特色的两大历史遗产[2]。边疆地区的历史发展印证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轨迹,见证了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明进程。从现实角度看,边疆地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在领土空间建设中的产物[3],现代边疆治理的基本目标在于确保边防稳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边疆治理的关键目标和价值引领[4],而在边疆治理的框架内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表达和铸牢路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点环节。

目前,针对边疆治理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成果比较丰富,涵括了内涵价值、内容要素、逻辑关联、指导思想、问题挑战、推进策略等多个方面,涉及到边疆整体维度、不同区块维度、散点个案维度等分析层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边疆研究的前沿热点[5]。聚焦于边疆治理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现有研究成果根据治理视角和治理主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边疆治理视为研究背景,实际上关注的是边疆地区如何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从区域视角出发,相应地提出具有普遍关照性的路径举措。如一些研究者认为应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的边疆总体建设思路出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础保障[6]。也有研究者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及其延伸要素进行探索,主张解决好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问题,可以为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证。另一类研究成果则着眼于边疆治理的特殊性,聚焦边疆居民的认同问题,从意识视角出发来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案。一些研究认为应当关注边疆的认同再造[7]和凝聚人心[8],重点要增强以国家认同为内核的“五个认同”,主张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关注边疆各族群众的心理意识。总体来说,这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前者相对来讲对边疆治理的特殊性内容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而后者容易在研究过程中忽视边疆治理的整体性内容,二者的研究对边疆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合性关切还需要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地呈现。尽管也有一些研究者主张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多元化路径,可是对在实际运行当中的操作方案如何具体实施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边疆基层地区调研时,笔者也了解到,许多地方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把握不准与区域特性的结合点,往往采取一般化的教育宣传举措,所得结果却是事倍功半。在此背景下,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全局性、特殊性、整体性出发,探究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针对性实践路径,对于丰富和拓展边疆治理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内容,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现实的边疆治理,是由国家主导的,目的在于解决国家面临的边疆问题[9],而理解边疆和边界本质上是理解国家如何运作的问题[10]。从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边疆治理的各流程环节,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领域。边疆问题的复杂性特点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综合性特征,要求我们准确把握边疆治理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入点和发力点。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11]。这一重要指示既是西藏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在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关键内容,也应成为分析新时代边疆治理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依循。因而,本研究秉持当代治理边疆观,以边疆治理中“稳边、发展、生态、强边”四个关键词为研究导向,解读新时代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探究在推进边疆治理的进程中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从学术层面助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2]

二、四个关键词:新时代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视角

当前,对边疆治理研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涵认识大体上有三种维度:第一种从连续性的过程视角出发,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基本环节[13],涉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与认同[14];第二种从纵向性的结构视角出发,如以族群意识、他族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来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5];第三种从切块式的类型视角出发,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描述为对家园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观点和看法[16]。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7],这一论述同时包含了过程视角、结构视角和类型视角,为我们正确认识边疆治理视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核心要义,就是在边疆治理中引导边疆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边疆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凝聚起边疆各族人民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团结奋斗强大力量。

可是,在“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的宏观表述之下,还需要对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作进一步的细化描述,使之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建构论和情境论观点认为,工具性、现实性是认同最基本的本质[18],身份认同的范围和强度,以及心理意识的生成内容,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19]。面对异质性的情境,参与多种类型的实践,人们对同一事项的理解可能会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结合情境论的观点来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官方话语向通俗化、大众化方向转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与具体情境的结构性因素联系起来,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化[20]。这为我们解读在边疆治理视域下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即关注到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关键内容,将其归纳为不同的情境场域,从中寻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空间,从而把边疆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边疆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治理实践具体衔接和联系起来,明确其具象化意涵和共同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定位为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核心目标,准确把握到新征程上我国加强边疆治理的内外环境和客观实际,是对新时代边疆治理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的科学论断。笔者认为,将实现“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的核心实践理解为具体的边疆治理情境,透过这些核心内容来分析新时代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化意涵,是比较符合边疆治理现实情景的切入点。以这四个维度作为研究依据,新时代边疆治理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构成也包括四个层面,即守望相助意识、共同富裕意识、生态优先意识和守土固边意识。综合来看,这四个层面是彼此关联的整体,体现着边疆各民族在“稳定、发展、生态、强边”核心目标中共同的利益、意志与行动,印证着新时代边疆治理中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1.稳定维度:守望相助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边疆稳定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政治稳定的复合形态,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国家政治空间治理具有重要的辐射功能和保障意义。影响边疆稳定的因素,既有外部风险的侵扰,也有内在要素的叠加[21],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中,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是边疆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变量,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的关系结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认同结构,也会受到边疆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在边疆稳定的治理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着眼于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实现边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边疆民族地区视察时强调,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22]。有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更高面向的守望相助[23]。守望相助意识强调坚守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在共同守护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中形成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联系纽带。各族人民在边疆治理过程中凝聚守望相助理念,实现全方位的相互嵌入和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心理趋向,有效抵御和化解边疆社会涉民族、涉宗教因素的内外风险隐患,避免分离倾向与隔阂心态,为建设祖国安全稳定屏障打造坚实的社会基础。同时,守望相助理念还体现在边疆与内地的相互支持与彼此协作之中,形成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奋斗氛围。党的二十大把团结奋斗作为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和时代要求,守望相助意识正是凝聚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力量的精神内核。

2.发展维度:共同富裕意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无论是区域层面还是个体层面,边疆均面临着比较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的兴边富民是新发展格局下边疆治理要达到的发展成效。边疆发展要走内源式发展和外嵌式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24],落脚点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25]促进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历史使命,要求赋予所有边疆建设内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在边疆发展的治理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边疆各民族共同建设经济共同体、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一般来说,一些团结的形式强调社会联系和社会融合感,而另一些形式则关注社会支持、再分配和福利规定的要素。”[26]共同富裕意识可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也是实现边疆稳、边民富的心理基础和利益共识,是促成边疆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重要动力。边疆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富裕意识,践行“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思想,依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边疆地区丰富的发展资源,以辛勤劳动探索共同致富和改善民生的正确道路,在共同过上好日子的过程中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实现共同建设幸福家园的目标。共同富裕意识蕴含着边疆各族人民追求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共同动力,体现着全国各民族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共识[27],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增进认同的效果,是边疆发展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在表达。

3.生态维度:生态优先意识。边疆地区分布着我国的生态富集区、环境脆弱区、水源涵养区和资源储备区,面临着加快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应当把绿水青山建设摆在更高层次的战略位置。新时代的边疆治理承载着极其特殊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命,要求建设边疆生态安全屏障,打造边疆亮丽风景线,需要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28]。在边疆生态的治理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生态内核,明确边疆治理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主题与方向。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52。生态优先意识既指向在建设美丽边疆进程中各民族共同维护休戚与共的生态利益,也关注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共同前途命运,这也是各民族具体利益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相统一的结合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生态维度的凝练表达。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宏观背景下,边疆各族人民打牢生态优先的思想基础,培育、树立和坚守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理念,积极追求生产、生活、生态相协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在保护生存空间的基础上拓展绿色发展的新空间,可以发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建设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和生态发展示范效应。因此,生态优先意识融汇于新时代边疆生态治理的情境,是边疆治理格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一环。

4.强边维度:守土固边意识。有研究认为,现代主权国家边疆最典型的特征是临界性[29]。从地理空间角度来看,狭义边疆指的就是紧邻国界线的边境地区。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体现着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关键诉求,即只有实现边境强盛才能有效维护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边境地区在外部对国家构成威胁的论述中“往往显得非常重要”[30]。边境地区既是边民世代居住生活的家园,也是国家总体安全的战略前沿,家与国凝为一体,强边和护家在目的、过程和结果上具有同一性,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一线边民回信勉励中强调的“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31]的深刻内涵。二十大报告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部分提出了推进兴边富民与稳边固边的目标任务。在守土固边的治理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稳边固边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增进边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和爱国奉献情怀,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土固边、保家卫国,筑牢边疆安全的人民防线。守土固边意识包含着国界意识、国民意识、国土意识、国门意识、国防意识等内容,是理念与行动的综合体,一方面饱含着边疆各民族对共同归属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真挚情感,另一方面直接呈现为各族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守边巡边、守土固边的责任行动。守土固边意识动员各族边疆群众主动融入到国家边境治理格局中,协助政府部门和驻军共同维护边境安全稳定,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知与认同更加清晰,这也是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意蕴。

三、新时代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23。有研究认为,认同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产物[32]。新时代边疆治理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路径也需要关注这种互动过程,并将其与体现和增进共同性的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相联系。基于对新时代边疆治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核心内容的理论判断,边疆治理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可以落脚到凝聚守望相助意识、彰显共同富裕意识、提升生态优先意识和强化守土固边意识这四个方面。

1.以全方位互嵌凝聚守望相助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1]19。边疆稳定以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为基础条件,要求形成边疆各民族相互支持、彼此帮助、交织交融、团结统一的常态化状态。守望相助意味着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亲近性和亲密感,这需要为边疆各族人民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创造条件,形成各民族大团结的社会氛围与友好关系局面,从而打牢边疆社会政治稳定的坚实基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33],这是促进边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入交融和打牢守望相助思想基础的有效途径。一是在空间互嵌方面,要继续拉近边疆各族人民的场域距离,鼓励各族人民正常有序地跨区域流动、插花式生活。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城乡建设布局规划中,打破由民族文化等因素造成的空间隔离,引导各民族真正比邻而居,同时也要促进各民族在网络虚拟空间交流中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二是在文化互嵌方面,要持续推动边疆各民族在文化习俗上的充分尊重、互动交流和相互借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纽带[34],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丰富边疆区域共有文化的内涵,发掘并凸显边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历史文化记忆。三是在经济互嵌方面,要加强边疆各民族在各个经济环节的相互依存,按照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要求,鼓励边疆与内地的经济互动,在产业振兴、行业发展、职业选择、创业就业等方面实现各民族群众的平等参与和联合并举。四是在社会互嵌方面,要深化边疆不同民族群众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相待与互帮互助,按照法律途径公平公正依法处理社会矛盾纠纷。五是在心理互嵌方面,真正破除民族间、文化间的负面刻板印象,缩短各族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培育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双向互动观念。边疆地区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访惠聚”工作、“五共五固”活动、结对认亲行动、驻村工作队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典型经验,是促进边疆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有效路径,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稳固边疆、增进认同的重要途径,边疆地区要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扩大边疆各族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凝聚守望相助理念。此外,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边疆各族人民可以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共同参与各项工作和社会治理活动,在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中彼此传递信心与温情,凝聚风雨同舟、手足相亲的团结奋斗理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广泛增进并凝聚共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为社会秩序稳定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边疆稳定也需要各民族群众共同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分裂破坏活动,协同阻击外部势力的干扰,真正建立起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边疆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实现二十大提出的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2.以双层次合作彰显共同富裕意识。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新时代边疆治理中的共同富裕可以归纳为两方面要求,即边疆和内地的共同富裕,以及边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发展是国家和人民建构认同的基本面[35],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构建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并且找准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切入点。笔者认为,推动边疆发展的合作实践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着力点,这集中体现为两个层次:区域层面的对口协作与民众层面的合作经营。

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提升边疆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有力举措。在边疆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共同富裕意识,要继续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等交流合作措施,逐步扩大边疆与内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互补互促,特别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精准对接。可以积极探索有序扩充协作交流的范围和内容,充分总结对口援疆、对口援藏的成就经验,试点推进省市县三级的“对口援边”战略。此外,也要促进边疆地区之间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频率的互动协作和高品质的区域合作,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优势,真正体现共同富裕的全面性,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

边疆发展和共同富裕最终要落实到边疆各民族社会成员的生计层面,所以增强共同富裕意识要促进边疆各族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合作共赢。当前,一些边疆基层农牧区着力深化产权经营制度改革,自发建立股份合作社等合作制经济组织,利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劳动、共同致富、共同享受改革红利、共同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可拓展性经验。因此,边疆地区应鼓励各族人民群众因地制宜探寻合作经营道路,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信条。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兴边富民”行动中,以项目制形式重点发展集体经济,精准判断群众需求来建立各种类型的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拓宽城镇居民合作增收渠道,努力建立经济联系,共同创造经济收益,以这些举措来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3.以综合性转型提升生态优先意识。二十大报告提出需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优先意识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体认,体现着对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的高度认同。要推动生态优先意识成为边疆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信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新时代边疆治理及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深深扎根。由此,实现边疆发展道路和思维观念的深刻转型,推动边疆各民族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一起建设美丽边疆,共筑边疆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边疆发展道路的转型升级体现为着眼于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高地的宏观目标。边疆地区主动探索具有深度恰适性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和发展动力的低碳化转型。在现有基础上,边疆地区应持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优先选项和必选选项,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保护,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化治理,加强分布在边疆地区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确保边疆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与功能发挥。边疆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选择,要以当地的资源环境状况、生态发展潜力和地方环保知识为依据,有序破除现存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努力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需求,适当发展新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业、特色农牧业等,赋予所有经济社会发展环节以生态优先的意义,健全边疆生态经济体系,打造地域特色生态名片,将更多的边疆地区建设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二,需要促进边疆各族群众思维观念的转型升级,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意识深入人心。发掘边疆区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中本身具有的生态知识内核,将其贯穿在广泛教育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文明底蕴的过程之中,提升边疆各族人民对生态环保理念的接纳度和理解度,是相对比较可操作推行的实践举措。要采取政策措施扩大边疆地区广大群众的绿色共识,把生态优先理念融汇在共同认可的村规民约、社会公约等制度规范之中,推动共同形成生态低碳、节能高效的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自觉融入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进程中。同时,也应当让边疆各族人民共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建设成果,鼓励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共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改善生计条件,健全优化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边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激励机制,提高边疆生态效益的普惠程度,真正打牢边疆治理中生态优先意识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4.以一体化动员强化守土固边意识。二十大报告共有91处提到“安全”一词,强调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兴边富民行动”创新表述为“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更加突出强边固防、稳边固边在国家边疆治理战略中的深远意义。强化边疆各民族的共有守土固边意识,引导各族人民共同投身爱国护边行动中,需要边疆地区结合自身需求建立起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联防联控机制,借助物质激励与示范引领的一体化动员模式,让边境各族群众强化国民身份,提升边防意识,充分调动起边境各族群众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积极性、能动性。

各族群众自发守土固边,把“家”和“国”以共生共存的形态联系在一起,以“家国共同体”作为基础逻辑和整合前提[36]。要激发各族群众的领土认同、边界认同与国家认同,首先需要在物质层面保障其以家守边、兴业安边的留居稳固性和居边幸福感,普遍形成“放牧也是巡逻、种地亦是站岗”的生产生活与守土固边相交融的现实状态。在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固边兴边富民行动通过政策推动、资金支持、资源配置、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各种措施,真正改善各族群众家庭的生计条件和个体的生活水平。一些地区将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与建设边境小康村、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相结合,取得良好成效。国家和地方专项下达的边境补助、护边补贴也成为各族群众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要充分发挥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动力,加大对边境居民的补助力度,统筹一线的国防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更好结合,解决好稳边固边急需、反蚕食斗争急用、各族群众急盼的现实问题[37],让各族群众既能获得来自“国”的支持,也有源自“家”的收入,更能看到守土固边的发展潜力,实现生活有保障、致富有渠道、守边有动力、发展有支撑。

在物质激励和资源保障之外,还需要着力增强各族群众融入守土固边体系的主动性心理意愿。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先进示范典型的引领带动功能。加强边境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党员配置,形成“党建引领+守土固边”的运行机制,利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契机,促进党组织在共建中有效发挥统筹协调、教育宣传、组织动员方面的作用,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和先锋模范发挥机制,适当推广“五户联防”“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等创新经验,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形成“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边境防控体系。另外,边境地区在近些年涌现出一批在稳边固边、安边兴边、守土护边领域的先进模范代表,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之外,往往承担着界务员、护边员、红色堡垒户、党员中心户、牧民哨兵等组织化身份。要建立健全守土固边的表彰激励机制,深度发掘、广泛宣传具有普遍示范意义和强效带动作用的优秀代表和典型事例,弘扬爱国守边精神,凝聚起团结稳边、携手护边的共同精神力量。

结语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加强边疆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工作。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既有研究,更多侧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来探讨,而把边疆治理作为背景与注脚。本研究则以边疆治理为切入视角,重点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治理进程中的实践表达与具象意涵,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的核心目标出发,坚持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提出新时代边疆治理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体现为守望相助意识、共同富裕意识、生态优先意识、守土固边意识等四方面的逻辑构成,认为边疆地区可以重点从这四个层面具体切入来因地制宜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维度只是依循顶层设计中对边疆治理的“核心”逻辑所划分的具象化表达,并不代表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部内容,并且由这四个维度展开的意识理念也有一定的交叉,这是由新时代边疆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所决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1]20。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边疆治理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体系化的复杂过程,既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立场,还需要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区域与民众、物质与精神三对关系,促进边疆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形成强大合力,为实现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大目标而团结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马大正. 当代中国边疆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7.

[3] 常士訚.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领土空间建设视角[J].政治学研究,2021(2):32-42.

[4] 高永久,冯辉.边境牧区各族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性要素[J].民族学刊,2021(1):35-41.

[5] 李俊清,聂玉霞.当代中国边疆安全研究的知识图谱与重点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22(5):112-118.

[6] 次旦扎西,周国起.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存在挑战及实践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0-55.

[7] 袁明旭,邹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边民国家认同意识再造[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3-21.

[8] 青觉,方泽.团结稳疆:新时代新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稳定机制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1):1-13.

[9] 周平,等.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37.

[10]FILIPPO CELATA,RAFFAELLA COLETTI.Neighbourhood poli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uropean external Borders[M].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

[11] 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N]. 人民日报,2021-07-24(1).

[12] 高永久,冯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关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会[J/OL].民族学刊.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1.1731.c.20221205.1036.012.html.

[13] 高永久,邢艺譞.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基于国家认同的研究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9-27.

[14] 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1-14.

[15] 祖力亚提·司马义,蒋文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层级及其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9-28.

[16] 丹珠昂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及铸牢举措[J].民族学刊,2021(1):1-9+83.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8] 王明珂. 华夏边缘[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465.

[19] 安东尼·D.史密斯.民族认同[M].王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8:212.

[20] 周竞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的理论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1-7.

[21] 高永久,杨龙文.边境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4-23.

[22]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 牢记初心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N].人民日报,2019-07-17(1).

[23] 乌小花,郝囡.践行守望相助理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研究,2019(5):1-11.

[24] 高永久,冯辉.边境牧区治理现代化的意涵、原则与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8) :69-76.

[25]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N].人民日报,2021-04-28(1).

[26] KAPLAN D.Distinguishing solidarity from identity in studies of nationhood:An alternative to the civic-ethnic dichotomy?[J].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2022,28(3):760-776.

[27] 朱碧波.美好生活:边疆社会的愿景想望与行进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45-53.

[2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1.

[29] 罗中枢.论主权国家边疆的临界性、边缘性和交集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11-125.

[30] ANDREW GRANT.China’s double body: infrastructure routes and the mapping of China’s nation-state and civilization-state[J].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18,59(3-4):378-407.

[31] 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40.

[32] 李义天.共同体与政治团结[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3.

[33]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143.

[34] 高永久.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75-178.

[35]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384.

[36] 孙保全,常玲.家国共同体:边民守土固边的基础性逻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28-35.

[37] 王君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西藏日报,2021-12-03(1).

(责任编辑  马  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